京沪两市减负措施挺有魄力,但不适宜全面铺开,以免造成各地“水土不服”
清晨醒来,请读“胡说”
胡子宏生命日记(1764)
京沪两市减负措施挺有魄力,但不适宜全面铺开,以免造成各地“水土不服”
“双减”政策的推行,正把学生们从沉重的学业负担中,逐渐解脱出来。政策是方向,执行政策需要拿出行之有效的行动。眼下,各地围绕“双减”,正在集思广益,积极响应。
行动积极不等于剑走偏锋。有些地方以扫黄打非的态势,查处了N个课外辅导班,“解救”了XX个学生,此举貌似过激了些。本来,“双减”政策主要针对义务阶段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可是,个别地方干脆把高中阶段的课外辅导也取缔了。
这些年,为了减负,有些地方的措施积极有效,有些地方的行动就过于偏激。譬如,前两年,对课外培训机构的整顿,仅限于场地、教师资质等方面的规范有序。如今,关闭所有的培训机构,那些循规蹈矩的课外培训机构,顿时血本无归。
前两年,为了减负,一些教育局咬牙切齿地强令下属学校必须在下午四点前就放学,导致了家长们接送孩子的慌乱不堪。如今,很多学校采取措施,延时放学,孩子离校时间与家长上下班时间保持一致,赢得了百姓的点赞。
家长们对孩子教育的焦虑心态,实际上不是教育本身引起的,而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层次的需要导致的。高学历意味着就业上的便利和高福利。社会对人才的评价尺度不变,教育领域的人心焦灼也就不会改变。
很多人在痛斥中国教育的内卷化。实际上,内卷化就是人才选拔的正常竞争。机关事业单位逢进必考,高收入企业招聘员工必须有高学历。家长的焦灼心态是难免的。
在“双减”政策的落实中,很多地方都在做积极的尝试。行动最为迅速的是上海和北京,前者的特点是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尤其是取消了非升学考试阶段的英语考试。后者则制定了校长和教师的轮岗制度,以期实现教育资源均衡。
(二)
关于上海在义务教育阶段取消英语考试等措施,网络上留下了很多议论——
上海的减负措施中,小学一年级全部口头测试,二年级才开始用试卷考试,三四五年级不考英语。可是,到了中考,英语却成为必考科目。而小学阶段,是学英语最合适的年龄。
有网络舆情透露,大部分家长对此担忧。这次调整涵盖到了一到五年级,到了六年级就面临着小升初。小学阶段没有对英语好好学习,孩子进了初中后,真的很难保证能跟上正常的学习节奏。
有文章写到,取消英语期末考试会让学生“放松警惕”,到时候落后的人将会是那一批信以为真的“可怜人”。
有人提出,取消了考试,没有可以量化的分数标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一头雾水”,可能只有在小升初考试时候才真正知道孩子处在什么水平,升学考试变成“开盲盒”,安全感荡然无存。
上海还出台规定,严禁对四至八年级进行全区范围的学科统考统测;严禁学校组织中小学生参加任何形式、任何范围的联考或月考。
上述措施更引发了家长的焦虑——我压根就不知道自家孩子考多少分、属于什么水平。现在倒是摆脱焦虑了,但是,在升学前,倘若我发现孩子成绩不行,连个补救的机会都没有了。
有家长戏言道,这简直是在拆盲盒,太刺激了!
我在与朋友讨论起上海市的“双减”措施时,对方语气肯定地说,你不知道,上海是大都市,孩子们受教育水平高,日常就把英语学好了,不用考。
我依然心存疑惑,不管上海学生素质多高,但在升学考试时,总是要分出良莠。平时严禁任何形式的联考,可是中考的时候,又是全区范围内排名,择优录取。
难怪有些家长提出异议——日常极力降低学生的课业压力,提倡学生全面发展,可是,到了升学考试时,人才选拔的方式是日常规避开的应试模式。到头来,吃亏的绝对是那些对应试麻痹大意的家庭。
(三)
在北京,“双减”政策的落实,更是引发社会关注——新学期到来后,北京市将大面积、大比例推进干部教师的轮岗。 在校长层面,交流轮岗的对象为公办学校正、副校长。在教师层面,交流轮岗的对象为公办学校在编在岗教师。
网络上的某些意见,提得很尖锐:教育需要公平,但现在出现的一波波中小学轮岗热是最懒政的方法;轮岗制度为什么是懒政?因为不是折腾教育部门领导自己,而是折腾老师;轮岗的结果就是没有校长愿意搞好某个学校,不只是因为搞好了你就要轮了,而且是因为轮岗的思维就是教育部门不希望看到好学校出现,但凡再出现一个好学校,就是教育不公平,就要平掉它,长此以往,那谁还有积极性?
目前,北京市的教师轮岗,还停留在区内轮岗阶段。至于“海淀区是不是轮岗到密云区”,目前尚未推广,还有待认真分析,逐渐摸索。
实际上,教师轮岗已经有过多年,目的也是为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在实际操作中,轮岗往往成为支教活动。此举如果在基层普及,就很容易出现一下管理上的问题。乡下的领导根本管不了城市的老师,因为城市的老师工资关系还在是原来的学校,乡下领导拿这些老师也没办法。
如果让城市的老师到乡下轮岗,他们也许无心在乡下工作。以至于城里老师想下乡,乡下学校也不要了,用他们的话就是:伺候不了这些城市老师,赶快走吧。
如果坚持要求教师轮岗,那么教师自身的困难谁来解决?困难解决不了,老师们也无法安心工作,轮岗也不会有什么作用。老师的交通、住宿、伺候老人、照顾孩子等问题,都是轮岗的羁绊。因此,此举最好不要在全国推广。
(四)
我个人觉得,最好的办法是对实力薄弱的学校输入优质人才,提高人才待遇,用优厚的条件吸引来人才,并且留住人才。如果为了所谓的教育资源平衡,然后来一次“均贫富”,只能是决策者的拍脑门之举。
要知道,京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强劲的地区,它们的教育资源也是出类拔萃的。他们的学生素质远远超过了三线城市以下的普通家庭。因此,它们的教育改革经验,只能成为试点,仅供参考,目前不可以全面铺开。
如果在河北省,县城以下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就疏于对英语成绩的考核,那么,在全省统一中考中,成绩肯定会一落千丈。如果在某个地区来一次城乡之间的教师轮岗,那只能是折腾。因为,此前也有过支教,跟轮岗没什么大的差异。
京沪两地减负措施挺有魄力,但减负弄成“拆盲盒”,安全感就荡然无存了。眼下,各地对义务教育阶段课外培训机构的管理和整治,已经为落实“双减”政策开了一个好头。
不过,在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上,各地依然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一味地学上海和北京的做法,也许会出现旧问题没解决、新问题又会冒出来。
上海和北京的做法在各地不要全面铺开,只可谨慎参考。一线城市的做法一旦全面铺开,大概率会出现“水土不服”。毕竟,各地“气候”不同,一味地照搬,就可能导致南橘北枳。
——End——
文乃心声,喜欢则赏
点击“在看”,给我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