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比较阅读
我的母亲,她有一颗
摇摆于日与夜的心。
……
有时母亲,有时自己。
赏析一本绘本,你会关注哪些方面?
书名、图画、翻译、文本、主题、画风、开本、装帧、美编、媒材……
两本作者、绘者和译者都一样绘本,一本简体中文,一本繁体中文,做比较阅读,你会关注哪些方面?
开本、装帧、纸张、色彩、文字、序言/导读、排版……
好吧,面前就有这么两本书,让我们试试看。
来自法国作家斯特凡纳·塞尔旺和插画家埃马努埃莱·乌达尔的作品,2016年度欧洲插画大奖作品。两个版本译者同为周伶芝。先出版的台版译为《有时母亲,有时自己》,19年出版的简版译为《我的母亲》。《说说图画》里说“在我们开始阅读之前,外观就已经影响我们对书中故事的态度了。”咱们就先从外观开始吧。
看封面
如果不是看着一样的图画,可能不会想到这是同一本书,首先书名就不一样啊!看到书名,你会想像这是一个什么故事呢?有人说《我的母亲》这个名字直白了些,配上标准的印刷字体,有“固守陈规”感觉;《有时母亲,有时自己》有两个身份存在,会让人好奇。有艺术性的字体设计,也让人有想看的感觉。
背景色也有很大的差别,台版的粉色初看时,我觉得是温馨的;看到简版浅浅的黄(杏色),内心有了平静的感觉。再看台版,反而多了激动(但不是高兴那种)。版面太满、颜色对比强烈都催生了这样的感觉,也许这一本冲突更强烈,戏剧性更强。
看内页
看封面时就留意到开本大小不一样,简版稍小。不过封面的留白使得对小一点的开本没有太明显的感受。打开内页再比较时,用伙伴的话说,开本更大的台版有“大地母亲”的感觉。每幅图画都跨页,更大的开本似乎让我也能在高饱和度的画面中喘口气,除了关注到角色,还会关注背景细节。放在一起看的时候,简版确实给了我“电梯里一群人向我挤来”的压迫感。
这里也可以看到字体大小和排版的不同:台版字体更小,集中在一个区域;简版字体稍大,有时会分开排在两个页面上。“图画和文字的相对位置,也会影响我们对整个页面或整本书的阅读。之所以影响阅读,原因之一是它们会创造或打乱一本书每个跨页上的视觉平衡。”(《说说图画》P91)同样的,字号的选择也会影响我们的阅读节奏和视觉感受。
在装订上,台版是可以完全打开,图画几乎没有被中缝切开的感觉;简版选用不同的装订技术,图画在中缝处被“吞掉”了一部分。
在纸张的选择上,台版选用质地相对粗糙的哑光纸,好像在邀请我们触摸它,与它亲密互动。色彩形成不同层次的明暗度,更有立体感。简版选用亮光纸印刷,色彩的层次感不及台版,图画的张力没有那么强烈。
读文字
现在就轮到重头戏——文字登场了。同一译者的同一译作,文字还需要比较吗?在把两本书放在一起之前,我也没想到文字的差异还挺大的。(左图为台版,右图为简版)
对于文字的比较,有人觉得台版直接、细腻,有画面感,感觉像直译,更符合法语结构。有人觉得简版更有节奏、有诗意,符合我们的表达习惯,用词精炼。阅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大家对文字的感受真的很不一样。从整体来讲,我同意台版更有法国风,有法国的自由和浪漫;简版则做了“本地化”的调整。台版中“我”看到的母亲,撕裂感是更强烈的,对“自己”那个身份是更渴望的;简版中“我”看到的母亲则是“母亲”多过“自己”,让“我”的内心相对安定一些。
比如我们看到台版中的“捱过”和简版中的“挨过”,“捱”是熬、遭受,而“挨”有忍受之意。台版中的“盘踞”在简版中译为“盘桓”,“盘踞”是霸占,有坚定的傲气在,而“盘桓”是徘徊、逗留,是犹豫的。两位“母亲”的心态是不一样的。最后一段译文,在台版中我看到“母亲”对孩子的欣赏,而简版中我看到“母亲”对孩子的爱怜。我猜想译者翻译简版时,或许考虑了大众基于传统价值观的接受度,做了一些调整;台版也许更忠于原著。
写在最后
做为一个整体,一本绘本当然不能这样拆开了来看。从译文中我看到情感冲突的程度不同,此刻再来结合《说说图画》中关于颜色、开本、文字、纸张的描述,我有了新的发现:相近色系(封面背景色)暗示平静,对比色系暗示冲突和刺激。开本大的书往往聚焦于角色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我们会后退一步,看到环境烘托出来的冲突;开本较小的书则更专注于角色的描绘,把更多情感寄托在角色身上,加上较大的字号,更容易把从文字中感受到的情感直接加之于角色身上。质地粗糙的纸制造出层次感、立体感;亮光纸印刷的图画书经常暗示着宁静,或至少是静止。
开始看到的封面、内页,是否与文字传递的不同程度的情感就这么不谋而合了呢?当然,我个人依然喜欢台版多过简版,那是我更想看到的戏剧冲突。
文/编:Rebecca
书语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