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图讲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原文];《素问·脉要精微论》;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诊法何如”,这是诊病的方法问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当然,诊法应该注意得很多,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关于时间的问题。时间选择在“常以平旦”,天刚亮,太阳刚出来,也就是清晨,这个时候诊病时间最好,因为这个时候“阴气未动,阳气未散”,这时人体处在相对安静的状态,人的阴气、阳气都没有动、没有乱,能够比较准确地从脉象上反映出人的生理乃至病理的状态,不会受其它因素的干扰。所以他说“饮食未进”,因为人进了饮食之后,气血就相对旺盛,不管脉象也好、面色也好,乃至于我们看舌,舌质、舌色等等,它都受到了一定影响。没有进饮食,所以“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没有受其它因素干扰嘛,也还没有活动嘛,精神活动、体力活动都没有,所以呢,“气血未乱”,这样能够真实反映这个人的生理乃至于病理。所以这个时候诊断疾病、望闻问切,特别是望诊我切诊,相对来说是最准确的。所以说“故乃可诊有过之脉”,有过之脉也就是有病之脉,人之有病,如事之有过,有病了好像人做错了事了,所以有过之脉就是有病之脉。
“切脉动静”,脉的动静就是脉的变化,也就是脉搏的变化情况。“而视精明”,就是观察人的眼睛、眼神。“察五色”,观察面部的五色,青赤黄白黑色泽的变化。这样来“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就是了解脏腑的情况,同时还要观察“形之盛衰”,形体是强壮的还是衰弱的。“以此参伍”,张介宾说“以三相较谓之参,以五相类谓之伍,盖彼此反观,异同互证,而必欲搜其隐微之谓”。这样,把切脉、望色、察形几者结合起来。我前面说是四诊合参,当然这里没有问诊,但意思是合参,综合起来分析,来“搜其隐微”,来从中了解、发现疾病的微妙的变化,来“决死生之分”,这样才可以作出正确的诊断,判断疾病的预后,来“决死生”。

下面看[理论阐释],强调了各种诊法合参的问题。本段论述了切脉、察神、望色、看形、辨脏腑强弱,多法并用,彼此相参互证,才能全面把握病情,“决死生之分”,《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神圣工巧”之谓)。
不同的症状需要不同的诊法去了解,如有的病较明显地反映在神色方面,需要望而知之;有的脉象变化显著,则需切而知之;有的语声改变突出,分泌物、排泄物气味则需闻而知之;有些病之隐情,则需问而知之。因此需要四诊合参,全面收集临床资料,整体分析,方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四诊乃中医之基本功,西医可是有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啊)。正如章楠《医门棒喝·四诊合参与脉症从舍论》曰:“四诊,医家之规矩准绳也。四诊互证,方能知其病源,犹匠之不能舍规矩而成器皿也。盖望者,望面色之明晦、舌苔之有无,以辨病邪之轻重进退也。闻者,闻声音之怯壮、语言之伦次,以辨神气之爽味强弱也。问者,问得病之由、痛苦之处,以辨内伤外感、脏腑经络,尤为紧要也。切者,切脉之浮、沉、迟、数、有力、无力,以辨虚实阴阳,而与外证参合逆顺吉凶也。”

四诊合参是中医的基本理论,其重要性医生自己要重视,同时还要适当地向病人做宣传解释,因为现实生活当中有一些病人就相信一个脉象,说你给我切脉,你就得告诉我是什么病,你问他都不开口,有这样的病人啊,老医生遇到的这种情况少一点,因为病人他也看你挺老的,他还尊重点,他也不太敢造次,特别是年轻的医生,来、胳膊一伸,你问他,我找你看病、你问我干嘛。这样的情况,我们就需要对病人做做宣传,我们中医需要四诊合参,这样才能更全面地了解病情,切脉不是不能了解,了解一部分,但是总不如四诊合参全面。当然了,望诊他是跑不掉的,进门就得让你看。但也有的医生呢,在我看来是属于故弄玄虚,他违反了我们中医诊法的原则,不许病人开口,“病家不必开口便知病情”,那是演戏可以这么说,那不是哪出戏里头唱的吗。哎、还真有个别的医生,不是现在(现在也有,有的人学得神乎其神的),这说还是6、70年代,我听说过有这样的医生,是病人告诉的,本来病人想告诉说我什么什么病,好了、这医生不高兴了:你找我看病、还是你自己看病?这医生这样的做法也不对,有可能是有的医生是不是没学过中医的基本理论,还是有些故弄玄虚呢,就不知道了。我不反对,而且必须提倡,通过切脉要了解很多的病情,但是你总不能说,我闭着眼睛看比睁着眼睛看还明白,恐怕不应该是这么看。
当然,我们中医现在也采取了现代一些理化检查指标、一些现代的诊查手段,也要采用。就凭我们传统的四诊你还不想用全了,这恐怕不合适吧,这不是客观的态度,也不是中医的传统理论,更不是对病人负责的做法。

