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纪氏丛论(一):明清文安纪氏家族的世系传衍与科第兴衰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一方人”实际上也常常影响再造着“一方土”。远在六百多年前,即明代永乐十年(1412年),一个名叫纪寿的三十五岁青年,开始移居到文安县宁受(寿)屯,此后他们便世代生息繁衍于此。至今,此家族已传承至第23代。那个最初落脚的村庄也早已改称为今天的“纪屯”,村子内有一半多人属于此大家族。除去此村子,这个大家族衍生出的成员现已达四、五千人,他们分别散居在近在县城,远至海外的世界各地。明清两朝,这个大家族一直长盛不衰,曾经涌现出进士十五人、举人三十八人、贡生五十人、太学生四十四人,这些佼佼者不仅是这个家族的荣耀,也成为其县,乃至整个京南地区重要的文化亮点与精神资源,始终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成为无数人进行自我激励的地方先贤和榜样。
一
在我们的民族大家庭中,纪氏虽并非是张、王、李、赵、遍地“刘”似的巨族大姓,但在明清时期也曾出现过在历史上较有影响的人物,如清代乾隆年间的大才子纪昀(1724~1805),即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曾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等职衔,又任过巨型丛书《四库全书》的总纂修官,对我国的历史文化发展做出过较大贡献。文安纪氏家族与纪昀具有同样的始祖,据相关谱传记载,明代永乐初年,纪氏三兄弟纪福字恩坡,以御前钦差赐赠三品;纪禄字椒坡、纪寿字伯龄。他们自应天府上元县(江苏江宁)纪家匾村,分别北迁至静海县纪家庄(今天津市内),献县景城(河北省沧州市内),文安县纪屯(今河北省廊坊市内,原名宁受屯或宁寿屯)。纪昀曾与同朝为官的文安纪氏第十世传人纪迈宜相联宗,并称文安纪氏为“吾宗文安一派”。虽然纪昀的名声很大,但以家族而论,其家族成员影响稍大者并不出其上下三代,即不过七世,且其中有较高科名及官位的人士并不多;而与之相对的文安纪氏则自明初一直延至清末,达十六、七世之多,前后相沿超过六百年,确可称为文化巨族。
现存载录明清时期文安纪氏家族传衍情况的家谱主要有二种,其一为纪昌期等修,刊印于清道光年间,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另一为民国纪英培、纪文浚等重修,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现社会主要流传的为后者,其载录从第一世记至第二十世,但最后三世所记尚稀疏,仍待后世增续补足。以下拙文即据此本对前文安纪氏家族前十七世的传衍和科第情况做一简要介绍。
二
据谱载,此家族的一世祖纪寿,字伯龄,时号隐君子,生于洪武九年(1377年)八月二十八日,卒于景泰七年(1456年)九月初一日。他随家先是移至山东德平县(今山东德州市临邑县德平镇),后又徙直隶盐山县、保定府,永乐十年(1412年)才移至现家族的祖居地(现名纪屯),因不愿从吏,他一直以务农课子为事。寿有亨、贞二子。亨曾为岁贡生,任长陵卫经历,这应该是文安纪氏家族有人步入仕途的开始。贞系失记,亨有缙、绅、纮三子,中以纮为显。纪紘,字庭仪,为弘治十一年(1498)举人,曾任河南宜阳训导,后任秦王朱樉藩府的右长史,阶进正四品服俸,并授奉政大夫,后又晋级中议大夫,廉直而有政声。自其始,文安纪氏家族的科第开始形成繁盛景象。
纮有勋、常、实、律、述五子,以常系为显。纪常为嘉靖五年(1526)进士,时年二十二岁,为明代最年轻的进士之一,曾任户部主事,复除刑部,因其司法明允,有“老法司”之称,后升员外郎,又擢陕西佥事,备兵陇右。以功又迁苑马寺卿、升湖广按察使、河南左布政使,成为主政一方的朝廷大员,是明清两代文安纪氏家族官位最高者。纪常有子多人,以诫、谨、训三子为著,此辈为该家族第五世。纪诫为嘉靖三十七年(1558)进士,授南京行人司左司副,复除行人司正。后升工部员外郎、河南怀庆府知府,擢山西 井陉道兵备副使,授中宪大夫。纪谨为万历十四年(1586)科武魁(即武举人),纪训曾为松江府检校;本辈另有纪谞,为纪述三子,万历二十三年(1595)贡生,曾任真定府平山县教谕。
纪诫有七子,均有科名。长子大统,为贡生,授鸿胪寺署丞;次子大纲为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是名臣高拱的门生,初授行人司行人,后历刑部主事、理科给事中、陕西按察司佥事等职,授奉议大夫;三子大经,贡生,曾任汾州府经历、安东卫经历;四子大纶,太学生,曾任河南布政司理问;五子大绩,监生,任文华殿中书舍人,后授征仕郎;六子大绪,贡生,曾任真定训导、山西乡宁县知县。减税轻赎,爱民如子;七子大蕴,举人。此时期,文安纪氏家族科名声朗,龙门踊跃,不仅读书风盛,所中颇多,而且尤以常、诫、大纲祖孙三人,四十年年间三中进士,成为一朝之美谈。
