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学《易经》:鼎卦第五十

【周易经文】
鼎:元吉,亨。
彖曰: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饪也。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
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象曰:鼎颠趾,未悖也;利出否,以从贵也。
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象曰:鼎有实,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终无尤也。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象曰:鼎耳革,失其义也。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象曰:覆公餗,信如何也。
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
象曰:鼎黄耳,中以为实也。
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象曰:玉铉在上,刚柔节也。
【解读诠释】
【50.1】
鼎:元吉,亨。
【白话】
鼎卦:最为吉祥,通达。
【解读】
○鼎卦,下巽上离,火风鼎卦。《序卦传》:“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杂卦传》“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革故鼎新,言旧王朝的没落,新王朝的诞生。革卦之后是鼎卦,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
《周易》六十四卦之井、革、鼎、震四卦排列规律解读详见革卦解读。
【50.2】
彖曰: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饪也。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
【白话】
彖传说:鼎,象形。以巽木而入离火,有烹饪食物之象。圣人用鼎烹饪食物祭祀上、帝,而用鼎大量烹饪食物以养圣贤。巽逊而耳目聪明,六五柔爻承进上行,得乎中道又与九二刚爻相应,因此大为通达。
【解读】
鼎卦彖传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卦辞:
(一)释鼎卦卦名和鼎字:“鼎,象也。”
这个“象”是双关语,一是指鼎卦的六爻卦象组合象鼎,一是指鼎字象鼎,鼎字的演变与鼎卦也有密切关系。
1.论鼎卦六爻组合象鼎之器
最早以鼎卦六爻组合释鼎象的是张载,《横渠易说》云:“鼎,象也。足阴,腹阳,耳虚,铉刚。”朱熹详解曰:“鼎,烹饪之器,为卦下阴为足,二三四阳为腹,五阴为耳,上阳为铉,有鼎之象。”
考古发现甲骨卜辞有筮数卦,若按数字卦看鼎卦,六爻组合就不像鼎了(古文六、八与阴爻“⚋”相似,一与阳爻“⚊”相同,而古文五、七、九不像阳爻、十不像阴爻)。然而安阳殷墟“易卦”卜甲腹甲左下的坤卦没有用筮数卦表示,而是用了后世阴爻的符号(见《周易密钥:发现三千年前“文王拘而演《周易》”的手稿》),筮数卦应是揲蓍的原始记录,商周时期已有竹简(“册”字甲骨文即是),有阴阳爻的卦可能记录在竹简上,只是考古尚未发现而已。
按卦象,鼎卦下巽木,上离火,是木上有火,离为大腹,互体下乾金,鼎为金器(古以青铜为金),上兑为口为食,开口于上,烹饪食物之象。故“鼎,象也。”
2.鼎的发展轨迹与《易经》的关系
距今八千多年的河南裴李岗文化已有陶鼎出现,鼎身为圆底罐型或盆型,鼎足呈扁平或三角形,周身附加堆纹,主要用作食器,应该也作祭器使用。青铜鼎是在陶鼎的造型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史记·孝武本纪》云:“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也。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鬺烹上、帝、鬼、神。遭圣则兴,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伏而不见。”又说“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荆山下。”说明黄帝时期开始有了青铜器。《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获宝鼎,迎日推筴”,《正义》云:“筴音策。迎,逆也。黄帝受神筴,命大挠作甲子,容成造历是也。”《索隐》:“《史记·封禅书》曰:‘黄帝得宝鼎神策’,下云‘于是推策迎日’,则神策者,神蓍也。黄帝得蓍以推算历数,于是逆知节气日辰之将来,故曰推策迎日也。”这说明在黄帝时期青铜鼎是祭祀天地、推算历数、卜筮吉凶、代天行命的神圣器物。
金文“贞”字多在“鼎”上增一“卜”字,即“鼑”字(贞、则、员三字,贝旁都是鼎字的简化),愚颇疑此即《史记》所言“黄帝得宝鼎神蓍”之事。卜,或为枚、蓍、策、筴,所谓“枚卜”是也。
