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功夫是怎么传承的?李亦畬《太极拳谱跋》集解(三)
李亦畬宗师
真功夫是怎么传承的?
——李亦畬《太极拳谱跋》集解(三)
李新方
【原文】此谱得于舞阳县盐店。兼积诸家讲论,并参鄙见。有者甚属寥寥,间有一二者,亦非全本。自宜珍而重之,切勿轻以予人。非私也,知音者少;可予者,其人更不多也,慎之慎之!光绪辛巳中秋念三日。亦畬氏书。
《太极拳考信录·李亦畬太极拳谱跋》
【解曰】“自宜珍而重之,切勿轻以予人”,在王武李论尚未公开传世之前,抄赠拳谱与口传心授是一件事情;在今天实际上也是一样的,你不经过明师的口传心授,手里拿着拳谱也是读不懂的。总之,真功夫不是随便教人的,更不是有钱就可以买到的,叫做“不可不传,不可滥传;与其滥传,毋宁失传”,“万两黄金不卖艺,十字街头送志人”,“养生有教无类,技击择人而授”,这在中国武术的一切正宗门派,尤其是真功夫、高功夫门派都是如此。
中国武术门派众多,分类方法也多种多样,如果从功能上,可分为三大类:实用的;表演的;实用而兼表演,或表演而兼实用的。而实用武术当中,又有以技击为主,或以养生为主之不同,特别是太极拳的不同流派,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分类中,是列为不同拳种的,即使是同一流派习练者的目的也有所不同,以技击、养生或表演为目的者都有。实际上,技击好用,养生对身心健康有好处,表演练出来好看,都是真功夫,但一般提到真功夫都是狭义的,专指技击的实用功夫。
“非私也”,现在有的人一听说“穷文富武”,“有免费教的,没有免费学的”,就认为真功夫不随便教人,是为了赚很多的钱,这是用自己的想法臆测古之圣贤了,有真功夫的师父从来都是只重义气、不重钱财的,重钱财的人也学不成真功夫,师父不收费也要交一点学费,只是为了表达一点诚意,穷人花一元钱,与富人花一万元、一百万元是一样的,师父要看你的是不是练真功夫的那块料,如果是的话就是一分钱不花,师父也是一样教的,也许师父还会资助你创业。
葛福来(葛显斋)宗师
据《从古城走向世界——永年太极拳史料集成·寻宗觅源》,“为真初在舅父米号中从业,按时送米至李亦畬家,遂得从学拳技,亦畬见其勤学而薪给微薄,资助为真自设米号,家用渐裕”,而葛福来(葛显斋)与郝为真同为李亦畬之弟子,据永年前辈相传,每次来师父家,银子是用马车拉的,大家都知道李亦畬教拳不收费,但葛家世代业镖,不如此不足以表达诚意。
“知音者少”,知音,懂音律的人,典出《礼记·乐记》:“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太平御览·卷五八一》引桓谭 《新论》:“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为知音” 。
《列子·汤问》
知音又为听得懂音律的人,《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用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引为知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后用“知音”一词多为此意,岳飞《小重山》:“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李亦畬此跋中的“知音者少”,与岳飞词中的“知音少”都是同样的“心事”,尽管所做的事情不同,但都是为了国家和民族,为了人民,而不是为了自己和少数人。今天想学真功夫的朋友,如果也与岳飞、戚继光、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畬有同样的心事,不仅会与有真功夫的师父成为知音,也与历代圣贤成为知音了。
“可予者,其人更不多也,慎之慎之”,可予者与知音有什么不同?可予者首先是知音,而知音不一定都是可予者。道同就是知音,道是对事物一般规律的认识,是世界观和方法论,道不同不相为谋,只有道同了再研究对技的追求是否相同,如果道同技也同,志趣相投,就是可予者,就可以传授“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养生主》)的顿悟法门了。
武延绪《李公兄弟家传》
学者得到了顿悟法门,“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李亦畬《五字诀》),懂劲了,无论是民间防身,参加对抗赛比赛,还是养生,都一辈子够用了,还想不想继续学?毫无疑问,还想继续学的人只是极少数的,有不少真正的一流高手,教了一辈子也没遇到一个想成为一流高手的徒弟,“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张伯端《悟真篇·卷中·第十一》),连知音也没有遇到,他的真功夫就这样失传了,武禹襄之孙武延绪《李公兄弟家传》讲过,“ 大抵皆中人可与入道,顾视力行如何耳”。
是以真功夫,特别是高功夫,从来都是师父找徒弟的,找到同自己一样,最好是比自己更强的人来传承,“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临济语录》)。李亦畬自身的习武经历就是真功夫、高功夫之传承的最生动的事例,据武延绪《李公兄弟家传》:“先王父(武禹襄)好之,习焉而精,顾未尝轻以授人,恐不善用滋之弊也。惟公(李亦畬)来,则有无弗传,传无弗尽,口诏之,颐指之,身形容之,手足提引之,神授而气予之。公亦步亦步,趋亦趋,以目听,以心抚,以力追,以意会,凡或向或背,或进或退,或伸或缩,或萦或拂,无不穷极幼眇,而受命也如响。倘所谓用志不分,乃疑于神耶”!
葛福来从学李亦畬,霍梦魁从学葛福来等前辈的习武经历也同样如此。葛福来先后两赴广府,此前虽身居两地而神交已久,故第一次在李亦畬家一住就是六年,第二次是师父主动找徒弟,李亦畬到清河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又住两年,同样是有无弗传,传无弗尽,就是因为师徒两人的心是相通的,后来,葛显斋把家传拳械内功等各种习练方法融入太极拳学术体系,使太极拳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少林拳术秘诀·少林之戒约微言》
《武当拳术秘诀·收徒五戒》
还有,中国武术的传承从来都是讲规矩的,学拳先学规矩,规矩就是真传,能守规矩则艺无不成,如《少林拳术秘诀·少林戒约微言》、《武当拳术秘诀·收徒五戒》、《太极拳功解·十不传》、《陈氏太极拳图说·学拳须知》、某武术团体《太极拳合格传人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等,这里要说的是这些规矩是对初学者讲的,是最基本的要求,而进入较高阶段之后还有更严格的要求,而且规矩也是保密的,这就是“五不传”,即“不外传,不上传,不横传,非时不传,六耳不传”,各门派基本相同。
不外传,指的是朋友之间交流,还有过去不同门派的练武人结为兄弟,往往“换拳”,只允许传授(交流)门内普及的东西,而不可传授保密的内容。不上传、不横传,很多师父都是因材施教的,门内的前辈和平辈们学的东西并不完全一样,如果教自己的前辈或师兄,或未经师父允许教自己的师弟,都被认为是欺师蔑祖,虽有“代师传艺”之说,但一般认为学者得不到真传。非时不传,顿悟法门,越是真功夫、高功夫,练的东西越是少而精的,才能尽快出功夫,师父往往很长一段时间只让徒弟练一点东西,而不允许偷听师父给他人讲拳,那叫做“真言偶听”,因为师父是针对那人的情况讲的,听到了对自己只有害处,自己只要按照师父教的练就进步最快。六耳不传,凡传授保密的东西,都不允许有第三人在场,即使那个人也知道,如果师父那么做,就是给徒弟作了错误的示范。(连载竟)
传统武术的拜师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