三
至第七世,鼎盛之势有所减弱。较著名者有纪汝清,万历二十八年(1600)举人,曾任宜阳、灵宝知县,又升南京应天府推官,晋级奉直大夫;纪汝彝,贡生,任顺天府经历,升江南江宁府通判;纪汝仇,贡生,任广西武缘县巡检,以覃恩封将仕郎;另有汝裔、汝胤两人均在武英殿任职。入第八世,此家族的鼎盛之势开始回升,有多人任知州、知县之职。如纪克家,万历四十年(1612)举人,曾任山东泰安州、山西忻州知州,后升宗人府经历,官终刑部郎中,晋级奉直大夫;纪克明,秀才,曾任陕西吴堡县知县,封文林郎。另有廪生克扬、贡生克中、太学生克昌、武举克捷、秉义亦有所就。
进入清代,本家族继续保持着繁盛的态势。第九世共有进士4人,分别是纪元,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任浙江杭州府推官,授文林郎;又为浙江同考官,历江南淮安府同知、江南徐州河防同知、湖广汉阳府知府、巩昌府知府等官,授中宪大夫;纪星,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任四川纳溪县知县,授文林郎;纪愈,康熙六年(1667)进士,任内阁中书舍人,升兵部职方司主事,加一级晋升奉直大夫,曾主持河南乡试,后又选户科给事中,升工科掌印给事中;纪之慧,武举人,进士,任喜峰口守备,后补江西永丰营守备,授明威将军,终山西抚标右营游击。又有太学生纪召兴、贡生纪晨、生员纪子生亦至浙江、山西等地为官,秀才纪炅以疾辞举博学鸿儒之举,终老于乡,文学成就甚大。
第十世有进士2人,分别是纪遴宜,康熙三十三年(1694)进士,后任江南萧县知县,授文林郎,又任山东阳信县知县、吏部文选司主事、兵科给事中、吏科掌印给事中、湖北汉阳府知府、湖南盐法长宝道等官;纪逵宜,雍正元年(1723)恩科进士,任湖广黄坡县知县、国子监助教、宗人府主事、江西司员外郎等职。举人分别有纪暹宜,曾任景州学正、河间府教授;纪迈宜,任山东平阴县知县和直隶赤城县知县、泰安直隶州知州、顺德府内丘县知县;纪薖宜,任陕西同州府同知、湖南岳常灃道等职;纪逯宜,任浙江仁和县知县、昌化县知县,改补保定府蠡县教谕,又任大名府教授。
第十一世有进士3人,分别是纪虚中,乾隆二年(1737)进士,任陕西郿县知县、陕西同考官、同州府知府、甘肃西宁府知府,后迁长芦都转盐运使司运使(即长芦盐运使);纪澄中,乾隆二十二年(1757)进士,曾任江南荆溪县、吴江县、浦松府娄县、苏州府元和县等地做知县,为甲午科江南同考官;纪宣猷,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任河间府教授,敕授文林郎乡饮大宾;举人有6人:纪咸、纪晋、纪复、纪履中、纪鸣佩、纪云龙(武举);太学生2人纪黄中、纪抃。
四
第十一世以后,进入到清代的晚期,社会较为动荡,虽然文安纪氏家族书香未绝,但科名已没有昔日的鼎盛。第十二至十四世有进士仅2人,一为第十二世纪曾荫,乾隆二十六年(1761)恩科进士,曾两任四川邛州蒲江县知县、三任四川乡试同考官;一为第十四世纪旸,咸丰三年(1853)进士,任吏部文选司主事。在第十二世至十四世间,举人仍层出不穷,其中十二世有8人,分别为纪绵曾、纪承曾、纪淑曾、纪启曾、纪曾符、纪曾藻、纪崇岳、纪昇平,另有纪发曾中副榜;十三世有6人,分别为 纪瑄、纪珂、纪瑜、纪诚延、纪诚徵、纪淦,另有纪瑶、纪琛二人为太学生;第十四世有纪昌期、纪昌第2名举人,另有贡生3人,为纪昌文、纪如枚、纪昶。
第十四世以后,社会更为动荡,而且此时国门已开,域外的思想价值观念与教育模式开始传入,至十七世时本家族中已有人开始接受国内外的新式教育,科第之盛已成昨日黄花。第十五至十七世三代,本家族无进士,举人仅4名,均在第十五世,为纪镐、纪镗,以及纪干城和纪云城2名武举;贡生共10名,含第十五世纪镛、纪铸、纪兰畛3人,第十六世纪朋陵、纪春陵、纪协銮3人,第十七世纪墀、纪文潮、纪文瀚、纪春书4人,其中后两者曾分别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法政毕业(校名失考)学习。
综上所述,自明初至清末的五百余年间,文安纪氏家族的科第之业虽兴衰不居,但整体来看仍是兴久衰短,且长期绵延未绝,这在国内应该是少有的珍惜文化现象。古城文安一直有纪、井、陈、王四大家族之说,纪氏家族之所以能稳居其首,应该是与这个家族长时间的科举之盛分不开的。科举之盛既是其家族社会经济实力的一种体现,也是对其深厚文化底蕴和书香传统的一种明证与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