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学里普通人命如草芥

传统文学里普通人命如草芥这件事,经常让今天人很不爽。其实这种现象并不限于《水浒传》砍围观群众,杀无辜女仆。太平歌词《白蛇传》里有这么两句唱:“小青儿拘来了鱼兵蟹将,众水族显神通水淹佛堂。钱塘县的众黎民遭了涂炭,数十万生灵在水内亡。”如果非得从政治正确评判,就凭这两句,青白二蛇绝对是女魔头,为了一己之爱情就淹死数十万百姓,简直是巨婴。别说镇压雷峰塔18年,就是千刀万剐也值得。但是奇怪的是草根艺人都这么唱,老百姓也都这么听,丝毫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而且听完之后,大家还是对青白蛇的深情义重感佩,对白娘子的不幸同情,淹死多少万生灵是无所谓的事(尽管这生灵逻辑上也包括他们自己)。

如果说这是民间艺人不注意细节,那么唐代李朝威总还是读书人,他《柳毅传》里说钱塘龙王听说侄女在夫家受苦,一怒之下,飞过去吃了负心郎,间接造成的人间损失是“杀生六十万,伤稼八百里”,似乎也没人追究。

所以这种现象,恐怕并不是作者多么三观不正,而是社会上普遍对这种事情麻木。或者说,古代的草民百姓,本来对自己的生命就没那么在乎,因为无非是耕种锄刨,披星戴月,现实生活已经很苦,否则就不会念佛求生净土等各种来世期待了。而那时候,生命权人人平等的观念,也并没有广泛流行。他们更多的时候,恐怕是已经安于自己低人一等的地位。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文学,自然就只关注神仙打架、帝王将相,他们生命的权重,是远远高于数十万生灵的。数十万生灵无非是人臣、人子、人奴、人妻,是附属品,淹死了相当于财产损失。这是一种长期以来的共识,直到晚清民国也在流行。这种麻木的精神状态,在晚清民国的各种老照片中都可以看出来。虽然可悯可哀,却是一种现实存在的三观。我们评价传统作品,不能脱离这种三观的实际去苛求古人。然而从这也可以看出,实现生命权人人平等的共识,是多么的艰难。

反倒是从明代晚期开始 ,个别的作家开始有这方面的考虑,例如《西游记》。观音菩萨要水淹号山,行动之前还要叫山神土地大显神通,把三百里方圆内的生灵统统搬走。这一笔并不影响主剧情,却体现了观音(实际上是作者)不肯伤及无辜。又如孙悟空请河伯放黄河水淹青牛精,失败后洪水漫溢。孙悟空相当着急,怕淹了山下无辜百姓,幸亏那山陡峭,水都归了沟壑,没有造成什么危险。

其实《西游记》的思想很叛逆,反倒没那么传统。这位作家对个体生命的价值是很看重的。从这个角度,孙悟空还算手狠的,唐僧处处怜惜强盗(犯罪未遂则不该死,防卫要适度),制止悟空杀生(他不愿相信是妖精变的),虽然用力过猛,近似今天的白左,但是和动不动就把几十万百姓写死的同行相比,反倒是这部书的闪光之处了(昨天说过附录部分的唐僧出世故事,让殷小姐从容自尽,这个作者和正文作者不是一个人,从这几处情节的安排也能看出来)。和此后几十年的《封神演义》相比,哪吒一箭射死碧云童儿,一乾坤圈打死敖丙(哪吒晃动水晶宫有错在先),《西游记》也算是有相当的前瞻性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