到了大禹时期青铜鼎演化为国之重器,与政、、治的关系日益密切。夏禹铸九鼎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宣公三年》和《墨子·耕柱》。《左传》“楚子问鼎”见革卦解读,九鼎有“使民知神奸”的科普教育职能,“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的祭祀通天功能,和“天祚明德”象征天命的功能。
黄帝作三鼎,是效法天人地三才,这就是八经卦的三个爻;大禹铸九鼎,是按照洛书九宫后天八卦。二者都与《易经》有密切的关系。
《说文》:“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象析木以炊,贞省声。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泽者,螭魅蝄蜽,莫能逢之,以协承天休。《易》卦巽木于下者为鼎。古文以贞为鼎,籀文以鼎为贞字。”
早商二里岗时期出现了四足的青铜方鼎,到商代中晚期,方鼎数量大增。商代方鼎是青铜器的核心器物,方鼎是鼎中的特类,它与圆鼎一同埋葬时,具有抬升礼器地位的作用。后母戊鼎(原名:司母戊大方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戊而铸造的青铜方鼎,这是现存的先秦时期最重的青铜铸件,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
到了西周,圆鼎数量明显增多,方鼎的数量逐渐减少。武成时期的青铜鼎,与商代晚期的鼎区别不大,风格相近,圆鼎明显增多。康王时期圆鼎所占比例比成王时期更大。昭王时期方鼎已经很少,而且变化不大。圆鼎数量大增,出土的24件鼎器中,其中方鼎仅占4件,圆鼎占20件,且方鼎没有出现新的形制,而圆鼎在不断地发展。穆王时期的鼎,圆鼎占绝大多数,出土的21件鼎器中,方鼎占5件,其中4件方鼎己具有圆鼎的特征,出土的共王时期的13件鼎器中,全是圆鼎,方鼎没有出现。到懿、孝、夷、厉王时期,方鼎几近绝迹(参考:朱海燕《试论西周青铜鼎的发展轨迹》硕士论文)。
周代方鼎由盛而衰,周早期方鼎的使用者主要是殷商后裔为主干的东方国族,型式由多样走向单一,高度降低,重量减轻,铸造纹饰内涵变小,趋向简单,铭文减少。后来东方国族也在摒弃方鼎,西周后期方鼎全被圆鼎代替。从商代到周代,以方鼎为中心向以圆鼎为中心的演变,是《归藏》殷礼向《周易》周礼流变的具体体现。《论语·为政》引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归藏》以坤为首,坤为地,坤为纯阴卦,其数偶,“天圆地方”,坤六二“直,方,大”,故四足方鼎代表坤卦,坤为母,故商代王母和妇好王妃都有方鼎陪葬。《周易》以乾为首,乾为天,“天圆地方”,纯阳卦,其数奇,故三足圆鼎代表乾卦。
《公羊传·桓公二年》提到“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这就是西周的列鼎制度,皆用奇数,符合《周易》首乾。商代列鼎制度未见文献记载,殷墟妇好墓出土方鼎二、扁足方鼎二,大小不同的圆鼎三十二具,由此看来殷礼列鼎是用偶数,符合《归藏》首坤。
《易纬·乾凿度》云:“孔子曰:阳三阴四,位之正也。故易卦六十四,分而为上下,象阴阳也。夫阳道纯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阳也。阴道不纯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阴也。”
3.鼎字的演变与鼎卦卦象的关系
容庚《金文字典》中有12个鼎字的金文完全是三足圆鼎的象形,如:
《金文字典》另有约100个鼎字和鼑字(贞的本字),介于象形与会意之间,如: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列出25个鼎字甲骨文,方鼎字9个 ,圆鼎字16个,相比于《金文字典》全是圆鼎象形字,一个方鼎象形字也没有,印证了商代《归藏》首坤与周代《周易》首乾的倾向。
李守力按:
鼎(贞)甲骨文有两种写法:一为圆鼎写法,一为方鼎写法,徐中舒认为圆鼎鼎形锲刻不易,逐渐简化为方鼎写法,不确。这两种写法实际是当时圆鼎、方鼎的写实。
因此,“鼎”字的甲骨文兼用圆鼎象形和方鼎象形,而有卜问和正固之义的“贞”字则用方鼎象形,这再次说明了在商代方鼎优于圆鼎的地位,圆鼎兼用于炊具,而方鼎可能专用于祭祀卜筮功能。西周初年周原卜甲的“贞”字与殷商“贞”字相同,这是基于方鼎通天通神的功能高于圆鼎的传统,后来在金文中出现的“贞”字则改用圆鼎象形,这说明西周以圆鼎为尊。文字的演变与《易》的演变相一致。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除了象形之外,鼎的古文还有指事和会意,鼎字古文在象形字的鼎腹上画一横,这是指事,是说鼎内可容食物。而下边的鼎足已不是三足形,许慎《说文》说鼎“象析木以炊”,近之古文字学家皆以为非,愚以为许慎的说法是正确的。
《说文》:“片,判木也。从半木。”
《康熙字典》曰:“《说文》牀从木爿声。《注》徐锴曰:爿则牀之省。象人衺身有所倚着。至于墙(牆)壮戕状之属,当从牀省声。李阳冰言木右为片,左为爿。《说文》无爿字,故知其妄。《郑樵·六书略》爿,殳也。亦判木也。音牆。隷作爿。《周伯琦正譌》爿,疾羊切,判木也。从半木。左半爲爿,右半爲片。”
李守力按:
将木字一分为二,判为爿、片二字。判、片(牉)字上古音读[pán] 元部滂纽。甲骨文、金文字书写规则是:字形可以正写或反写,但字音字义不变。所以“爿”字也应读作元部滂纽[pán] 。
但是牀(床)也省作“爿”,其实在甲骨文中,作为床字的“爿”右边的一竖“丨”是床板“口”形的简化,于是它与判木的左边字“爿”形似相混。墙(牆)、壮、戕、状、妆、将、寝、藏、病、疾字的偏旁皆是作为床的“爿”,“疒”部与“爿”部同源。
甲骨文会意字寝:房子里置一张床,牀(床)板是写实象形,不是一竖,如图:
