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干货帖,一看就会的昆虫摄影基础与技巧(上)

Insect

当你看到

微妙的昆虫

你会惊讶于造物主对细节的

极致刻画

一、微距摄影基础概念

镜头放大倍率

在微距摄影中,涉及到一个放大倍率的概念,被摄物体的大小与传感器(CMOS)上形成影像的比例。通常使用比例方式表示:[影像大小]:[被摄物体实际大小]

如何理解放大倍率:

如果有一个被摄物体表面大小为10mm×10mm,那么如果以1:1的放大率拍摄,此物体在传感器(CMOS)上的成像大小也是10mm×10mm。假设以全画幅CMOS的面积为36mm×24mm,那么这个物体的影像将占据整个cmos面积的11.5%,如果此CMOS分辨率拥有3000万像素,那么这个物体的照片分辨率在345万像素左右。

如果已1:2的放大倍率拍摄,此物体在传感器上的成像为5mm×5mm,分辨率将缩小原来面积的1/4,10mm×10mm的照片分辨率86万像素左右。

反之亦然,如果以2:1的,此物体在传感器上的成像为20mm*20mm, 分辨率将是1:1的4倍,10mm×10mm的照片分辨率在1380万像素左右。

1:3

1:2

1:1

微距分类

根据放大比率,通常划分为近距摄影、超近距摄影、显微摄影。这个没有严格区分,只是相对需要了解一下,一般认为:

  • 放大倍率在1:10–1:1范围为近距摄影

  • 放大倍率在1:1—6:1范围为微距摄影

  • 大于6:1则进入显微摄影范围

焦距与放大倍率

微距概念:在一般理解中微距的感念是指:被摄物体与镜头之间合焦距离极近,所以CMOS在捕获图像时,主体会被放大到相当大的地步。

但实际情况下,我们会使用到不同焦距的微距镜头,所以不能光以最小对焦距离来衡量实际放大倍率,所以我们通常可以说,在相同焦距下,被摄主体距离镜头越近合焦,成像就越大。

我们知道长焦的感念,视角小,在CMOS成像大。简而言之就是可以拍摄远距离主体。这看似和微距有些相同都是放大主体,但实际上是不同概念,长焦镜头放大成像是通过焦段视角把主体拉近放大,实现远距摄影。但微距放大感念实际是通过镜头的机械机构进行放大比率。所以微距镜头放大与长焦镜头放大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故此微距镜头的焦段可以实现在任何一个焦段上。譬如通常我们会使用到的微距镜头焦段:

55mm

70mm

90mm

100mm

105mm

150mm

180mm

由此,长焦微距,我们可以远距拍摄主体并获得很大的放大比。譬如180mm的微距镜头,可以在较远距离拍摄昆虫并实现1:1的放大比,并且不会打扰昆虫的活动。

通常情况下,微距镜头都为定焦镜头,所以放大倍率决定了合焦距离,或者反之亦然,我们通常为了合适的构图,调整拍摄距离,因而也决定了放大倍率。

景深

在合焦后,焦点前后的范围内所呈现的清晰图像,这一前一后的距离范围,叫做景深。

焦点前清晰区至焦点后清晰区,构成的主体清晰区域范围为实际景深范围。当景深很浅时,焦点是一层非常薄的落在物体上的平面,平行于感光元件(CMOS)所在的平面。

影响景深范围的因素

光圈的大小:光圈越大(光圈数值越小)景深越浅;光圈越小(光圈数值越大)景深越深。

镜头焦距: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浅;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越深。

拍摄距离:拍摄距离越近(主体与相机越近)景深越浅;工作距离越远(主体与相机越远)景深越深。

为何要提及景深

由于微距摄影本身,被拍摄主体距离相机极近,即上面所述的第三条拍摄距离很近,造成景深非常的浅,这会造成主体清晰度不够,整体细节也无法完全体现(因为清晰区域很窄),在实际拍摄的时候,就需要通过其他的两条光圈大小、焦距来调整景深。

但实际情况是我们使用的微距镜头都为定焦镜头,所以我们只能使用光圈大小来调整景深,由于微距的合焦距离是由微距镜头设定的放大倍率决定,所以我们在可承受放大倍率变低的情况下,增加拍摄距离来实现更大的景深,从而获得更多的清晰细节。

对焦点在翅膀,所以由于景深问题,翅膀是清晰的,尾巴是模糊的。

焦平面掌握

在微距拍摄时,需要正确的选择焦平面,通过上一节我们都知道微距摄影的景深非常小,无论镜头焦距是多大,在1:2的放大倍率下,f22光圈对应的景深大约只有6mm,而1:1时f22对应的景深只有2mm。所以在拍摄时应当尽量仔细选择焦平面的位置。把所需要表现的细节尽量放在一个平面内,并使得这个平面与相机镜头(或者相机机背)平行。比如拍摄蝴蝶,如果蝴蝶的翅膀是合并在背上的,那么最保险的办法是把镜头与蝴蝶翅膀的翅面平行。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大光圈下页可以足够的景深来获得清晰的画面。

