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魏绛如何规谏晋悼公居安思危
魏绛如何规谏晋悼公居安思危
——读《左传·襄公十一年》笔记
知道魏绛,是听了京剧《赵氏孤儿》里“我魏绛闻此言如梦方醒”那首名段。由裘盛戎先生开唱的这首汉调二黄原板经典唱段,脍炙人口,久唱不衰。《赵氏孤儿》结局说春秋时,晋国大将军魏绛戍边回朝,听草泽医人程婴说破当年救孤育孤的悲壮情形,大为震惊,于是和赵武联合诛杀奸臣屠岸贾,终报前仇。也知道魏绛在晋国历史上的重要贡献,是他提出并实施了和戎之策。
然而,今天很多人不知道,在中国历史上,魏绛规谏晋悼公,最早明确使用了“居安思危”这个治国思想概念而名垂史册。
魏绛,春秋时晋国卿,曾任中军司马、新军佐将,治军严格,颇有战略头脑。周灵王二年(前570),为使晋国在与楚国争霸斗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他向晋悼公提出了联合诸戎、稳定北方的策略。晋悼公采用了魏绛的策略,晋国出现了“戎大亲附”的局面。由于与诸戎言和,晋国无后顾之忧,能举齐全力南向,势力更加强大,诸小侯国纷纷倒向晋国。晋悼公又把晋军分成三部分,轮换与楚军作战,曾三次联合齐、鲁、宋、吴诸国军队,兴师讨伐左右于晋楚之间的郑国,使得楚军疲劳不堪,造成了“晋悼三驾而楚不敢与争”的格局。动摇于晋楚之间的郑国,最终请和于晋国。这样,晋国遂确立了中原霸主的地位。
郑国在归降晋国时,送给晋悼公一大批礼物,其中包括了三位原属晋国的著名乐师以及钟磬等名贵乐器,另有配齐甲兵的成套兵车共一百多辆、歌女十六人。丰厚的礼品让晋悼公喜笑颜开,下令:“以乐之半赐魏绛”。悼公非常高兴,将郑国赠送的乐师、乐器,女乐的一半赐给魏绛。
晋悼公高兴地对魏绛说,晋国今天取得的胜利,是你力主不动刀兵、与戎族和好的结果。晋国在八年中,九次回合诸侯,事情办得就像音乐那样和谐。现在郑国降服,送来礼乐,我想“请与子乐之”,让我们共同来享受这些美妙的音乐吧!晋悼公认为大功告成,洋洋得意,着实想好好享受一番。
然而,魏绛在胜利面前,头脑却十分清醒。尽管晋悼公夸奖他,他却不居功,不自傲,谦恭地向悼公辞谢说:“夫和戎狄,国之福也;八年之中,九合诸侯,诸侯无慝,君之灵也,二三子之劳也,臣何力之有焉?”这里,魏绛把晋国取得的胜利归功于国家的福命、晋悼公的威灵和众位卿大夫的辛劳,谦虚地说自己并没有什么功劳可言。
接着,魏绛针对楚已衰落,郑已归降,霸业已定的形势,非常有见地地对晋悼公进言道:“抑臣愿君安其乐而思其终也”。他忠告悼公戒骄怠,在享受这种快乐的时候,又要想到它的终了。魏绛进一步向晋悼公进言说:什么是“快乐”呢?《诗》中有这样的诗句:“乐只君子,殿天子之邦。乐只君子,福禄攸同。便蕃左右,亦是帅从。”镇扶天下的家邦,同别人共享福禄,治理好附近的小国,使他们相率服从,这才是君子的快乐。现在,郑国向君王献上钟乐,而音乐是用来巩固我们的思想和意志的。君王您要勤于政务,“义以处之,礼以行之,信以守之,仁以厉之,而后可以殿邦国,同福禄,来远人”。只有这样,才是您所说的“与子共乐之”的“所谓乐也”。
那么,什么是“终”呢?魏绛进一步向晋悼公解释说:
《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
我们晋国现在恢复霸业,诸侯臣服,国势日强,您君王可以开始享受到这种快乐。但是,在安定太平的时刻,您要想到战争的危险,不要因胜利而骄傲,要思则有备,常备不懈,这样才能免遭祸患,长治久安。
悼公听后深感言之有理,虚心地表示接受。他说:“子之教,敢不承命!抑微子,寡人无以待戎,不能济河。”晋悼公不愧为以为贤明的君主,在胜利的形势下能听得进臣下的意见。
居安思危,源自《尚书》。《尚书》中记载傅说进言商王武丁说:“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讲得是做任何一件事,都应当有准备,有备才能无患。周武王说:“居宠思危,罔不惟畏,弗畏人畏。”讲得是身居宠信之位,凡事都要有畏惧之心,不知畏惧就会陷入可怕的境地。身居高位,大权在握,往往容易使人头脑发热,忘乎所以,不知盛极转衰的道理,其结果伴随而来的是祸殃。
《尚书》中很多论述充满着忧患意识,它的核心就是居安思危。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是历代哲人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升华而形成的高度历史政治智慧,凝聚了博大深奥的思维策略,是一种辩证科学的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固有的思维方式,值得世人珍重,并弘扬光大。
在此之后,晋悼公按照魏绛的“居安思危”思想,安不忘危,常备不懈,保持了多年的戒备。自从魏绛明确使用“居安思危”概念后,这个成语就成了人们应对战争和其他不测之事的常用语,而且作为国防战备和治理国家的方针,一直为历代执政者所继承。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