我们把木字金文一分为二,古文的判木形正是鼎字古文的下部:
鼎卦《大象传》曰:“木上有火,鼎”。甲骨文、金文鼎字的鼎足部分根据鼎卦下巽木、互体兑毁折乾金的卦象,将木判作“爿、片”。经过卦象会意而成的鼎足“爿、片”,与鼎字象形字的鼎足完全不同,这说明鼎卦卦象参与鼎字古文下部的演变。不仅如此,鼎卦上离,离为目,所以鼎字上部最终简化为“目”字,这充分说明整个鼎字的演变都受到了卦象的直接影响。朱骏声《六十四卦经解》云:“鼎三足两耳,折木以炊于下,故文从‘爿片’。爿与片,木之分体也。或曰于文上体为目,离为目也;下体折木,巽为木也。”
卦象参与古文字演变在商代甲骨文时期业已存在,这说明殷易《归藏》在文化礼制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周易·杂卦传》曰:“鼎,取新也。”相近的文字出现于殷商甲骨文中,商承祚《殷契佚存》五八〇:
徐中舒释读为:
叀丁午鼎从新。(引自徐中舒《甲骨文字典》772页)
李守力按:
愚以为,六十甲子干支中没有丁午,丁的甲骨文写作“口”,甲的甲骨文写作“十”或“田”,丁(口)或为甲(田)之误,二者形似,当读为:
叀甲午鼎从新。
“叀”与“隹”是卜辞中常见的推测性语气词,“叀”多用于肯定语气,“隹”则兼有肯定与否定语气。故“叀甲午鼎从新”意为:甲午是鼎取新的日子。笔者在《周易密钥:因误航班而感通“巳日乃孚”、“巳日乃革之”的奥秘》一文中论证,癸巳不仅符合革卦卦象(癸泽巳火,泽火革卦),它在六十甲子居中,位居第三十位,这与革字古文从“三十为一世而道更”(许慎《说文》)相应。而甲午则是紧随癸巳之后的干支,鼎卦的卦象是“木上有火”,而甲为木,午为火(唯上下配置颠倒)。
余颇疑“叀甲午鼎从新”这段殷商文字有可能是《归藏》易的遗文,后来又被《周易》的《杂卦传》所继承。李过《西溪易说》所引《归藏·齐母经》,省略首卦坤,依次为:乾,屯蒙,溽(需)讼,师比,小毒(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狠(艮)釐(震),大过颐,困井,革鼎,旅丰,小过,林(临)观,萃称(升),僕(剥)复,母亡(无妄)大毒(大畜),瞿(睽)散(家人),节奂(涣),蹇荔(解),员(损)諴(益),钦(咸)恒,规(夬),夜(蛊),巽兑,离荦(坎),兼(谦)分(豫),归妹渐,晋明夷,岑[雨/日斤](既济)未济。凡五十六卦,基本符合孔颖达所说的《周易》“六十四卦,二二相耦,非覆即变”的基本排列规律,而且前十四卦与《周易》的排序相同,唯乾坤颠倒而已。
李过《西溪易说》云:商人《归藏》“六十四卦名与周卦名同者三之二,曰屯、蒙、讼、师、比、畜、履,次序大略亦同。……如此则文王重《易》止因商《易》之旧。今以《周易》质之《归藏》,不特卦名用商,卦辞亦用商,如屯之“屯膏”,师之“帅师”,渐之“取女”,归妹之“承筐”,明夷之“垂其翼”,皆因商《易》旧文。”
由此可见,《归藏易》已具备《周易》卦序的雏形,殷商卜辞印证了癸巳革卦与甲午鼎卦是相续的关系,与《西溪易说》记载相同,故《周易》不是凭空产生的,其由《归藏》损益而来。
(二)以卦象释鼎之用:“以木巽火,亨饪也。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
《系辞传》说“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鼎为第50卦,是天命之卦,圣人之卦,故曰“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
鼎卦下巽木上离火,故曰“以木巽火”,亨饪即烹饪,亨,同“烹”字。鼎之烹饪食物,具有祭享天帝,和奉养圣贤两大功用。朱骏声《六十四卦经解》云:“古者铸金为此器,烹调五味,变故取新,以供天庙养圣贤,如用犊以祀帝于南郊,馈牢以尚宾于泽宫是也。”
《礼记·郊特牲》:“郊特牲而社稷大牢。”郑云:“以其记祭天用骍犊之义也。郊者,祭天之名,用一牛,故曰特牲。”《礼记·王制》:“祭天地之牛,角茧栗;宗庙之牛,角握;宾客之牛,角尺。”意为,祭祀上帝的牛小,牛角有蚕茧大;祭祀宗庙的牛稍大,牛角有握手大;而招待宾客养贤要用大牛,牛角要一尺以上。故孔颖达《周易正义》云:“此明鼎用之美。亨饪所须,不出二种,一供祭祀,二当宾客。若祭祀则天神为大,宾客则圣贤为重,故举其重大,则轻小可知。享帝直言‘亨’,养人则言‘大亨’者,享帝尚质,特牲而已,故直言‘亨’。圣贤既多,养须饱饫,故‘亨’上加‘大’字也。”
亨、享、烹三字皆源自“亯”字,《说文》:“亯,献也。从高省,曰象进孰物形。《孝经》曰:“祭则鬼亯之。”许两切。又,普庚切。又,许庚切。”
“亯”字的上部与“高”、“京”同,是古代殿宇的象形,“亯”字的上部为宗庙,下部的“曰”是祭祀品“孰物”(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说“亯”字“象穴居之形”,不确)。故“亯”的本义是在宗庙用孰物祭祀,故“亯”字兼有三义:烹煮食物曰“烹”,烹饪;献以祭神曰“享”,享献;祭祀可通于神明曰“亨”,亨通。
亯(亨、享)的古文
  (三)以卦体释卦辞“元亨”之义:“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
鼎卦的《彖传》很明确的提出鼎卦的位格是圣人。《说文》:“聖,通也。从耳呈声。”《风俗通》:“聖者,声也。闻声知情,故曰聖也。”鼎卦下巽上离,离为目为明,鼎卦初至五互体大坎为耳,故曰“巽而耳目聪明”。
鼎卦卦主为六五,与上九顺承,与九二刚爻相应,故曰“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元亨,即卦辞“元吉,亨”。
【50.3】
