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锦源:思考教育

1、原则或奇点问题

当下的教育用计划经济的模式培养市场经济的人才。用市场经济的思维面对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不清楚教育是滞后还是脱节?仰望星空的理想与现行教育的框定被公平和效率搞得不分西东。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孔子的教育原则。这个被后人尊称至圣先师的人,他提出的教育原则历久弥新。

当下的教育基于效率和公平,孔子的教育是基于人性。这两者的出发点不同,选择走的路也不一样。没有什么必然和应当。

2、退而求其次

兴趣与勤奋的比对

很多顶级的科学家、文学家、体育明星,都曾告诫我们:做好一件事情靠勤奋。要注意。他们说勤奋,是对有兴趣的人说的,即不能只凭兴趣,还要勤奋。如果你对大师说你没兴趣,他会说:你去干别的吧。大师们讲“勤奋”时,兴趣是不待言的。

举个例子,有诸多因素能推动你的学习。例如不幸的遭遇,突发事件的感触,对未来的预期,榜样的吸引等等。有人认为兴趣能排第一位。第一个对比是勤奋。我们看到两个同学的学习都是废寝忘食,但是一个是兴趣驱动,另一个是功利驱使下的勤奋。这是大不一样的学习。有兴趣者是点点滴滴到心头。另一位目的达到后,就与努力学习的东西拜拜了。这些枯燥东西占据我头脑里的硬盘,清盘吧。

3、兴趣与智商的比对

要学好东西,兴趣要紧还是智商要紧?科学研究答案是兴趣。最近有个科学研究,信誓旦旦的说要想学到一流,智商没有120是不成的。但是过了这个门槛,智商就显得不重要了。智商170的人和智商120的人差别并不大,很多成功人士其智商也就在120左右。当然智商的评估主观性还是很多。 也就是说智商120以上,成为一流比的是想象力、自主性、意志力等。这些我们习惯称为性格。在性格因素里兴趣又是排在最前面。这些东西通通都对你的学习发生作用,智商只是这其中的一个方面,且是被人为夸大了的层面。

人类这一百年来都魔怔着崇拜智商。而崇拜最过火的是我们中国人。智商没有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我们民族的弱项,我们教育没有培养出的东西是个性。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学校,进来的人智商都挺高的,但是别的素质,兴趣、自主性,都强吗?大概是这些方面弱,所以北大的毕业生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学习拉提琴。一个爱好者要能上台演奏,必要操练过3000小时,一个专业的琴手则要操练过1万小时。能练1万小时真的难乎其难。光靠励志和刻苦精神干不下来。刻苦精神和兴趣一定要都具有才可能完成。而天才都是乐在其中的。

4、 公元前的教育理念

中国的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年)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且希望“制天命而用之”,体现了中国古人看到世界运动的规律性和主张规律为我所用的积极认识。

   在西方,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最有影响的是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柏拉图是第一个深刻思考和阐释世界本质的人。他认为,人的世界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个是“现象世界”,一个是“理念世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能感受到的现象世界,是不真实、不可靠的,每种现象都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的、变动的特征,现象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理念的世界才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是世界的真正秘密。理念世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在抽象思维中才能把握。柏拉图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没有理性思考的人就像一个被捆绑在洞穴里的囚徒一样,只能看见火光在洞壁上投下的影像,看不见造成这些影像的对应物,也看不见火本身,他把影像看成是唯一真实的东西,其实他看到的只是虚幻(柏拉图,2009,第275页)。

在柏拉图看来,哲学乃是一种洞见,是对“真理的洞见”,它不仅是智慧,而且是爱智慧,哲学以理性的态度追求真理,追求事物背后的不变的本质、规律。由此,柏拉图十分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的功能就是使人挣脱捆绑,让人能够看到事物的真相,即实物和火本身。更进一步的教化则是引导他走出洞穴,能够区分真正的实在和虚幻的东西。

5、至圣先师的教育

有时候想想,孔子真的很伟大。怎么能在生前就看到自己以后的影响?这是最了不起的地方。 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自信的相当有中肯也很有道理。孔子的弟子也是个个出类拔萃,把大写的人活成了典范。

同样作为大思想家的老子,没有什么像样的弟子。庄子、孟子、荀子以及后来的各大教授,他们也教了很多学生,但是都不如孔子的弟子们有名、有出息。这难道不能说明教育确实有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举个例子,子贡是孔子的学生,能言善辩。孔子却不告诉他天道。这是子贡自己说的: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实际上孔子是有关于天道论述的,易传就是孔子写的。只是觉得子贡这类资质不适合学习天道。这对子贡是一种保护 吧。   给人留白是一种大智慧。全方位的灌输 教育也许是最摧残的惩罚。

子贡是全程追随自己的老师的。在孔子死后,其他弟子守孝三年都离开了,腰缠万贯的子贡放弃了自己的生意,独自守孝6年。这不能不说师徒情深。

在孔子看来,教育乃是终生的事业,是一日不可有懈怠的。这种久久为功的坚守,在《论语》说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作为施教者,孔子认为要因材施教。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要“诲人不倦”。(《论语·述而》)。同样,作为弟子,当“默而识之,学而不厌”。逼迫学习就失去了学的乐趣。提倡多闻多识,最大限度地吸收各种知识,并进行独立思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提倡使书本或他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推重一生学习,把学习视为生命的本能,活到老,学到老:“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更难能可贵的是,老师以身作则,学习能乐在其中、陶然忘机。“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段话,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孔子身心投入事业的风貌,这同样要在其教育实践中得以体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述而》)

