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鄂侯的悲情宿命
末代鄂侯的悲情宿命
公元前878年至前841年在位的周厉王,是西周第十位国王。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召公谏厉王止谤》的文言文进入了中学教材,使两三千年之后的我们,对其“事迹”有所了解。如,周厉王暴虐无道,听说老百姓对其暴政有怨言,便发怒了,找来卫国的巫师,监视那些指责朝政的人,并将他们杀掉。老百姓都不敢说话了,在路上遇见,只能以眼神示意。这时,周厉王才高兴了起来。而大臣召公劝告他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话及厉王止谤的故事,则流传了下来,成为千古长鸣的警钟。
鄂侯驭方遇上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暴君。 我们从青铜礼器 《噩侯驭方鼎》铭文记载中已得知,周王南征角夷,噩侯驭方亲往祛地恭候迎接,献礼设宴。周王也亲赐驭方很多财物。 但这种君臣融洽的场景,只是一种表面现象。 宋代和1942年在陕西扶凤出土的两件形制、铭文基本相同的青铜器《禹鼎》(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铭文记载:大约在噩侯驭方恭迎周王并受周王赏赐之事后不久,噩国与周王室的关系出现了逆转。噩侯驭方率南淮夷、东夷叛周,并一度取胜,这一行动引起了周王室朝野的恐慌。 鄂侯驭方为什么要 “叛周”?是先世鄂侯“瞗”的基因发挥了作用,想先下手为强,以避免先祖被杀制成肉干的厄运?还是从周文王(西伯姬昌)积蓄力量、周武王举兵灭商的故事中受到启发,以为自己已经足够强大到可以代周而立?这些,已无从考证。但鄂侯驭方与周武王举兵的结局,却是天壤之别的。
鄂侯驭方的力量是强大的,虽然还不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但南淮夷和东夷部落的出兵响应,已足以证明鄂侯驭方的影响力,鄂侯与淮夷东夷联军,声势浩大,气势凶猛,一直打到东都成周(今洛阳市东白马寺一带)附近。 而此时的西周王朝,虽说国力日渐衰弱,但却腐而未朽。周厉王动用了他的精锐部队西六师与殷八师平叛。这场战争打得相当艰苦,未能很快获胜,故后来又命令武公派遣禹率百乘之师前往督军助战。鄂侯驭方的反叛,使周厉王恼羞成怒,《禹鼎》铭文中两次强调了周王“扑伐噩侯驭方,勿遗寿幼”的命令。 结果,鄂侯驭方被生俘,并招至灭国之灾。从此,鄂(噩)国、鄂(噩)侯驭方不再见于史籍了。 西周灭了鄂(噩)国,而西周早年分封在随的姬姓随(曾)侯,于是取代了鄂侯的位置,逐步成为显赫一方的“汉东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