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淮安 | 冷饮部的馄饨
小引
现在的淮安和二十年前、三十年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就个人而言,记忆中两边长着高大的松柏、四季常青的淮海路,周末人声鼎沸、摩肩接踵的花街,有着儿童游乐场、可以和小朋友沿着河道划船的城南公园…… 这些记忆,是让我感觉更加亲切的。
不知为什么,一开篇就首先想到了吃,可能是因为我从小就是一个爱吃的小孩吧。以前也吃不到什么大餐,只有哪家办酒席的时候才能尝尝。平时出去玩,吃得多的还是小吃,所以印象也最深。
说到淮阴的小吃,那冷饮部的馄饨真是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冷饮部在清江电影院〔1〕的北边,和清江电影院之间夹着一个规模较大的公厕。
记得整个八十年代,城南公园〔2〕、清江电影院一带是淮阴正二八经最热闹的地方,还有一个地方就是工人文化宫为中心的花街〔3〕。
那时公园对面是一大片民房,小巷众多,人口稠密。从人民南路西大街路口到公园门口,乃是热闹的中心。过年过节时用摩肩接踵来形容也不为过。
有吃有玩,小吃有馄饨、面条〔4〕、辣汤、水晶包子、油端儿、韭菜角儿、瓜子、花生、炒黄豆、糖豆〔5〕、萝卜,等等,这些都是常驻小吃。还有一些非常驻的有棉花糖、糖稀、麦芽糖、糖人〔6〕、糖葫芦,等等,这些也不能说是小吃了,属于那种吃的玩的东西。
南门小街的油端子(布丁 摄)
对了,公园北边一点点还开过一个西餐厅。因为我婆奶家就住公园对面,所以小时候能时常在那一带混。婆奶家门口的一个无聊青年,老是说带我去吃西餐。欺负我年幼天真,几次带我到西餐厅门口转一圈又回来了,所以印象深刻。对了,那时吃西餐感觉是一种很摩登的事。
还是来说说馄饨,按清江市的标准口音,馄饨叫作“浑当”。至于淮饺这一说法,是后来上网才知道的,(当代)老淮阴应该没有这种称呼。后来在苏南吃到所谓大馄饨,感觉跟饺子差不多,而且还是死面的。还有什么菜肉馄饨,我们淮阴的馄饨都是纯肉的。我看这大馄饨就是馄饨和饺子的不成功混血。当然,苏南也有小馄饨,多数是挑担子卖的,好像不是主流。
又扯远了,下面正二八经讲冷饮部〔7〕的“浑当”。
南门小街的馄饨(布丁 摄)
所谓冷饮部,是以前的叫法,像××饮食部××餐饮部,也就是小饭店,可能集体性质比较多吧。冷饮部按道理是卖冷饮的,当然冷饮它也卖,但它以馄饨为特色并著称,实际上是有点奇怪的。我小时候光知道吃,也没想那么多。
按我的吃经,馄饨好不好吃,关键看两样,一个汤、一个皮,至于肉,只要新鲜就行,还不能放多。
汤一定要是骨头汤,最好就是圆骨(筒子骨),而且大锅沲(duo)出来最香。这样沲出来的汤,汤清味鲜,回味悠长。那时偶尔还会在碗里吃到一小条MS骨髓的东西,心中还暗暗窃喜。
皮呢,一要薄,二要有劲道,也就是耐煮,放碗里半小时也不沍(hu)。那时到婆奶家,这冷饮部的馄饨一定是要给我吃的,因为离家近,基本上是拿个大搪瓷缸子买回来给我慢慢吃。记得小时候多数是小姨娘买给我吃,当时觉得除了我妈就她对我最好了,偶尔甚至觉得她比我妈对我还好(看来那时我很务实)。我自从上学后并不胖,但因为头大、脸大且圆,基本上在那里家门口留下了一个“好吃的小胖子”的形象。
港口路仙味楼的馄饨、阳春面(布丁 摄)
言归正传,总之冷饮部的馄饨做到了我上面所提两点的最上乘,故尤为推崇。
实际上,当时只要是个饭店,馄饨做得都还可以,比如冷饮部对面的公园饭店、闸口和花街的拐弯口的一家也都很不错。
淮阴的面条也不错的,不过总体来讲,不如老淮安的面条好吃。辣汤当然是淮阴的特色了,公园门口的就很好。还有就是花街的丁老饭店(当时没管叫什么名字),吃过一两次。
另外还有两种饼,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大饼,淮阴还有一种炕饼,都不能算小吃了,属于主食。炕饼厚厚的,很大,一块直径大概有50公分,是整个炕出来的,有嚼头,越嚼越香。不过炕饼卖的地方不多,好像比较流动,在老卫校(淮海南路)门口南边的马路上以前好像有卖的。
上海路的炕饼,大庆路也有一家(吴渭清 摄)
实际上老淮安也有一个冷饮部,里边的馄饨相当不错,就在南门大街淮安电影院北边一点。搞不懂为什么叫冷饮部的地方,东西就都好吃?老淮安的小吃可能比淮阴还多,我因为老家是淮安的,小时候回去次数不少,也吃了不少,所以也比较熟悉。下次有机会就讲讲老淮安的小吃吧。
作者自注,恐有错讹:
〔1〕清江电影院,当时是淮阴生意最好的电影院,放映水平相比也最好。后来改成清江影都,现在好像已经被拆除。
〔2〕城南公园,是淮阴市区以前唯一的公园。曾叫人民公园、城南公园,现名清晏园。
〔3〕花街,指东大街,应该就是清江浦以前的烟花柳巷,其他有的地方好像也是如此称花街的。另有一说,以生产绢花得名,我持怀疑态度。
〔4〕面条,以前淮阴外面卖的只有水面,带碱,属兑汤面,一般以清汤酱油调味,好的兑骨头汤。有时自己家里下的青菜鸡蛋面,等等,自己擀的或买的不带碱的面条,是连汤煮的,属连汤面,不放酱油。以前淮阴没有杠子面。
〔5〕糖豆,印象中应该有这种豆子,有时还是彩色的,一般用纸卷成小漏斗状来盛。炒黄豆、花生、瓜子很多也是这样用纸包成一包一包的。
〔6〕糖人,好像有两种,一种用糖稀在一个热铁皮上烤成的,可以是动物或大刀或人物各种形状,平面的,可食。还有一种是糖(估计是糖精)和面和在一起,各种颜色,也是各种造型,立体的,比较脏,我一般不吃。
〔7〕冷饮部,当时是个大平房,感觉很宽敞,有点那种大食堂的样子,条件一般。大概在九十年代初拆迁,后那个地方盖了楼,好像作过商场、饭店、卡拉OK等等。
文庙的糖人技艺(徐琳琳 摄)
记忆淮安
记忆淮安 | 亦庐照相馆(作者:刘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