下面看[临证指要]部分,强调了四诊合参的临床运用。要以中医的整体观,进行综合分析,由表及里、辨别疑似、去伪存真、洞察本质、理清关系,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有些复杂的病情,会出现脉证不合、阴盛格阳、阳盛格阴、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实假虚、真虚假等诸证,临床时需充分运用四诊合参,仔细分析,或舍证从脉、或舍脉从证,以抓住疾病本质。对于脉证不一致的,那到底以哪个为主呢?后世医家对此多有心得,如清何梦瑶《医碥·卷五》曰:“凡脉证不合,必有一真一假。如外虽烦热而脉见微弱才,必虚火也;腹虽胀满而脉见微弱才,必胃虚也。虚火虚胀,若勘攻乎?此宜从脉之真虚,不从证之假据也。其本无烦热而脉见洪数者,非火邪也;本无胀滞而脉见弦强者,非内实也。如邪闭经络,既有痛胀等实证可据,则脉之蔝乃假虚,当从证不从脉(应从舌)…”

(0)

相关推荐

  • 中医脉诊的秘密

    原创 王昌儒 王氏中医百年传承 2018-11-11 中医脉诊对许多人来说有非常大的神秘感,认为中医但靠诊脉就能明了患者的病情.真的是这样么?王中医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故事很好听,只是虚构 ...

  • 中医诊断法和辨证论治方法

    中医诊断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主要运用"四诊"的方法诊察疾病,探求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辨别证候,对疾病作出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诊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名医秦越人(扁 ...

  • 京城四大名医——萧龙友(3)

    (一)临证详审四诊,最重问诊在临床上祖父重视辨证论治,主张四诊合参. 他在新刻<三指禅>序中曾云:中医治病以望闻问切为四要诀.望者,察病人之色也: 闻者,听病人之声也,问者,究病人致病之因 ...

  • 王洪图讲:四诊合参是中医的基本理论

    四诊合参是中医的基本理论,其重要性医生自己要重视,同时还要适当地向病人做宣传解释,因为现实生活当中有一些病人就相信一个脉象,说你给我切脉,你就得告诉我是什么病,你问他都不开口,有这样的病人啊,老医生遇 ...

  • 王洪图讲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论

    方法论特点:从功能.整体.变化的角度把握生命规律 所谓方法论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对我们医生而言,怎样认识疾病.怎样治疗和预防疾病,这就是方法.从层次上来说,有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 ...

  • 王洪图讲中医的方法论特点:功能、整体、变化

    二.方法论特点:从功能.整体.变化的角度把握生命规律 所谓方法论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对我们医生而言,怎样认识疾病.怎样治疗和预防疾病,这就是方法.从层次上来说,有哲学方法论.一般科 ...

  • 倪海厦老师——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望闻问切" 中医的"四诊"是最基本的一个功夫,也是最深的一个功夫.所以你要深入地了解就会知道,中医对"望闻问切"--四诊呢,在一开始,我们 ...

  • 《金匮悬解》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脏腑经络九     师曰:吸而微数,此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则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吸气微数,此中焦盛实,肺气不降,下之腑清而气降,则愈矣.若 ...

  • 倪海厦: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望闻问切 中医的"四诊"是最基本的一个功夫,也是最深的一个功夫.所以你要深入地了解就会知道,中医对"望闻问切"--四诊呢,在一开始,我们就所谓"四诊心 ...

  • 王洪图讲黄帝内经01

    王洪图讲黄帝内经01

  • 王洪图讲《素问·生气通天论》节选

    第33课 病因病机概述 我们今天讲新的内容,第四章,病因病机,在教材的124页.从概念上来说,病因就是生病的原因,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而出现的疾病,也就是导致了人体阴阳失衡的原因,就是所谓的病因.其实病 ...

  • 王洪图讲: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

    岐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 黄帝内经,素问,痿论篇 岐伯说:调补各经的荥穴,疏通各经的输穴,以调机体之虚实和气血之逆顺:无论筋脉骨肉的病变,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