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你有什么用?只会吃白饭!”我在多年后把这句话还给了父亲

不少父母在教育子女时认为“自己是父母,说的话孩子必须要听”,他们高高在上地对孩子下达各种指令,习惯被孩子当成“权威”。
有些家长不仅以不对称的地位优势管教孩子,还会经常讥讽、恐吓孩子。出身这些家庭的孩子,很容易丧失自尊自信,变得自暴自弃,并失去对父母的亲热和信任。
01
已经参加工作的林先生,小时候就经常遭到父亲嘲讽、咒骂、恐吓。他父亲是那种话很少但脾气很大的人,在家里稍有不如意就动粗口,别说对他,就是对爷爷奶奶也没什么好脸色。
不过在外面的人看来,话少的父亲挺老实,是个实诚人。大概就是因为人们的这种看法,在外面打工的父亲总“吃亏”。每次受了一肚子气回来,父亲就会在家里大闹一番,要么和母亲吵架,要么把孩子臭骂一顿,甚至拳脚相向。所以小时候的林先生一直小心翼翼地观察父亲的脸色,生怕自己又成为父亲的“出气筒”。
遭受身体的伤害也就算了,关键是还要忍受心理上的折磨。长期的恐惧和害怕,让他常常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一种“被遗弃”的感觉深深印在他的心里。
有一次,他考试没考好,试卷拿回家,父亲拿着瞄了一眼分数就在他当面把卷子给撕了,然后怒斥他“养你有什么用?只会吃白饭!”,接着就是一巴掌,他顿时感觉两眼冒金花。不过脸颊的刺痛并没有让他留下眼泪,因为这种场景太熟悉了,他心里的悲伤都快被耗尽了,只留下了无尽的恨。
考上大学后,他父亲仍然很蛮横,渐渐独立的林先生,选择不与父亲交流,只是偶尔与母亲说点生活或学习上的事。当他走上工作岗位,父亲的身体开始走下坡路,脾气还有,但受制于身体,很难再对林先生造成实质性威胁。
前段时间,父亲突然提到他的工作,问他每个月挣多少钱。林先生懒得搭理,他父亲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一边责骂,一边要求他“尽孝”。
按理说,已经上班的林先生应该给家里一点钱,可他工作时间不长,收入又不高,管自己生活都紧巴巴的,所以他想着好好干两年,等收入高点、生活好点,再每个月给母亲一点生活费。而对于父亲要他“尽孝”的要求,林先生是一百个反感,他想到自己小时候常被责骂“没出息”、“吃白饭”,多年压抑的愤怒一下子爆发出来,于是把多年前的那句话还给了父亲:“养你有什么用?只会吃白饭!”
父亲被他的反击给怔住了,呆呆地站在那里,脸上的表情不知道是愤怒还是错愕。
02
部分把自己看成是孩子面前神圣不可侵犯的“上级”的家长,通过各种方式把孩子死死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维系自己的“权威”。某种程度上,他们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私有物”,而不是把他们看成是有独立思想的个体。
这些家长的情绪也相当不稳定,动不动就对孩子恶语相向。很多时候,他们会把工作上的情绪带回家庭,把孩子当成撒气的对象。
父母的这些行为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灵创伤,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和性格。不少孩子脾气暴躁、性格扭曲,以及一些孩子选择用极端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都与家长的“热暴力”和“冷暴力”有关。
当然,家长要想与孩子建立正常平等的互动关系,只是克制情绪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不断学习,以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养。
在社会文化飞速变迁的今天,孩子比家长的适应能力更强,他们容易接受新观念、新事物,他们能更好更快地吸取新知识。此时父母们自认为“文化知识比孩子强”的客观条件已经不存在。没有“文化知识更强”这个支撑点,“权威”就很难维系。可是有不少家长,明明自己的知识与时代脱钩,自己所讲的所做的,与现代社会先进理念格格不入,还是强制性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结果伤害了孩子,也让亲子关系面临危机。
新时代,家长们要抛弃旧思维,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以平等姿态换取孩子的尊重和认同,在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修身养性,慢慢改掉自己的臭脾气和“恶毒的言语”。如果能做到这些,亲子关系就不会如此不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