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含敌意的坚决,不带诱惑的深情

当两个人从开始相识、相知、恋爱,再到步入婚姻,终归有“带着诱惑的深情”。
出于对另一半的承诺,总会说“爱你就像爱生命”“爱你一辈子”,甚至于有的还“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不管是“我要像爱自己一样爱她”还是“她也应该像我爱她一样爱我。”这些或多或少都有些自恋的表现。
我们忽略了两个人本来就不是同一的,是两个不同的个体。
不少曾经无比恩爱的情侣,最后也没有修得共枕眠,更少数人能够走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那一天。
当浑身的荷尔蒙逐渐褪去之后,那些原来看不见问题开始暴露出来,有人选择友善地指出并帮助其成长,有人无限夸大这些缺点,专拿这些缺点说事,这就是所谓的戳痛点。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拒绝改变,是人类的天性。
不得不说,婚姻或者恋爱的甜蜜让人喜不自胜。但随着幻想的破灭,接踵而至的是深深的痛苦。
我们按照自己想法付出的爱,却并不是对方想要的,不能让对方得到满足。比如一些男性想努力工作,让对方衣食无忧,但对方却把一束玫瑰看得更重要。
同样的,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付出自己的爱,也不是自己想要的,这又使得自己陷入了不被理解的孤独。
如此情况,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更有甚者,我们家庭中的很多人还会以赚钱的多少来决定在家庭中的发言权,比如男性赚的没有妻子多,就会被贴上无能、无用等标签,那么妻子在家庭中可能表现得就比较强势一点。反之同样成立。
正是因为这种扭曲的关系,很多看似稳定的家庭,实则暗流涌动。
例如,妻子辞掉自己的工作,留在家里养育孩子,安稳后方,给丈夫以坚定的后盾。但不幸的是,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关系极容易发生扭曲。
什么意思呢?常年在外的人,不断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事物,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但在家里面的人,整天围着小孩厨房转,精力被这些琐事给消耗殆尽,脸上显得疲倦不堪。
一位朋友,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辞去老师一职,在家带娃,小孩儿成了自己的全部。即使半夜生病也要带去医院,要仔细考虑什么样的搭配才更有营养,尿床了要洗,家里乱了要收拾……
哎呀,每天自己的精力就消耗在这上面了。化妆是不太可能的了,一下子就把你给抓毁。看点自己喜欢的书,似乎也是一种奢侈。每天哄小孩儿睡觉之后,等收拾完已经丝毫不想动了,能学习给自己充电的时间也就可想而知了。
也是因为这样,双方的间隙开始拉大。在外面的人不想听家里的人说的琐事,同时也不想说自己在外的大事,因为下意识地觉得对方听不懂呀。
“TA不懂我。”
用比较流行的一句话就是“我发现我们不在同一频道上”。
当然,这这是一种情况,也有那些比较棒的例子。比如说我们知道的钱钟书和杨绛先生一家,虽然他们生活中也偶尔有些磕磕碰碰,但终归还是很幸福的。
在我们老一辈的观念中,一个人只有成家了才算是成人了。因为这时候他不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父母。用我们父母的话来说就是“该自己考虑事情了。”
所以比较好的一点是,婚姻能让人更快地成长。很多人在这个地方发生了从被爱到付出爱过程的转变。
成熟的爱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于,爱者与被爱者都能敞开心扉,理解对方,永远地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地尊重对方的独立和自由,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强加于对方。
爱是一种能力,它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学习。
正如享誉全球的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所说“意识的进步会带来心灵的富足,心灵富足的人不会恶性自恋,而是会尊重对方的感受、意愿和选择。即使对方犯了错,他们在批评时也会流露善意。”
心理学家科胡特将这称为“不含敌意的坚决”。
派克说,这种“不带诱惑的深情”和“不含敌意的坚决”才是真正的爱。正如纪伯伦所说:“爱不占有,也不被占有,因为对爱而言,爱已足够。”
配图:月影孤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