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白话】
象传说:木上有火,是鼎卦的象;君子效法鼎器之端正稳重,居于正位,固守天命。
【解读】
○王弼曰:凝者,严整之貌也。鼎者,取新成变者也。“革去故”而鼎成新。“正位”者,明尊卑之序也。“凝命”者,以成教命之严也。
○鼎卦上离下巽,离为正位,巽为命,故象曰“正位凝命”。
离为日,古代以日定向:日中在南,日出于东,日落于西;离为南,离为罗(离,帛书《易》作“罗”),古代以司南(指南仪器)或罗盘确定方位,故南方为诸方之首,《韩非子·有度篇》:“人主失端,东西易面而不自知,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意为,君主失去方向,东西方向改变了,自己却不知道,所以先王设置指南仪器来判断方向。故离为正位。
○马恒君《周易正宗》说,这里可能是指铸鼎讲的。铸鼎要先做好沙范,把模子各部位都摆正,然后把铜汁注入沙范,熔液冷却凝固,鼎就铸造出来了,所以才联系到“正位凝命”。可备一说。
【50.4】
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象曰:鼎颠趾,未悖也;利出否,以从贵也。
【白话】
初六:鼎足颠倒,适宜倾泻废物;就像娶妾生子扶作正室,没有咎害。
象传说:鼎足颠倒,并未悖理;适宜倾泻废物,因此去故取新,如妾生子而贵。
【解读】
○初六在鼎下为趾,而上承三阳,不胜其重,体巽为进退,与九四相应,九四处于鼎腹位置,故扑倒与鼎腹同位也。鼎足颠倒似有咎害,然可因此倾泻鼎内废物而“去故取新”。犹如妾本不可为正室,因生子而贤,母以子贵,而扶为正室,故无咎害。
否,指不洁之物。妾为初六,柔爻居下也。子为九四,刚爻故为子。
【50.5】
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象曰:鼎有实,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终无尤也。
【白话】
九二:鼎内有(新做)的熟食,我的同伴有疾病,不能前来陪我,吉祥。
象传说:鼎内有(新做)的熟食,要警惕所去之处;我的同伴有疾病(不能前来),最终没有过尤。
【解读】
○我,指九二。仇,为匹配。“我仇”历来有两说,王弼、孔颖达认为是六五,程颐、朱熹认为是初六。
王弼:以阳之质,处鼎之中,有实者也。有实之物,不可复加,益之则溢,反伤其实。“我仇”,谓五也。困于乘刚之疾不能就我,则我不溢,得全其吉也。
朱熹曰:以刚居中,“鼎有实”之象也。“我仇”,谓初。阴阳相求而非止,则相陷于恶而为仇矣。二能以刚中自守,则初虽近,不能以就之矣。是以其象如此,而其占为如是则“吉”也。
李守力按:
王弼说六五因“乘刚之疾不能就我”,此与《彖传》言六五“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相矛盾,六五虽然乘于九四,然“柔进而上行”顺承上九,得乎中道,与九二正应,体离卦而“耳目聪明”,何来“有疾”?
故“我仇”当指初六,初六应九四而“颠趾”,故“有疾”,鼎无新实,以“出否”、“得子”而无咎,初六因与九四正应,故不再亲比九二,故曰“不我能即”(这是《周易》的“妒合”体例,参见《周易密钥:论《周易》的“妒合”之象》)。
经过初六倾泻废物刷洗之后,九二鼎内新做好了肉食,所谓“鼎有实”,《易》以阳为实为富,喻有德有才之君子,鼎实宜应上而享献养用,如朝下而倾泻,君子宜求上进,不宜亲近身边的小人而堕落,故《象》曰“鼎有实,慎所之也”,是说要警惕去往的方向(二、三、四皆“鼎有实”,故皆宜上不宜下),今“我仇有疾,不我能即”,故“终无尤也”。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五·白沙学案》:
先生曰:“学者必是有定守,然不好的事不能来就我。《易》曰‘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若我无实,则这不好的事,皆可以来即我也。”
【50.6】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象曰:鼎耳革,失其义也。
【白话】
九三:鼎耳发生变形,穿杠铉的鼎耳通路堵塞了,野鸡羹不能食用;待到出现阴阳调和的霖雨,才可消除悔恨,最终吉祥。
象传说:鼎耳发生变形,是说九三有失虚中之宜。
【解读】
○九三爻观象系辞解析:
前一句“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言九三本卦之象,后一句“方雨亏悔,终吉”言九三变卦之象。“鼎耳革”、“雉膏不食”言卦象,“其行塞”言爻象。
(一)“鼎耳革”、“雉膏不食”卦象解析
许慎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鼎卦卦辞为“元吉亨”,鼎的作用是亨饪、享上帝、养圣贤,言“和”与“亨”,体天地阴阳和合之气也,故用郊祭、太牢之礼,朱骏声所谓“用犊以祀帝于南郊,馈牢以尚宾于泽宫”,需先用镬鼎煮牛羊豕三牲,鼎卦上离,纯离为牛,三牲以牛为首。九三以阳居阳,阳盛易化火,又体巽风木之终,上邻离火,风木生火,火烈必然铄金,火性炎上,鼎腹有汤,而鼎耳必先熔化(镬鼎的耳部大都向外侧伸出,火焰容易触及耳根而变形,如图),此“鼎耳革”之义也。鼎耳变形,则杠铉无所贯穿,此“其行塞”之义也。涵牛之镬鼎不可以烹雉(纯离为牛,离为雉),今鼎内乃是“雉膏”野鸡羹,岂能食乎?故曰“雉膏不食”。此皆阳亢闭塞而致,故《象》曰“鼎耳革,失其义也”,言失虚中之宜。
春秋时期晋国赵卿墓出土镬鼎
(高近1米、口径1.04米)
2002年湖北九连墩1号墓出土战国镬鼎
(通高93.8、口径81.2、两耳宽109.6厘米)
(二)“其行塞”爻象解析
