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热下寒?就用张仲景“甘草泻心汤”!【一点资讯】

近几日,有位读者向我咨询,她说自己的身体状况很矛盾,总体呈“上热下寒”的状态,上半身很燥热,不是嗓子疼、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就是脸上频繁长痘痘,心情很烦躁;下半身很寒凉,稍微吃点寒凉的食物就拉肚子,平时小肚子发凉、手脚冰凉等。

自己为了去火,尝试过很多清热去火的茶饮和药物,最初效果还可以,但喝过一段时间就开始不管用了,甚至越喝上火越严重,这是为什么呢?

“上热下寒”是怎么回事?

其实,不仅仅是这位读者,现代人或多或少都曾有过“上热下寒”的症状。

为什么会出现“上热下寒”呢?

中医认为“上寒下热”的根本问题在于心肾不交。在中医里,肾水属阴,心火属阳,二者相互交融,才会水火相济、阴阳平衡,而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就会出现前文这位读者出现的“上热下寒”证。

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会心肾不交呢?简单来说,主要有这两个方面:

一是,上面动得太多,特别是大脑。现代社会普遍以脑力劳动为主,我们用脑想事情的时候,大量气血就会往上引,下半身气血不足,长时间如此,就造成上半身过热;

二是,下面动得太少。我们一天的时间绝大多数是坐着,下半身很少活动,这就会使上半身的火无法引到下半身,造成“下寒”。

为什么越吃清热去火药,上火反而更加严重呢?

中医有句话叫“久病必虚”,是在提示人们:疾病迁延不愈,注意补虚才是根治疾病的关键。更重要的是,久病之人除了虚,体质还很寒凉,寒凉会“冻”住生命的“源头活水”——肾阴、肾水。

从这个角度上说,如果一个人素来体质虚寒,或者后天的饮食、起居、用药等习惯造成身体虚寒,那么阴阳平衡就会被打破,心火离开了肾水的牵制就要向上蔓延,这就是我们说的“上虚火”。

中医的清热去火药大多性寒,虽能去火,但它们的寒凉之性也能封冻肾水,造成人体水火不济,所以才会越去火越没效果,甚至越治火越大。

那该怎么治疗呢?就用甘草泻心汤

组方:炙甘草15克,黄芩9克,干姜9克,半夏9克,大枣12枚(擘开)、黄连5克。

用法:以上六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成600毫升。每次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饭前服。

注意事项:煎药时一定要煮后去掉药渣,把汤液倒出来再煮,只有这样,方子中的药物才可以寒热并行,攻补同施,以达到最大的功效。

此方最大的作用是打通中焦,使人体上下贯通,解决虚不受补,上热下寒,热气不往下走,湿气不往下排的问题。此方阴阳并举,有升有降,有守有攻,有温药也有凉药,可以说是寒热并治。不象某些中医,一看见上火就只用凉药,结果火是暂时下去了,但很快就反攻上来,而且比上次更猛,频率也越来越多,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让患者苦不堪言。一听说畏寒怕冷,腿脚寒凉,就说是肾阳虚,开些补药,一补就上火,这个症状还没下去呢,那个症状就被补出来,让患者不知如何是好。

此方最妙之处在于,凡是湿寒或湿热困阻中焦,使中焦不通所致炎症,它都可以治疗,尤其是对头面部反反复复迁延不愈的各种炎症,对于身体各入口出口炎症、瘙痒等有奇效。比如口腔溃疡、扁桃体炎,还有结膜炎、慢性胃炎、胃溃疡、肠炎痔疮、肛门瘙痒,阴道炎、尿道炎、外阴瘙痒等等。

当然,也得提醒,方子虽好,但还得会用,用得得当,请在当地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凡是对中医一知半解甚至是连一知半解都做不到,且满脑子西医那一套的人,我没时间理会,这样的人也不必看此文和我其它的文章,什么半夏有毒呀之类的,我不会做什么回答,特此申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