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烽燧遗址发现后,发现了一篇《韩朋赋》,揭秘戍边将士不容易
在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之后,考古专家们曾在此发现一卷名为《韩朋赋》的文卷,文书中的内容揭开了戍边将士们的一个担心。戍边将士最忧虑什么事情?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华夏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一直以来,中原人都世世代代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过着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但与中原政权相邻的北方游牧民族却不同,他们生活的地方土地贫瘠,经济条件十分落后,故此,在物质条件极度缺乏的情况之下,游牧民族时常会入侵中原,双方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
中原王朝为了能够更好地防范外族入侵,都不约而同地修建了各类防御工程,具有鲜明代表性的防御工事就是长城与烽燧。烽燧又称烽火台、烽台、烟墩、烟火台,是边疆防御的重要设施。戍边将士一旦发现敌情,会在白天的时候点燃狼粪,狼粪燃烧冒出的白烟就叫烽。同样的道理,在夜晚的时候,光线并不充足,狼烟不能被己方第一时间发现,故此只能放火为号,放出的火就叫作燧。
1896年时,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新疆克亚克库都克附近探险时,偶然发现了孔雀河附近存在烽燧群遗址。自此之后,从1989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开始至今,我国考古学者多次深入新疆腹地,在克亚克库都克附近进行调查研究发掘面积共达到600平方米。目前经考古专家透露称,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共由11座烽燧组成,位于巴州尉犁县境内的荒漠地带,东距营盘古城47公里,距楼兰古城233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的修筑,依赖于一处大型红柳沙堆,其本身部分包括烽燧本体、居住房屋等建筑。从考古发掘角度来看,目前已清理房屋、土埂、木栅栏、踏步各1处,灰堆5处。与此同时,考古专家们还在遗址中找到大量古人遗物,包括各类质地为陶、铜、铁、木、漆、纸、皮、草等精制品,累计共有1230余件,其中包含有珍贵的纸文书、木牍786件。值得一提的是,在纸质文书中有一件特殊的文卷,它被解读为《韩朋赋》,是古代戍边将士们在休闲时广为传唱的一个古代故事。
《韩朋赋》的大致内容非常有趣,贤士韩朋离家出游,仕于宋国,其妻子贞夫既漂亮又贤惠,这引起了宋王的垂涎。宋王为了得到其妻子,便命大臣梁伯将贞夫骗入宫中拘禁起来。韩朋得知此事后气愤不已而自杀,妻子贞夫则请求宋王能够对亡夫以礼葬之。下葬之时,贞夫趁人不注意跳入墓中殉情,宋王赶紧令人抢救,却只从墓中得到两块石头,气得他将石头弃于道旁。此后,两块石头上长出连理二树,宋王命人将其伐掉,不料两棵树突然又变成鸳鸯比翼飞去,临走的时候,鸳鸯落下一根羽毛,变成利箭终将宋王杀死。
保家卫国是每一位国民应尽的义务,但戍边将士们的生活却十分贫苦。边疆战士们孤军驻守在西北边疆,终日与漫漫黄沙为伴,心里难免会惦记年迈的父母,更牵挂家中的妻儿。妻子年轻貌美又独守空房,没有丈夫的保护,很容易会被一些贼心不死的官吏盯上,若是他们对妻子加以冒犯,一定会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但《韩朋赋》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戍边将士的担忧,抚平了他们忐忑不安的心灵。在简短的小故事中,戍边将士看到了公平与正义,即使是皇帝或高官,都不能肆意而为,随意霸占他人妻女,极大的解除了将士们的后顾之忧,更稳定了前线的军心。
由此我们也能发现,原来文化果真具有教化的作用,还兼具慰藉的能力,《韩朋赋》陪伴着镇守克亚克库都克烽燧的将士们度过日日夜夜,让他们守护住了对爱情的初心。正因如此,将士们才能信心倍增地战胜敌人,守护好边疆并回到家乡,成为妻子,儿女,父母心中的骄傲。
参考资料:《新疆考古发现探索》 黄彬彬著 新疆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