《乾凿度》谓“鼎象以器”,即《彖传》所谓“鼎,象也”。鼎卦以初六虚为足,二三四实为腹,六五虚为耳,上九实为铉。故初六“鼎颠趾”,九二“鼎有实”,铉平时不在鼎身,鼎举时贯穿于鼎耳,故鼎耳与铉位置相同,五、上之位是也,故六五“鼎黄耳金铉”,上九“鼎玉铉”。
九三应爻为上九,铉耳同位于五、上,故三亦言耳。鼎卦六爻中,以相应体例看,初与四应,二与五应,唯有三与上不应;以亲比体例看,除了九三,其它五爻皆是阴阳相邻,唯有九三上下皆同性阳爻而相斥,九三无应无比,困顿之极,故曰“其行塞”。
(三)“方雨亏悔,终吉”变卦解析
九三爻辞后一句“方雨亏悔,终吉”言九三变卦之象,《系辞传》曰“爻者,言乎变者也”,“道有变动,故曰爻”。“方雨”之方,言九三阳变阴也。坤卦六二“直方大”,坤为纯阴,《淮南子·天文训》:“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火曰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水曰内景。”幽为阴,明为阳,“方”为四方,数偶为阴,九三体巽,变卦为坎,坎为雨,九三变阴,则闭塞开通,阴阳交和,《元命包》:“阴阳和为雨。”《大戴礼》:“天地之气和则雨。”项安世《周易玩辞》曰:“九三动成坎雨,则与上相应,虽有自亏之侮,终有得应之吉。”九三虽处于阴阳闭塞之地,然自身得正,故可“亏悔终吉”。
(四)《艺文类聚》引东汉崔骃《仲山父鼎铭》:
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有福,足胜其任,公餗乃珍,于高思危,在满戒溢,可以永年,天之大律。
与九四不胜其任不同,九三得正是能胜任者,只是因为阳亢闭塞而有悔,如能虚中,居高思危,谦虚谨慎,则可永年。
崔骃祖父崔篆曾著《周易林》六十四篇,崔骃与父亲崔毅皆年十三通《诗》、《易》、《春秋》,博学有才,尽通古今训诂及百家之言。
(五)先儒几乎皆拿九三与六五的关系解说此爻,如程颐说:
“鼎耳”,六五也,为鼎之主。三以阳居巽之上,刚而能巽,其才足以济务。然与五非应而不同,五中而非正,三正而非中,不同也,未得于君者也。不得于君,则其道何由而行。“革”,变革为异也,三与五异而不合也。“其行塞”,不能亨也。不合于君,则不得其任,无以施其用。“膏”,甘美之物,象禄位。“雉”,指五也,有文明之德,故谓之雉。三有才用,而不得六五之禄位,是不得“雉膏”食之也。君子蕴其德,久而必彰,守其道,其终必亨。五有聪明之象,而三终上进之物,阴阳交畅则雨。“方雨”,且将雨也,言五与三方将和合。“亏悔终吉”,谓不足之悔,终当获吉也。三怀才而不偶,故有不足之悔。然其有阳刚之德,上聪明而下巽正,终必相得,故吉也。三虽不中,以巽体故无过刚之失,若过刚则岂能“终吉”。
按《周易》体例,三与五在爻象上没有任何关系,只有在卦象上三至五可组成互体卦。六爻关系有承乘比应,相邻之爻论比,对应之爻论应,八卦为三才天人地,初应四是地与地应,二应五是人与人应,三应上是天与天应,其它皆不可论应。凡不符合《周易》体例之解读皆应视为附会之说。
【50.7】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象曰:覆公餗,信如何也。
【白话】
九四:鼎足断折,王公的美食倾覆,身体被沾濡,有凶险。
象传说:王公的美食倾覆,如何值得信任呢?
【解读】
○鼎折足,覆公餗:
九四不中不正,初六应之,是被动而应,逆比六五,是主动负乘(五柔乘四刚),四因下邻九三同性刚爻而阻,不能主动应初,而初上邻九二异性刚爻易进,故能主动应四。
初六“鼎颠趾”,初六鼎无实,颠趾以“出否”而无咎,初六正应九四,故四亦言“足”,四处互兑之中,兑为毁折,六五乘于九四,这象征上下的负担很重,故不堪其任“鼎折足”,九四鼎有实(餗),“折足”而“覆公餗”,故言凶。
餗,读[sù],美馔也,鼎之实也。《釋文》云:“餗,马作粥。”李鼎祚曰:“餗者,雉膏之属。公者,四为诸侯,上公之位,故曰‘公餗’。”
张清子曰:初在鼎下未有实,颠之,尚有出否之利;四在鼎中已有实,折之,则有覆餗之凶。颠则舍旧而图新,折则器毁而用废。
○“其形渥”,还是“其刑剭”?
渥,读[wò];剭,读[wū]。
今传本《周易》“其形渥”,源自王弼所传费直古文《易》,是最具权威的本子,东汉熹平石经《周易》作“其刑剭”,石经属于梁丘贺今文《易》,而西汉初帛书《易》作“其刑屋”。侯乃峰《〈周易〉文字汇校集释》说:
晁氏《易》云:“九家、京、荀、虞、一行、陆希声作刑。京房、九家、一行、陆希声作剭。”薛云:“古文作渥。”九家《易》曰:“渥者,厚大,言罪重也。”……《司烜氏》“邦若屋诛”,郑注云:“剭诛,谓所杀不于市,而以适甸师氏。”《小司寇》疏云:“必于甸师者,甸师掌耕耨王耤,其场上多屋,就隠处刑之。”故郑云:“若三公倾覆王之美道,屋中刑之。”《汉书·叙传》云“底剭鼎臣”,服虔注引《司烜氏》及此爻辞,师古曰:“剭者,厚刑,谓重诛也。”
“其形渥”,汉易诸家多作“其刑剭”,汉代形、刑二字多互用,唯王弼按“形”如字解读,与诸家异义。
王弼曰:
处上体之下而又应初,既承且施,非己所堪,故曰“鼎折足”也。初已“出否”,至四所盛,则已洁矣,故曰“覆公餗”也。渥,沾濡之貌也。既“覆公餗”,体为渥沾,知小谋大,不堪其任,受其至辱,灾及其身,故曰“其形渥,凶”也。
王弼的说法本于《系辞传》,《系辞传下》引孔子曰: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九四不中不正是“德薄”,四为公侯是“位尊”,被动应于初六则“折足”,逆比六五乘刚则“任重”,故“不胜其任也”。
地不爱宝,马王堆帛书《易》的出土为我们打开了研究《周易》的新视野。
马王堆帛书《二厽子》孔子解鼎卦六四:
·《易》曰:“鼎折(8下)足,復(覆)公莡(餗),亓(其)

