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标准化生产

香蕉是热带佳果之一,营养价值全面,并具有医疗保健功能,是大众喜爱且市场占有率极高的果品。其鲜果消费量占全球水果之首,达200亿美元,5000多万吨。国际上经营香蕉的大多为跨国公司,且基本上实现了产业化经营。2000年以来,海南香蕉每年的种植面积50万亩左右,年产值20亿元人民币以上,如考虑到包装、农资、运输、种苗等配套行业,其相关产值达30亿元人民币。我省香蕉协会依托我省良好的资源优势,借助国外智力,走上了香蕉产业化经营的路子。现在,香蕉协会下辖的香蕉生产基地被确立为省级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基地。一、引进国外新品种1992年,海南省香蕉协会专家赴巴西引入优良品种和生物繁育技术,经过几年的试验与示范推广,香蕉生产已基本上实现了种植品种的良种化,种苗生产的工厂化。目前,海南省香蕉种植的良种覆盖率已达99%以上。其中巴西种的覆盖面积达到了85%以上,通过香蕉试管育苗技术,培育出大量优质无病毒、生长整齐的香蕉试管苗代替了传统的吸芽苗,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我省香蕉的生产水平。随着香蕉产业的发展和不同市场的需求,2003年,在海南省外国专家局的支持下,从台湾引进了一个比较优良的品种巴贝多。巴贝多高产、品质优良、果实匀称,具有抗巴拿马病、抗叶斑病、抗芭蕉瘟、抗虫、抗寒、抗风等特点,是出口日本市场的最佳品种。目前,这个品种已经完成了大田试验,性状表现良好,并且在海南省香蕉协会标准化示范基地――南宝香蕉基地种植了200亩。现在,该品种在全省已经有1万亩左右的种植面积,这个品种的推广,将使海南香蕉产业的发展走上更高阶段。二、香蕉配方施肥技术的引进虽然海南香蕉有悠久的栽培历史,但是由于农民缺乏科技知识,一味坚持追求高肥量、高产出的思路,大量的使用尿素等氮肥,没有注重按照一定的营养比例进行科学合理的施用化肥和有机肥,最后导致香蕉营养不平衡,容易产生病虫害、不抗风等,而且香蕉产量低,糖度不高,口感差,最终导致价格低廉,经济效益不高。后来,通过引进国外智力,借鉴别人的先进生产技术,根据海南的不同产区和气候环境,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总结出了一整套适合海南香蕉产业的配方施肥技术。此外,我们根据不同市场和消费群体的需求,对香蕉产区进行合理的分区和规划,采用不同的栽培和施肥方法,尤其是香蕉有机栽培技术,即提高有机肥用量至70%以上,减少化肥用量至30%以内,该技术可提高香蕉的抗病性,增加含糖量2~3度,延长保鲜期1~2周,生产出来的香蕉已经部分进入了日本市场,商品合格率达到95%以上,得到了日本消费者一直好评。三、节水灌溉与水肥共施技术的引进海南香蕉在以前的发展中都是属于那种看天吃饭的粗放种植,这对于香蕉产业化发展是绝对行不通的,因为香蕉是一个比较喜欢水的作物,而海南的年降雨量分布很不均匀,旱季比较多。鉴于此,我们引进了香蕉的节水灌溉技术,这样可以做到时刻给香蕉供应水分,有利于香蕉的生产需求。香蕉水肥共施技术的引进可以节水60%,节肥30%,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化肥的流失,避免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四、果实护理技术的引进引进台湾专家,制定果实护理技术规程,实施抹花、疏果、校正果型、断蕾、防病虫和套袋等措施。促使果串发育良好,果实均称。果皮无损伤,果色鲜艳。避免农药污染,杜绝残留,显著提高商品率和商品价值。五、香蕉机械化采收轨道与包装生产线的研发与应用2005年海南省香蕉协会组团到菲律宾考察和学习香蕉采收包装标准化生产技术,回国后结合海南香蕉发展的实际情况,研发生产出适合我省香蕉生产的一整套采收包装技术。利用该技术已经在协会标准化示范基地――南宝香蕉生产基地建设了4600米长的无伤采收轨道,该轨道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劳动成本,极大提高了香蕉品质和商品率,填补了我国香蕉无轨道采收的空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香蕉机械化采收轨道与包装生产线与传统人工和运输车采收相比,大大降低劳动成本,降幅分别为64.9%和41.3%;同时减少机械损伤,提高香蕉品质和商品率,商品率达到95.2%,香蕉平均售价分别提高13.3%和17.7%。它的应用推广,对于推进我国香蕉产业的整体升级,意义十分重大。自2003年以来,海南省香蕉协会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分别赴菲律宾、巴西、厄瓜多尔、澳大利亚等国考察、培训,同时,每年聘请台湾专家来现场进行交流指导。通过一系列的引智手段,有效地促进了海南香蕉产业的升级,使海南香蕉生产在品种、技术、采收、保鲜、加工等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提高了香蕉产业的经营水平。六、创新香蕉产业经营模式海南省香蕉协会在“香蕉标准化生产”基地所在地――海南临高县南宝村成功地创建了香蕉合作社,即“协会+公司+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模式,提高我省香蕉产业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引导规模经营。即通过香蕉合作社的模式把农民组织起来。首先使广大小蕉农建立生产联合体,按统一标准生产,并纳入(或依附)某一产销组织(香蕉协会或大企业),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其次,积极促进小蕉贩走向联合,最终促使部分小经销商退出市场营销,引导鼓励主产镇之间的已建立的产销组织或协会联合,形成较大的产业联合体,培植全省性大品牌。小农生产的传统模式开始向专业户、合作社、股份公司等多种模式转变。现约70%蕉园面积由专业户、合作社、股份公司承包经营,占总产量85%,还出现了诸如万钟、祥麟、耀正、大唐、通海、中煤绿原等规模比较大的产供销一体化专业香蕉企业,推出了尖峰、百果园、山顶、绿盒子、欲隆等香蕉果品品牌。与此同时,协会还成功采用该模式在海南、广西北海、云南玉溪等香蕉产区进行技术推广和规模经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们计划在今后五年在各产蕉区选择示范点,组建香蕉合作社,利用统一技术管理和统一品牌销售的方法,带动周边农民种植香蕉,形成联合体,扩大香蕉产业规模,计划每年组建2个以上合作社,使合作社的推广面积达到8万亩以上。www.17qujing.com更多精彩视频教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