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学《易经》:同人卦第十三

轻松学《易经》

《周易诠释》:同人卦第十三

【周易经文】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惟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

象曰:岀门同人,又谁咎也。

六二:同人于宗,吝。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

九五: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解读诠释】

【13.1】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白话】

聚合人于广远之野,通达。适宜渡过大河,适宜君子守持正固。

【解读】

○同人卦下离上乾,天火同人卦。《序卦传》:“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

○野:极目而视,地与天连接之处。同人卦天下有日,太阳于地平线(原野)上升之象,比喻与人和同共济大事。

孔颖达《正义》:“同人,谓和同于人;野,是广远之处。借其‘野’名,喻其广远;言和同于人必须宽广无所不同,用心无私,处非近狭,远至于野,乃得亨通。”

○利君子贞:涉越险难,必须用心无私,光明磊落,不得为非行邪,故强调有利于君子者之固守正道。

○帛书《二三子》曰:

·《卦》曰:“同人於[

(野),亨。利]涉大川。”孔子曰:“此言大德之好遠也。所行(24上)[者]遠,和同者眾,以濟大事,故曰[‘利涉大川’。”·]

《卦》曰:“同人于門,无咎。”[孔子曰:“此言]亓((其)所同唯[□□□□□](24下)而巳(已)矣,小德也,□□之

故曰‘无咎’。”

[·《卦》曰]:“同人于宗,貞藺(吝)。”孔子曰:“此言亓(其)所同唯亓(其)室人而巳(已)矣,(25上)□□也,故曰‘貞藺(吝)’。”

大意:

同人卦说:“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孔子说:“这是说广大的德行施行远方。其所行的远,与其和同的众多,以成就大事,所以说‘利涉大川’。”

同人初九说:“同人于门,无咎。”孔子说:“这是说其所和同的仅为门外之人,这是小的德行……所以说‘无咎’。”

同人六二说:“同人于宗,贞吝。”孔子说:“这是说其所和同的人仅为宗室的人,这是小的德行,所以说‘贞吝’。”

○《淮南子·缪称训》:

道至高无上,至深无下,平乎准,直乎绳,圆乎规,方乎矩,包裹宇宙而无表里,洞同覆载而无所碍。是故体道者,不哀不乐,不喜不怒,其坐无虑,其寝无梦,物来而名,事来而应。主者,国之心,心治则百节皆安,心扰则百节皆乱。故其心治者,支体相遗也;其国治者,君臣相忘也。黄帝曰:“芒芒昧昧,从天之道,与之同气。”故至德者,言同略,事同指,上下一心,无岐道旁见者,遏障之于邪,开道之于善,而民乡方矣。故《易》曰:“同人于野,利涉大川”。

【13.2】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惟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白话】

彖传说:同人卦,柔爻得位得中与乾卦相应,所以为同人。同人卦卦辞说“聚合人在野外,通达,适宜渡过大河”,这是因为乾卦刚健而行。文明而刚健,居中守正而相应,这是君子的正道。只有君子才能够通达天下的志向。

【解读】

○释卦名:

同人卦名,以六二为主。同人卦以六二爻为卦主,六二阴柔得位而居中,与上卦乾健之九五相应,故称为同人。

○释卦辞:

王弼曰:“所以乃能‘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非二之所能也,是乾之所行也。”

济险难非六二阴柔所能,曰“乾行”,犹言乾之能事也。

○卦德与主爻:

《正义》曰:此释“君子贞”也。此以二象明之,故云“文明以健”。“中正而应”,谓六二、九五,皆居中得正,而又相应,是君子之正道也,故云“君子正”也。若以威武而为健,邪僻而相应,则非君子之正也。

○惟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此孔子发挥卦主六二之德。六二中正,上应乾天,又与上下邻亲比,刚健中正应比则曰“志”,故曰“惟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13.3】

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白话】

象传说:天与火亲和,这是同人卦的象;君子由此悟知聚合族群,辨析众物。

【解读】

○同人卦上乾天、下离火,天在上而火炎上,其性同,天火两相亲和。与,亲也。

○《系辞传》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论语》说“君子和而不同”,当求同存异,故既聚合族群,又要辨析众物。

○柳诒徵《国史要义·史术第九》:

知类通达之术,源出于《易·同人》卦,《象》曰:君子以类族辨物。盖自庖牺仰观俯察,近取远取之余,乃画卦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而一切政教,遂出于此。《系辞》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易》其吾国类书之祖乎?顾《乾》卦《文言》,已有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各以其类之说。《坤》卦《彖辞》又曰:牝马地类,行地无疆。西南得朋,东北丧朋。何卦何爻,不以类示象,而独于《同人》曰类族辨物者,以人类心同理同,精究之无不可通也。《易》之六十四卦象,言君子以者五十有三,先王八,后二,大人一。以者用也,用其术以应人事也。人之与人类也,而君子即大人为一类,小人为一类。小人只谋其一身一家,君子大人则必通其志于国家天下。故先王之道,仁义之统,将为天下生民之属长虑顾后,而保万世,而偷生浅知之属不之知也。

○《周易密钥·同人卦<大象传>“类族辨物”与“夏数得天”》从以下五个方面论证《大象传》与《连山易》的密切关系:

一、同人卦与燎祭(为何是天火同人,而不是火天同人?);二、同人卦与火历;三、同人卦与《夏令》;四、“夏数得天”与“周人尊夏”;五、上古历法蠡测。

【13.4】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

象曰:岀门同人,又谁咎也。

【白话】

初九:在门外聚合人,没有责难。

象传说:在门外聚合人,又有谁责难呢?