(刑-形)屋(渥),凶。”孔子曰:“此言下不勝任也。非亓(其)任也而任之,能毋折虖(乎)?下不用則城不守,師不戰,內乳(亂)(9上)反上,胃(謂)‘折足’;路(露)亓(其)國,[蕪亓(其)]地,五穜(種)不收,胃(謂)‘復(覆)公莡(餗)’;口養不至,飢餓不得食,謂‘(刑-形)屋(渥)’。”二厽(三)子問曰:“人君至於飢(9下)乎?”孔子曰:“昔者晉厲公路(露)亓(其)國,蕪亓(其)地,出田七月不歸,民反諸雲夢,無車而獨行,□[□□]□□武公[□](10上)□焉,不得食亓(其)肉,此‘亓(其)

(刑-形)屋(渥)’也。故曰‘德義無小,失宗無大’,此之胃(謂)也。”

大意为:
鼎卦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孔子说:“这是讲下面的人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不是他所能担当得起的重任而让他去担当,能不受伤吗?臣下不效力,城池不能坚守,部队不能作战,内乱必然扩及君上,这就叫‘折足’。国都破败,田地荒芜,五谷不收,这就叫做‘覆公餗’。公粮欠收,(君主和贵族们)饥饿没有饭吃,这就叫‘形渥’。”二三子问道:“人君也会挨饿吗?”孔子说:“过去晋厉公(楚灵王),国都破败,田地荒芜,出外田猎达七个月之久不归;民众在云梦(乾溪)反叛他。晋厉公没有车子而徒步独行,……饥饿没有饭吃,更不用说吃上肉了,这就是‘其形渥’。所以说‘获得福祥不论人的地位有多卑下,失去宗庙不论人的地位有多高贵’(引逸《尚书·禽艾》“得玑无小,灭宗无大”),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三子》把九四爻辞分成上下三个层次,“折足”指下层官吏不能胜任,因此导致“覆公餗”,指经济基础的崩溃,最后导致天下大乱,君主没有车子坐也没有饭吃,即“其形渥”的窘态。晋厉公实为楚灵王之误,“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就是说的楚灵王,他是杀了侄儿楚郏敖而自立。他即位的时候,是楚国与晋国平分霸权的时候;到后来失去王位,连立足之地也没有,到处挨饿,这些都是他亲手造成的。
对照《系辞传下》“言不胜其任也”,帛书《二三子》“言下不胜任也”,略有差异。帛书《二三子》似乎忽视了楚灵王自己更“不胜其任”,楚灵王常年在外穷兵黩武,把治理国家抛到九霄云外,最终导致他的弟弟趁机把他的儿子全部杀掉,把他架空。这是九四被六五乘刚的象,不修一国之德政,而妄图天子之九鼎(《左传》引楚灵王说:“今吾使人于周,求鼎以为分,王其与我乎?”),正是“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非其任也而任之,能毋折乎?”
董仲舒《春秋繁露》曰:
以所任贤,谓之主尊国安,所任非其人,谓之主卑国危,万世必然,无所疑也。其在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夫鼎折足者,任非其人也,覆公餗者,国家倾也。是故任非其人而国家不倾者,自古至今,未尝闻也。
董仲舒的观点与帛书《二三子》十分接近。出土帛书《易》的马王堆3号墓约葬于西汉文帝十二年,相当于公元前168年,张政烺先生推定帛书《易》的写成年代最晚当在汉文帝初年,约当公元前180-前170年。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生活的年代相距最近,所以他的观点与帛书《二三子》也最接近。
而《系辞传下》与帛书《二三子》两书中孔子前后的说法同中有异,是否这样推测,孔子晚年研究《周易》,其易学思想有个提炼的过程,传本《易传》是到晚期孔子思想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而结集(“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帛书《易传》是孔子的楚国弟子馯臂子弓所传,孔子最后的几年里子弓已经回到楚国,这应该是对于同一爻辞同一个孔子解说同中有异的缘故。
根据《系辞传下》和帛书《二三子》,董仲舒、王弼所言“不堪其任,受其至辱,灾及其身”较符合孔子原义,“其形渥”,原来没有“屋诛”之义,王弼如字解说是对的,“其形渥”的含义更广泛,最极端的情况就是“其刑剭”,故以“其形渥”为优。熹平石经《周易》作“其刑剭”(梁丘贺本,今文《易》),汉儒“其刑剭”之说可能是受了今文《易》和《周礼》“屋诛”一词的影响,王弼“其形渥”源自费直古文《易》,应该更为接近本义。
在这里请允许我多说几句。我们不应忘记费直先师及其历代师祖,这个学派没有被授予高官厚禄,常期隐居民间达五百年之久,他们安贫乐道,为了四圣古文《周易》的传承,不知遭受了多少困苦和灾难。后来“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这就是草根伟人的操守!中华民族历来有不求名利只求道的贤士,正是他们组成了我华夏民族的脊梁。
【50.8】
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
象曰:鼎黄耳,中以为实也。
【白话】
六五:黄色鼎耳配置铜杠,适宜守持正固。
象传说:黄色鼎耳,居中而纳刚实之益。
【解读】
○铉,读[xuàn],举鼎之器具,即鼎杠,铉从金,西周时金即是青铜,故铉为铜制鼎杠。《释文》:“马云:铉,扛鼎而举之也。”
○《周易正义》曰:黄,中也。金,刚也。铉所以贯鼎而举之也。五为中位,故曰“黄耳”。应在九二,以柔纳刚,故曰“金铉”。所纳刚正,故曰“利贞”也。
○六五与九二相应,即《彖传》所谓“得中而应乎刚”,应乎刚,则纳刚,故象曰“中以为实也”。
金景芳、吕绍纲说:“六五毕竟以阴居阳,位不得正,它欲使黄耳受金铉由可能变为现实,还要努力守正,故爻辞在黄耳金铉之后更曰‘利贞’。”
【50.9】
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象曰:玉铉在上,刚柔节也。
【白话】
上九:鼎器配着镶玉的鼎铉,大为吉祥,无所不利。
象传说:镶玉的鼎铉居于上,是说五、上刚柔相济。
【解读】
○上九体刚履柔,刚柔相济。上九玉铉刚德为贤,六五明君尊而尚之,是尚贤也。《彖传》所谓“柔进而上行”也。《易》有“尚贤”、“养贤”者皆是六五上九相遇,大有、大畜、颐、鼎是也。在他卦有此象者,如贲、大畜、颐之类,其义皆善,其《彖传》亦多发“尚贤”“养贤”之义。
○马王堆帛书《二三子》:
·《易》曰:“鼎王(玉)

(璧-鼏),大吉,(10下)無不利。”孔子曰:“鼎大矣!鼎之遷也,不自往,必入<人>舉之。大人之貞也,鼎之舉也,不以亓(其)止(趾),以□(11上)□賢以舉忌(己)也。眀(明)君立正(蒞、政),賢輔

(辟:弼)之,將何為而不利?故曰‘大吉’。”

大意:
《周易》鼎卦上九说:“鼎玉铉,大吉,无不利。”孔子说:“鼎的体量庞大啊!鼎在迁移时,不能自己移动,必须有人抬举它。大人的固守,就像鼎的抬举,不是靠自己的脚走路,而是靠贤人抬举自己。明智的君主治国理政,有贤人辅佐,他要干什么事能不顺利呢?所以说‘大吉’。”
李守力按:

,廖名春认为是“璧”字省文,通幦[mì],鼏[mì]、幂[mì],鼎盖。“鼎王璧”即玉制的鼎盖。

廖先生将“鼎玉铉”释为鼎玉盖,有商榷的必要。玉制鼎盖从未见文献有记载,且后边孔子说“鼎之迁也,不自往,必人举之,大人之贞也。鼎之举也,……”,马融曰:“铉,扛鼎而举之也。”此处孔子明言是鼎铉。今再以文献和考古探究铉与鼏:
铉,《说文》:“举鼎也。《易》谓之铉,《礼》谓之

。”

,《说文》:“以木横贯鼎耳而举之。从鼎冂声。《周礼》:“庙门容大鼏七箇。” 即《易》“玉铉大吉”也。”

段玉裁注:
,所以举鼎也。所以二字今补。汲古阁于举鼎下增具字,今删正。手部曰:扛,横关对举也。谓横关于两耳,露其端以两手对举之,非是则难扛也。从金玄声。胡犬切。十二部。按《易音义》有古冥古萤二反,则读同扃。《易》谓之铉,《礼》谓之

音扃,与鼏(音蜜),画然二物二事。《易》谓之铉者,《周易》鼎六五“鼎黄耳金铉”,上九“鼎玉铉”是也。古说皆云铉贯于耳。……云礼谓之

者,《士冠礼》“设扃鼏”。郑注:“今文扃为铉,古文鼏为密。”一部皆然。《攷工记·匠人》亦作“扃”。许所见《礼经》扃作

,卽鼎部所云“横关鼎耳而举之”者也。

与扃皆以郊冂[jiōng]之冂为声。扃训外闭之关,音义皆同。

再按:
“铉”在《易音义》读同扃[jiōng],在《礼经》作

音扃,与鼏(音蜜),完全是“二物二事”。

与扃皆以郊冂[jiōng]之冂为声。郑玄注《士冠礼》“设扃鼏”说“今文扃为铉,古文鼏为密”,汉人已把

、鼏两字混淆,帛书《二三子》作

(璧-鼏),显然是用“鼏”音。

今再以文献和考古探究铉与鼏:
《仪礼·士冠礼》:“离肺实于鼎,设扃鼏。”郑玄注:“今文扃作铉,古文鼏皆作密”,贾公彦疏:“设扃鼏者,以茅覆鼎,长则束其本,短则编其中。”
《仪礼·公食大夫礼》:“设扃鼏,鼏若束若编。”郑玄注:“凡鼎鼏盖以茅为之,长者束本,短者编其中央”。疏云:“凡鼎鼏盖以茅为之者,诸文多言鼎鼏,皆不用言所用之物,此经虽言若束若编,亦不指所用之体。故郑云盖,以疑之,然必知用茅者,诗曰:白茅苞之,尚书孔传云:直以白茅,茅是洁白之物,故疑用茅也”。
《礼记·礼器篇》:“有以素为贵者,牺尊疏布鼏”,注:“幎本又作幕(按正作幂),又作鼏”。疏云:“疏布鼏者,疏、粗也,鼏,覆也,谓郊天时以疏布为巾以覆尊也,故幂人云:祭祀以疏布巾鼏八尊”。疏布鼏者,即葛属之絺布。
可见,鼏以编茅为之,若尊鼏则以布。《江汉考古》1983年第4期刊登殷涤非先生《铉鼏解》一文说:
1959年9月间,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在舒城龙舒公社凤凰嘴地方,发现一批春秋时称为“舒器”的青铜器(详见《考古》1964年第10期)。其中两件铜鼎,一盛羊骨,一盛鱼骨,原《报告》叫它为“铉鼎”。“铉鼎”上的附件和附着物是很值得注意的,它的具体情况是:
(1)两鼎平顶盖上都各有一根可以抽插的、横穿盖纽以贯鼎耳之扁圆形长铜棍,棍长恰与鼎两耳外缘的间距相等,各长24.9和25厘米。粗为0.9 x 1.3厘米(附图)。
(2)两鼎平顶盖边缘都各有覆粘的疏布残迹。据初步考察,其中盛羊骨鼎盖面上的疏粗布,每方厘米之经纬纱约各为24缕,每缕粗细不匀,无光泽,似麻织品。
铉鼎图

据上述情况,殷涤非先生详细论证了前者为铉,后者为鼏。考古实物与文献记载相对应,终于揭开了《仪礼》“设扃鼏”的真相。见到了鼎铉实物,当时商承祚先生非常激动,赋曰:“横铉遗制真谁偶,拍案惊看振世奇。”

舒城“铉鼎”留下的疑问:

舒城“铉鼎”之铉与鼎两耳外缘齐,不似举鼎之“铉”,似为关鼎之“扃”,《说文·户部》“扃,外闭之关也”。《礼记·曲礼上》“入户奉扃”,朱熹注“扃,门关木也”,孔颖达疏云:“奉扃之说事有多家,今谓礼有鼎扃,所以关鼎,今关户之木,与关鼎相似,亦得称扃”。若举鼎之“铉”,其两端需伸出鼎耳之外,方能举之。“铉”与“扃”或略有差异。

