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着包明明影响战斗,为何二战期间,日军生死格斗时都不放下背包
近年来,电视屏幕上,抗战剧可谓铺天盖地。常看抗战剧的人往往都会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剧中的日本兵无论行军打仗都会背着一个行军背包。这不免让人疑惑,这样的背包有何作用?为什么日本兵作战时也不将它放下?
电视剧中日本兵的行军背包并非虚构,在真实历史上,日本军队曾经装备过多种型号的背包和背具,不同的背包有着不同的用途以及使用方法。那么,日军的背包究竟有哪些讲究呢?
一种象征——日本人的母包文化
在说背包实用性之前,我们先看看日本的特殊文化。不难发现,就算是现在,日本人从幼稚园开始就各种大包小包,成人了后男性必备公文包,女性也必备通勤包,手提包,哪怕是女性和服,背后都有个小包包,所以这本身就是日本从古至今盛行的“背包文化”的一种体现。
早在日本战国时期,日本士兵就会背上“母衣”,给自己一个“母亲在保护我”的心里暗示,
交易担保 高先生小仓库 20世纪50、60年代的台湾,与我们想象的有点不一样 Mini Program
到了二战时期,日本军人依然继承了这个传统,当然不能背战国时期那么繁杂的“母衣”,就背了精简后的行军包,就像戴上护身符,在拼杀激烈的战场上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更能消除心理恐惧。
行军背包,容纳生活用品和个人财物
行军背包这一装备并非日军独有,现代的军队也有同类型的装备,它被称之为“生活携行具”,顾名思义,就是用来装生活用品的背包。二战时期,日军的行军背包也具有相同的功能。在日军装备中,早期版的背包叫做“昭五式”,由牛皮和木质框架组成,十分类似于今天日本中学生背的皮书包。
昭五式背包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缺陷,那就是成本过高,不能满足
大规模战争的需要。于是日军在1939年引入了新的九九式背包,新背包的材料是防水帆布。所以,如果在电视剧中见到1939年之前的日军背的包不是牛皮包的话,就说明道具组犯错了。
有趣的是,为了在背包上固定更多的物品,日本人在九九式背包上设计了许多带子,在日本士兵眼里,看起来就像一只章鱼,因此它也被戏称为“章鱼包”。
通常情况下,日本士兵会在背包中放上换洗的衣物和鞋袜,还有牙刷、牙膏、肥皂等卫生用品。有的还会带上一些自己喜欢吃的零食,所以,或许来自不同地方的日本士兵,背包里的味道也会有不同吧。
在背包外面,按规定还要携带军鞋、饭盒、工兵锹、毛毯、帐篷布和雨衣,如果是通信兵还要再带上信号旗等通信器材。这些物品可以保证士兵可以在野外露营。毕竟,野外的夜晚是很冷的,如果不携带这些,寒冷而漫长的夜晚将会非常难熬,有时还会有致命危险。这也是为什么,即使背包又大又沉,士兵们也总是背着自己的行军背包,毕竟这是吃饭和保命的玩意啊。
既然如此,行军背包可以被放下吗
行军背包对于每个军人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装备,看起来似乎是应该享受和武器一样的待遇,行军打仗时时刻刻不离身的。但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吗?也不尽然。
比如,日军军官往往是不需要携带背包的,即使携带也只是带一只用来装文具、地图之类物品的小包。这并不是因为军官不需要生活用品,而是军官的装备往往由他的下属携带了。
对于普通士兵而言,自然是不会享受到军官那么好的待遇。即使是在冲锋陷阵的时候,他们往往还是需要背着自己的行军背包。
原因也很简单,战场情况瞬息万变,部队常常需要不停的移动位置,如果士兵将背包留在某个地方等着打完仗再来取,那么,由于连续的机动,他很有可能不会再有机会回原来的位置取回自己的背包,等到需要用背包里的东西时,就只能傻眼了。所以,在行军和进攻战斗时,士兵是需要背着自己的背包的。
但在二战时期,战斗并不总是快节奏的进攻战,很多时候往往是双方在阵地上进行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也会有许多防御性的行动。
交易担保 高先生小仓库 任泽平:2020,中国的大趋势 Mini Program
在这样的行动中,部队的位置基本上是固定的,士兵也可以放心大胆地把自己的背包放在阵地后方。所以,在阵地战、防御战中,士兵也并不总是需要背着背包。
对于日军而言,还有一种不用背背包的特殊情况,那就是在太平洋战场和东南亚战场上。这两个地区气温较高,日军不用携带毛毯之类的保暖装备,换洗衣物等也要轻薄许多。而且,在热带地区,如果携带的装备过于沉重,行动会非常困难,甚至会发生中暑。
因此,这两个地区的日军可以不携带背包,而是携带专门配发的九三式背袋,这种背袋是斜挎在肩上的,同样用于携带生活用品。
战场是残酷而又多变的,要想在战场上生存,士兵需要的装备比普通人所认为的“一身迷彩一杆枪”要多得多,即使是科技发达的美国,士兵也至少需要背负四五十斤的重量。要带着这么多的装备作战,并不像很多人想象中的那么轻松。日军的行军背包,也算是这种不易的一种体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