被摄物体清晰区域仅为与CMOS平行区域,且受到景深的影响

焦平面的选择在实际拍摄过程中,是最耗时间的过程,经过精心选择,图片的质量会有明显提高,当然焦平面的选择,没有定死的规则。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审美,可以选择不同的焦平面。头部、侧面、甚至只拍摄尾部等等。但有一条准则就是,一定要把你想体现的内容尽量放在一个焦平面内。做到心中有数,哪些部位是需要清洗的,哪些部位是不需要清晰的。

蝴蝶翅膀翅面作为焦平面,即使光圈比较大也可以达到足够的景深

景深与焦平面如何在微距摄影中配合使用

1、尽量使用选择焦平面来表现主体内容

2、如果想表达的内容,不在你想要的焦平面内,可以使用景深来做到内容清晰。

01

我想体现整个蝴蝶翅膀的展现,所以我选择了红色区域作为焦平面。

02

但这样一来,蓝色区域就不在同一个焦平面上,所以蓝色区域模糊了

03

此时如果换焦平面为蓝色区域,那么红色区域又不在一个平面,也会模糊。

04

此时唯一的选择是,控制景深,在选择红色区域作为焦平面后,因为构图已经定型(拍摄距离也以已经固定),所以我们唯一能控制景深的就是光圈,我们可以把光圈缩小,营造深景深,来让蓝色区域清晰起来。

注意:

我们知道正确曝光的三要素(ISO、光圈、快门速度),在拍摄过程中这三个要素相互配合可以让一张照片获得正确的曝光,通常光圈变小,可以通过提高ISO,降低快门速度来保证曝光的准确,在野外拍摄,由于昆虫的位置、以及好动的习性,通常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手持拍摄。

所以我们的安全快门通常为镜头焦距的倒数(全画幅),譬如100mm的镜头,安全快门速度大约在1/100秒,如果镜头防抖可以降低到1/80秒。因此实际上我们的快门速度极限也被相对固化了下来,所以我们在缩小光圈的同时,也只能动用ISO这一项来调整曝光。但也因为如此,我们在实际拍摄过程中,为了获得更深的景深,也不能无节制的调小光圈。因为高ISO,直接会因为高噪点带来画质问题的出现。最终我们只能在画质与景深之间做取舍。

感受与控制光线

摄影本身是光影的艺术,所以学会感受和控制光线,可以让照片与众不同。在同一个场景,不同的光线可以营造,不同的轮廓、质感、形体,甚至可以塑造性格、神态和情绪。

光影的应用,通常受到每个人的审美观和世界观不同而改变拍摄方式,这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有些光影本身摄影师是无法主观改变的,所以即使摄影师有着主观的拍摄方向,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

光影的控制,是根据摄影师自身摄影艺术修养和长期创作体验逐步的体会。

在微距摄影中,光线是需要有一个基本特性———柔光。我们平时拍摄其他题材的时候,实际上柔光也是最需要的,所以在自然光线下,我们可以避开强光进行拍摄。但昆虫摄影有其不可控制原因,譬如有些昆虫昼出夜伏,我们只能在大白天找到他们,因此柔光控制也是微距摄影的重要环节。自然光线线下可以尽量遮蔽强光、闪光灯可以使用柔光板控制。

夕阳下的狗尾草,在我发现夕阳把狗尾草的纤毛照的透亮时,我就知道应该表现他的哪些部分——最亮部分的纤毛

拍摄要点是:点测光最亮部分的纤毛

焦距对焦方法

昆虫有大有小,有好动的,有安静的。所以选择合适的对焦方式是比较要紧的一件事情。

01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选择单点手动对焦。特别是针对相对较小的昆虫,以下技巧一定要谨记:预估好拍摄放大倍率(如果昆虫较小可以设置最大倍率拍摄),在镜头上设置好预估倍率、接近主体粗略对焦、再进行构图(如果预估的倍率有差异,进行调整,调整后再进行构图)、再精确对焦。因为如果你使用自动对焦或者对焦指示或者裂像对焦而主体放在画面中央先对焦,当你移动相机时,对焦位置已经不同了。

02

调整身体进行对焦,在微距摄影中,我们一般的对焦方式是自动对焦(自动对焦实际也是自动拧放大倍率环进行对焦)或者手动拧放大倍率环进行对焦。但是这个过程通常会改变我们的构图模式,拍摄过后要么不是自己想要的构图,要么就是需要裁图。所以我们会选择另外一种方式,先固定好放大倍率(期间可能要粗略对焦进行构图),之后通过相机与主体之间的距离调整来进行对焦。这样的好处是你可以直接获得想要的构图,也可以比较精细的对焦。

03

相对于较大且好动的昆虫主体,我们可以选择自动对焦进行拍摄,因为主体够大,拍摄距离也不会太近。选择主体合适的部位进行自动对焦,一般都能获得理想的景深。

04

昆虫该对焦到哪个部位?昆虫摄影和人像摄影一样,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主体的眼睛没有合焦,整张片子就缺少了神采。所以通常情况下昆虫摄影尽量表达头部和眼睛清晰。当然也有例外,譬如夕阳下昆虫剪影表达。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