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方剂』理气剂>降气>旋覆代赭汤>王长洪用旋覆代赭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中医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所引起的常见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反酸、反胃、胸骨后疼痛,或咳嗽、气喘、咽喉炎等。胸骨后疼痛常与心绞痛相混淆,易导致误诊。胃食管反流病有两类,一类是胃镜检查阴性,但有反流症状;一类是胃镜检查有炎症性损伤,如糜烂、溃疡、狭窄等,称反流性食管炎。其发病机理与下食管扩约肌功能障碍、食管屏障作用减弱、食管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胃排空功能障碍有关。
中医无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但不少症状中都能找到相关描述,如嘈杂、吞酸、噎膈、反胃等。中医多从疏肝、降胃、清热、化痰等方法论治。
王长洪教授是沈阳军区总医院中医科的老主任、博士生导师,1979年师从已故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中医学家董建华。他继承了董老著名的脾胃病通降理论,在通降理论的应用过程中,除了应用于脾胃病之外,还应用于肝胆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且多有发挥拓展。
王长洪教授认为,依据“六腑传化物而不藏“的特点来看,食管亦当属腑。因食管下贯胃腑,并有“饮食入胃”之说,故有人将其归属“胃”的范畴。食管也具备了胃的生理特性,即降则和,不降则滞,反升则逆。胃食管反流病的病位虽在食管,但与胃的生理功能失调关系相当密切。病因虽有外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弱等因素的不同,但“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始终为其共同主要的病机。所谓“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胃食管反流患者,多数会出现胃痞的症状,就是明证。因此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时,要抓住一个“降”字。王教授从胃论治,认为只有胃气和降,出入有序,胃气才不致上逆食管而发病。依据多年的探索,他选择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显著。
旋覆代赭汤出自《伤寒论》第161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古今名医方论》称旋覆代赭汤为“承领上下之圣方也”。尤在泾说:“旋覆花咸温,行水下气,代赭石味苦质重,能坠痰降气,半夏、生姜辛温,人参、大枣、甘草甘温,和而用之,所以和胃气而止虚逆也。”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曰:代赭石性凉质重,最善平肝、降胃、镇冲。参赭并用,借赭石之重坠以化其升浮,使人参补充之力下行可至涌泉。王教授认为该方主治“心下痞硬,嗳气不除”,与胃食管反流病十分接近。他擅用此方,认为该方标本兼治,虚实互调,镇降逆气而不伤胃,益气和中又不助痰,特别是重用代赭石,所谓降胃镇冲非赭石莫属。随证加减,得心应手。为验证旋覆代赭汤的疗效及组方配伍特点,王教授曾设计实验研究,发现旋覆代赭汤确有促胃动力作用:能促进正常状态的小鼠胃排空;能够拮抗芬氟拉明、左旋麻黄碱、多巴胺引起的小鼠胃排空抑制和小肠推进减慢;对阿托品引起的胃排空控制有拮抗作用。并采用正交设计法拆方研究发现,党参、代赭石、大枣和旋覆花对大鼠胃底条肌收缩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旋覆花与甘草、大枣分别合用,有协同作用。党参、旋覆花和半夏能显著拮抗阿托品引起的胃底条肌舒张作用,代赭石和生姜合用,具有协同拮抗作用。
临床可随证灵活加减,如肝胃不和,加柴胡、白芍等;痞满者,加枳实、厚朴;反酸者,加左金丸或抑酸药;痰湿者加二陈汤;胃热者加郁金、黄芩、公英;痰热者,加黄连、栝楼;阴虚者,加沙参、麦冬。代赭石为重镇之品,不宜久服,中病即止。
王教授临证之时,除了注意通降胃气之外,还注重疏肝理气。胃五行属土,而厥阴肝经之脉,挟胃属肝,胃气必得肝木条达,才会升降有度,所谓“土得木而达之”。已故中医专家董建华认为,在生理条件下,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在病理条件下,肝气不舒,更为有害。如果肝气不舒,肝气郁结,就会横逆犯胃,出现胃气不降,逆气而上,出现胃食管反流病。因此,在治疗上他注重调肝。
王教授在治疗上的另一个特点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胃食管反流病,因为有食管炎症性改变或功能性改变的不同,因此辨病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因为肝胃不和,有食管糜烂性炎症或食管无炎症而有症状的不同。前者因为有糜烂、溃疡,甚至狭窄,因此治疗后即使症状消失了,也不能中断治疗,要以内镜下糜烂或溃疡愈合为准。而症状性胃食管反流病,虽然看起来无炎症性改变,但是治疗更为棘手,更易反复。西药抑酸药多不理想,因此更要注重中医辨证施治的优势。从总体上把握气机升降,因人制宜进行施治。因此,对于怀疑有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王教授都亲自为患者进行内镜检查,明确诊断,判断类型,掌握轻重,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近八年来,经他胃镜确诊的胃食管反流病数百人,均根据病人的不同类型、不同辨证,采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高文艳 沈阳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