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十三品】 曹魏 李苞通阁道题名
纵横专刊
石门十三品石刻艺术
丁酉正月,书画纵横先后推出《心经》、《千字文》专刊,各十五天。自今日推出《石门十三品石刻艺术》,共十天。以微信公众号分专题系列性推出历代书画文献,旨在引导所好者重视传统文典,承笔墨、重修身,文以载道。
2008年,书画纵横推网出过《石门十三品石刻艺术展》,当时由蔡副全先生担任学术主持,本刊主要以此为基础,再次整理编辑而成。
陕西汉中石门是指是我国最早的人工隧道,称石门隧道,也是世界第一条人工开凿的人车通行的山体隧道,距今天已近2000年的历史。北魏《石门铭》云:"穹隆高阁,有车辚辚。……千载绝轨,百辆更新",如实描绘了石门通车的盛况。
石门汉魏十三品石刻即分布在隧道内与褒河一侧山体外。1960年文物普查统计,在石门故址的石刻有104种,仅石门内壁就有34种,在众多石刻中,以13种汉至南宋时代的石刻出类拔萃、蜚声古今,世称石门汉魏十三品。
70年代初,国家修建石门水库,为保护文物,将这批石刻分凿切割下来,粘合 原状后,现陈列于陕西省汉中市的古汉台博物馆大厅内。
原石门隧道远景 旧照
分凿切割后现场一 旧照
分凿切割后现场二 旧照
陕西汉中市古汉台博物馆 旧照
⊙汉石门颂
⊙曹魏 李苞通阁道题名
⊙北魏 石门铭
⊙南宋 鄐君开通褒斜道释文及题记
⊙南宋 山河堰落成记
⊙南宋 释潘宗伯韩仲元李苞通阁道题记
曹魏
李苞通阁道题名
今在汉中市博物馆。
06
《李苞通阁道》摩崖,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刻于石门北口上方东侧的峭壁上。由于山石崩塌而断裂,其残刻于清同治十年(1871)为褒城县教谕罗秀书发现,仅有遗文2行,可见者16字:“□景元四年十二月十日,荡寇将军浮亭侯……”隶书,字径2—3厘米,字迹漫漶,笔势松散,似随意而作,不事雕饰。在石门南侧山崖间,另有一个《李苞通阁道》刻石,共38字:“景元四年十二月十日,荡寇将军浮亭侯谯国李苞字孝章,将中军兵石木工二千人,始通此阁道”。在此摩崖右侧,另有《潘宗伯、韩仲元通阁道题名》,记晋泰始六年(230)修栈道事。
清 墨拓 魏李苞、潘宗伯等摩崖题名 纵134厘米 横51厘米,此拓曾为赵之谦收藏。
这两段不同时代的摩崖,出于一人手笔,皆为楷书,字径4厘米左右,笔力遒劲,是楷书中之佳品。据罗秀书所识,这两段楷书摩崖为隋唐人之手迹。魏晋原刻在隋唐时已残泐,时人恐其泯灭,乃重刻之。隋唐之际,楷书盛行,罗氏工书,其说当有依据。重刻之摩崖已湮没水库,原刻上半部存市博物馆。
清 朱拓 魏李苞、潘宗伯等摩崖题名 尺寸:纵131厘米 横40厘米
南宋 晏袤《释潘宗伯韩仲元李苞通阁道题名》整拓
南宋 晏袤《释潘宗伯韩仲元李苞通阁道题名》局部一
南宋 晏袤《释潘宗伯韩仲元李苞通阁道题名》局部二
南宋 晏袤《释潘宗伯韩仲元李苞通阁道题名》局部三
南宋 晏袤《释潘宗伯韩仲元李苞通阁道题名》局部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