   孔子的教育是认真的。也是把自己从事的工作当作最崇高、最神圣的事业来对待的,孔子认为教育可以成为生命中的自然组成部分,乐此不疲,休戚与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疏食是粗饭,吃粗饭、喝白水、曲肱而枕、这些都是艰苦的生活。外在的生活不能改变志向的追求:“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最令人佩服的是孔子解决了教育的基本目标问题,也是教育的方向问题。孔子认为教育的基本功能,并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任务是完整人格的熏陶与造就。我们从这视角看孔门弟子,每一个人的精神境界都有君子的风度和操守。从《史记》记载看孔门弟子不仅道德、文章均臻一流,智商、情商堪称完美。个个都是全面发展,有理想、有觉悟、有知识、有能力,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关于教育的方向问题,孔子认为教学内容要做到文化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开展并行不悖,学问的积累与人格的培育相辅相成,“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若我们把孔子的教书育人非要确定一个明确而具体的方向,大概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志于道”,这是教育的方向性问题,这也是最高层次的战略性抉择。有“形而上者谓之道”,要真正体现“道”的精神,必须借助于具体的德行来呈示,于是,孔子逻辑地推导出,在“志于道”的基础上,教育应该“据于德”,“'道’见之于人心或践履中的人于'道’有所得,谓之'德’。”(黄克剑《论语解读》)所谓“德”,就是“道”的具体化、纲目化、实践化,仁、义、忠、信、礼、智、廉、耻,等等,就是“德”的具体呈现,它们是切实可体验的,也是具体可践行的。正是有了“据于德”,孔子“志于道”的抽象教育宗旨就获得了具体的依据,可以开展具体的“进德修业”。《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孔子的教育思想远不止于此。孔子作为“万世师表”,能化腐朽为神奇。举个例子,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第五》。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用垃圾筑成的墙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孔子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我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我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了原来的看法。”  朽木不可雕的宰予 后来成为了言语科的第一名,出将入相。

(0)

相关推荐

  • 荐书稿《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是孔子过世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担心师道失传,便起草编制<论语>,内容有涉及政治,教育,哲学,礼仪.内容以孔子与部分弟子的对话,展现孔子对学生有教无类 ...

  • #每日学论语#15.36【2017-9-1】

    #每日学论语#15.36 [原文] 子曰:"当(dānɡ)仁,不让于师." [译文]孔子说:"面对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谦让." [微言微感] 何必假客气?该怎么 ...

  • 学习的力量-一日一经典-《论语》之“天道不可得闻”

    [原文]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译:子贡说:"夫子教给我们六经(<诗>.<书>.<礼 ...

  • 晓锦源:教育的差距是什么?

    古人教育的差距是什么? 一个妈妈说:"你不努力,长大了就跟乞丐一样!" 另一个妈妈说:"你要努力,长大了就有能力帮助他们!" 大家评论说:家长的格局影响孩子的结 ...

  • 晓锦源:思考工商业与农业

    晓锦源:思考工商业与农业

  • 晓锦源:思考史记的巨变

    看史记,从伏羲到黄帝,不清楚是什么在支撑着中华民族.黄帝以前没看到有战争,大家过着鸡犬不相闻的生活.空余时间祭拜天地,巫蛊是当时的文化人.黄帝的出现,有了兵戈.黄帝能打仗,取得了天下. 从伏羲到黄帝是 ...

  • 晓锦源:思考荀子论兵

    思考荀子论兵: 领导若贤能,他的国家富强:若领导无能,国家就被他治理的混乱: 若领导用礼法.道义来治理国家,国家就安定:领导怠慢礼法.卑视道义的,国家就混乱. 安定的国家就会强盛,混乱的国家自然会衰弱 ...

  • 晓锦源:病隙的思考

    有些人遇见了,有些人分开了,这是生活的常态,如四季流转,不到最后,看不出,陪伴在身旁的是哪位. 那些岁月中或深或浅的记忆,那些无法定格的痕迹,谁能知道心如何取舍?只感到越来越多的失去,代替了所得. 一 ...

  • 晓锦源: 思考市场经济

    今天到新东方和富盈家具城去看实木家具,想买一张书桌.   首先去的是新东方,在里面转了很久,相中了一套榉木的,桌子要2500元,椅子要370元,我们正在哪里仔细观察,过来一个销售员模样的人,给我们介绍 ...

  • 晓锦源:思考道家的 先

    思考先: 当下社会,是一个争先的社会.    考试总有人想争第一,挣不了第一还郁郁寡欢.    做企业,也总想争行业老大,争首富.     社会的媒体也总是围绕第一来展开. 争先恐后成了社会的时尚,敢 ...

  • 晓锦源:曲士束于教的思考

    <秋水>: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大意: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 ...

  • 晓锦源:小珠山的印象与思考

    晓锦源:小珠山的印象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