【解读】

○同人初九,初爻变,离变艮,艮为门阙。故曰“同人于门”。

○初爻为士,二爻为大夫,三爻三公,四爻诸侯,五爻天子。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大夫有家,初爻士只能于门也。

【13.5】

六二:同人于宗,吝。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白话】

六二:在宗族里聚合人,憾惜。

象传说:在宗族里聚合人,憾惜之道。

【解读】

○六二爻动,离变乾。二爻为大夫之家,上下同乾,乾为父,皆是父辈一家,故曰“同人于宗”。“同人于宗”是憾惜之道,不是大道。

“大同”与“小康”是孔子在《礼记·礼运》中最先提出的两种理想社会模式。孔子对“大同”社会阐述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对“小康”社会阐述为“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大同”社会是大道运行的社会,“小康”社会是礼教运行的社会。“同人于宗”充其量属于“小康”范畴,故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通过同人卦六二爻辞,我们看到文王、周公、孔子的最高理想是大同社会(道家),周朝建国分封了宋国、齐国等诸多异姓诸侯,这与周朝廷的《周易》同人卦的思想一致,而面对社会现实又不得不实行“尊尊、亲亲、贤贤”的礼教社会(儒家)。

○彖传谓六二爻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而爻辞则言吝。因为彖传论全卦静态,六二爻辞言乎变也。

【13.6】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

【白话】

九三:潜伏兵戎于草莽之间,登上高陵眺望,三年不敢兴兵交战。

象传说:潜伏兵戎于草莽之间,因为与九五相敌。三年不敢兴兵交战,怎敢冒然行进?

【解读】

○下卦离为戈兵,戎也。九三为互体巽之中,巽为木,莽也。离伏巽下,故曰“伏戎于莽”。

○九三为巽之中,巽为高。九三爻动,离变震,震为丘、为陵。故曰“升其高陵”。(详见:《周易密钥》:论《周易》以震象为“丘”)

○九三与上九无应,欲下据六二,上与九五相争(妒合),而九五刚健居尊,非九三所能敌也,故虽经三年,亦不敢兴兵交战。

○三岁不兴:九三、九四两爻作梗,离间二五的关系,自三至五,历乾三爻,故为三岁。

【13.7】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

【白话】

九四:登上城墙,不能进攻,吉祥。

象传说:登上城墙,理当不能进攻;其所以吉祥,是因为受困而能返回到正确的法则上。

【解读】

○墉:读yōng,城墙。九四位于互体巽卦之上,巽为高,引申为城墙,故曰“乘其墉”。

○九四阳爻失位,下与初九不应,九四和九三争相亲和于六二,四三二组成巽卦,有盘据高墙进攻之象,但是九四阳居阴位,有能退之象,知过能改,故而获得吉祥。

【13.8】

九五: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

【白话】

九五:聚合众人,先是嚎啕大哭而后欢笑,大军胜利会合。

象传说:聚合众人,先是嚎啕大哭而后欢笑,是因为居于中位行为正直。大军会合,是说已经战胜了敌人。

【解读】

○号咷:又作嚎啕。九五阳刚中正,尊居君位,与六二同心相应。惟因九三、九四从中欲争同于六二而敌视之,故起初不能聚合而号咷悲痛。

○大师相遇:九五动,变卦离,下卦亦是离,离为戈兵,即军队,离离相会,大军会合,故曰“大师相遇”。先儒以天火同人卦伏象地水师卦,解“大师相遇”,非也。伏象义反,岂可再言师?

○《系辞上传》第八章:

“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大意:

(同人卦九五爻辞说)“聚合众人,先是嚎啕大哭而后欢笑。”孔子说:“君子遵行的法则,或是行走或是站立,或是沉默或是谈论。两人同心,力量可以折断金属。知心的交谈,气氛犹如兰草一般幽香。”

李守力按:

孔子可谓把同人卦九五爻之义发挥到了极致!九五为阳,六二为阴,阳动阴静,故上卦九五变离,下卦静仍为离,离为火,《黄帝内经》“心为火”,故曰“二人同心”,《内经》“心主舌”,故曰“同心之言”。离卦与离卦因频率相同而发生共振,故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13.9】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白话】

上九:聚合众人于郊外,没有悔恨。

象传说:聚合众人于郊外,志向未能实现。

【解读】

○上九居卦之终极,有处于荒郊境外之地,与九三不应,志向不能实现,惟可远于内争,故不觉得悔恨。

○同人卦上九“同人于郊,无悔”,告诫不要丧志。

郊、野二字意义不同,《尔雅·释地》曰:“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坰。”

同人卦卦辞“同人于野”,野,言广远,天地之间,大同之象也。“同人于郊”,郊是邑外,士君子隐居也。“惟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若独洁其身以为无悔,是丧志也。

【《连山》《归藏》《周易》传承例证———同人卦13】

秦简《归藏·同人卦》:

同人曰:昔者黄啻与炎啻战[于阪泉之野,而攴占巫咸],巫咸占之曰:果哉而有吝……

《周易·同人卦》:

六二:同人于宗,吝。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九五: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

王弼注:大师克之,然后相遇也。

孔颖达曰:九五共二,欲相和同,九三、九四,与之竞二也。……必以大师与三、四战克,乃得与二相遇。

李守力按:

炎帝与黄帝是神农氏末期的两大部落首领,两人同宗。故同人卦卦主六二言“同人于宗”。《国语·晋语四》云:

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韦昭注:济当为挤。挤,灭也。《传》曰:黄帝战于阪泉。)

少典一世为伏羲、女娲之子。少典(并非少典一世)娶有蟜氏,生黄帝一世和炎帝一世。到神农氏时期黄帝和炎帝已经发展为两个大的方国。神农氏晚期大权旁落,“诸侯相侵伐”,其中影响历史的最著名战争是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列子·黄帝》曰:“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雕、鶡、鹰、鸢为旗帜。”

“二帝用师以相济”,相济,即相克。此同人卦所言“大师”“相克”。两帝的军队动用武力互相残杀。同人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九四“乘其墉,弗克攻”,这可能是描述炎帝撤退到阪泉山(阪山)驻营以防御黄帝的情景。《大戴礼·五帝德》云:“(黄帝)与赤帝(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行其志。”阪泉之战一共三次,战争历经三年,最后炎帝归服黄帝。此后黄炎二帝又灭掉蚩尤,实现了天下大同。故同人为大同之卦。

“先号咷而后笑”,先“相克”而后“遇”,言黄、炎由战争走向和平。《周易》同人卦唯言“大师”“相克”,省去了具体的人名和事件:黄帝炎帝阪泉“用师以相济”。正是这种抽象使得《周易》成为象数哲学。

【同人卦总结】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

《礼记·礼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这显然是古人的一种美好理想。《同人》卦所发“和同于人”的意义,与这一理想的旨趣颇可相通。卦辞“同人于野”,就显露着“光明无私”的“同人”之道。然而,要实现“同人”愿望,却不是轻而易举的。卦中六爻展示了“同人”之时的各种曲折情状:初九刚出门即与人和同,仅获“无咎”;六二“同人”于宗族,所同褊狭,未免憾惜:九三、九四争相强“同”于人,违“中”失“正”,故前者徒劳无益,后者改过则吉;九五先遭危厄,后以刚正执中得遂“同人”之志;上九孤身远遁荒外,“同人”道穷。可见,《周易》作者毕竟正视现实,没有停留在抽象的理想境界,而是在“同”与“争”的尖锐矛盾中极力揭示出“同人”艰难的本质规律。尤其是三、四、五爻,以“兵戎”、“攻战”设喻,更见“同人”过程中矛盾激化的程度。王弼于此卦叹曰:“凡处‘同人’而不泰焉,则必用师矣”(《王注》);换言之,今日“和同”,往往是在昔日“争战”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不过,从正面的宗旨分析,本卦所追求的广泛“和同于人”的理想,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礼记·礼运篇》大同与小康】

【原文】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zhà bīn],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

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白话】

从前孔子参加蜡祭并做了饮酒礼上的宾,祭祀结束后,他出来在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不觉感慨长叹。孔子的感叹,大概是感叹鲁国的现状。言偃在他身边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息?”

孔子回答说:

“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孔丘都没有赶上,我对其心向往之。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举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这样使老年人能够安享天年,使壮年人有贡献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无偶、年幼无父、年老无子和残废的人都能得到给养。男子各尽自己的职分,女子各有自己的归宿。人们不愿让财物委弃于无用之地,也不必收藏在自己家里。人们担心有力使不上,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阴谋诡计被抑制而无法实现,劫夺偷盗杀人越货的坏事不会出现,所以连住宅外的大门也可以不关。这样的社会就叫做大同。”  

“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制定礼仪作为纲纪,用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生了。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为三代中的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他们彰昌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揭露过错,树立讲求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法的仪轨。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为,有权势者也要斥退,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这种社会就叫做小康。”

【皇帝总统的潜规则——以同人卦为例看周易超越时空的特性】

详见《周易密钥》

(本文引自李守力著《周易诠释》,最新修订日期为2019年5月30日 ,为文化传统平台原创发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