门扃(门闩)图
【鼎卦总结】
 
鼎卦下巽上离,取其爻象,亦取其卦象。爻象者,初为鼎足,故曰“颠趾”;二三四为鼎腹,故曰“鼎有实”,三“雉膏”、四“餗”,皆“实”也;五、上为耳铉位,五柔爻曰“鼎黄耳金铉”;上刚爻曰“玉铉”。初曰“趾”,四亦曰“足”者,以四应乎初也;三曰“鼎耳革”与“其行塞”(其为铉),耳与铉并言,以三之应爻为上,五与上乃“鼎耳金铉”之位,耳、铉贯穿同位也。
卦象者,以木从火,烹饪之义,故为鼎。全彖以内巽顺而外文明,柔进居尊,得中应刚,可以大亨。而六爻之义则以上出为功,初幸其“出否”,二幸其“远仇”,三无应无比阳亢闭塞则为“失义”,四应于初六小人为“失信”,唯五之虚中纳实,与上九顺承,刚柔之节,有吉占焉。盖井与鼎,皆以上出为功故也。此全卦六爻之大略也。
鼎卦与大有卦,只有初爻不同,余爻皆同,卦义也惊人相似。大有卦辞曰“元亨”,《鼎》亦曰“元亨”;大有上爻曰“吉无不利”,《鼎》上爻亦曰“大吉无不利”,这是因为两卦都为尚贤之卦。上九刚德为贤,六五尊而尚之,是尚贤也。《易》有“尚贤”、“养贤”者皆是六五上九相遇,大有、大畜、颐、鼎是也。在他卦有此象者,如贲、大畜、颐之类,其义皆善,其《彖传》亦多发“尚贤”“养贤”之义。又《易》中《大象传》言天命者,亦唯鼎、大有两卦。大有《象》曰“顺天休命”,鼎《象》曰“正位凝命”。大有以遏恶扬善为顺天,鼎则推本于正位以凝命。
【三个鼎卦卜筮案例】
1.汉·王充《论衡·卜筮》:
鲁将伐越,筮之,得“鼎折足”。子贡占之以为凶。何则?鼎而折足,行用足,故谓之凶。孔子占之以为吉,曰:“越人水居,行用舟不用足,故谓之吉。”鲁伐越,果克之。
大意:
鲁国在讨伐越国前,卜得鼎卦九四“鼎折足”。子贡认为有凶险。行走折足,所以凶。孔子却说,越人靠水而居,行走用船,不用脚,所以吉。后来,鲁国果然战胜了越国。
2.元·林坤《诚斋杂记》:
孔子使子贡,久而不来。命弟子占,遇《鼎》。皆言无足不来。颜回掩口而笑,子曰:回也哂,谓赐来乎?对曰:无足者,乘舟而至也。果然。
(黄寿祺案:薛据《孔子集语》引《吕氏春秋》,有此占。今本《吕氏春秋》无之。《北堂书钞》一百三十七引《韩诗外传》,文畧同。)
大意:
孔子安排子贡出访,很久了也没回来。孔子让弟子占了一卦,得鼎卦,大家都说无足不能来。颜回捂着嘴笑,孔子问:“颜回笑什么?是说子贡要回来吗?”颜回答道:“无足,可以乘船来嘛。”子贡果然乘船来到。
3.《旧唐书·李纲传》:
时左仆射杨素、苏威当朝用事,纲每固执所见,不与之同,由是二人深恶之。会遣大将军刘方诛讨林邑,杨素言于文帝曰:“林邑多珍宝,自非正人不可委。”因言纲可任,文帝以为行军司马。刘方承素之意,屈辱纲,几至于死。及军还,久不得调。后拜齐王府司马。未几,苏威复令纲诣南海应接林邑,久而不召。纲后自来奏事,威复言纲擅离所职,以之属吏。纲见善卜者,令筮之,遇《鼎》,因谓纲曰:“公易姓之后,方可得志而为卿辅。宜早退;不然,有折足之败也(注:鼎折足)。”寻会赦免,屏居于鄠。
大业末,贼帅何潘仁以纲为长史。义师至京城,纲来谒见。高祖大悦,授丞相府司录,封新昌县公,专掌选。高祖践祚,拜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典选如故。……贞观四年,拜太子少师。
大意:
当时,杨素、苏威当朝用事。李纲有自己的思想,不与他们相同。于是二人都厌恶他,想法子加害于他,乘着大将军刘方征讨林邑(今河南尉氏县)需要一名文员的机会,对文帝说:“林邑这个地方出珍宝,要李纲这样正直的人才可以去。”于是,文帝任命李纲为行军司马,跟随刘方去了林邑。到了林邑,刘方依照杨素的心意百般刁难李纲,多次欲置他于死地,打完仗还不许他回京城。李纲要亲自向文帝说明情况,苏威乘机抓住李纲擅离职守的把柄,在文帝面前诋毁李纲。就是在这样百事不顺心的时候,李纲找了卜筮专家,卜得鼎卦。卜者对他说:“李公必须改朝以后(注:革故鼎新),才得志而为辅政大臣(注:彖云大亨以养圣贤)。应当早点远离政治,不然会有折足的危险(注:鼎折足)。”李纲听了之后,也就辞官隐居于鄠县。
  大业末年,贼帅何潘仁用李纲为长史。后来李渊的义军占领长安城,李纲也来拜见李渊。高祖很高兴,授了他丞相府司录,封新昌县公。专职掌控选拔人才。高祖当了皇帝后,又拜李纲为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仍然像过去那样典选人才。……太宗贞观四年,李纲被拜为李承乾的太子少师。
【从《归藏》鼎卦、鼎卦戈铭文看《周易》文本的形成】
详见:《周易密钥》第6-13节
(本文引自李守力著《周易诠释》,最新修订日期为2020年3月6日 ,为文化传统平台原创发布,本链接可用于个人学习分享。)
(0)

相关推荐

  • 《周易》:帛书本与通行本六十四卦符卦辞爻辞卦序之对比(二)

    第三卦: 掾(今本,遁,第三十三卦):亨,小利贞. 初六:掾尾厉(今本,遁尾厉),勿用利攸往. 六二:共用黄牛之勒,莫之勝夺(今本,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勝说). 九三:为掾(今本,係遁),有疾,厉.畜 ...

  • 《周易》:帛书本与通行本六十四卦卦符卦辞爻辞卦序之对比(一)

    <周易>,考古发现多个内容不同的版本.阜阳汉简,仅存卦辞爻辞一百七十余条,分属五十三卦,文中有卦名三十二个.上博馆楚简,仅存三十四卦部分卦辞爻辞.从存留的资料看,两个版本有所不同,与王堆帛 ...

  • 《周易》:鼎dǐng卦

    鼎,元吉,亨. 孔子对卦辞诠释说:鼎,象也.以木巽火,亨(烹)饪也.圣人亨(烹)以享上帝,而大亨(烹)以养圣贤.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鼎卦像只鼎锅.下卦巽为木,上卦离为火, ...

  • 鼎卦第五十·有足有耳的大锅

    [原文] 鼎 火风鼎 离上巽下 鼎:元吉,亨. <彖>曰: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饪也.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 ...

  • 轻松学《易经》:归妹卦第五十四

    轻松学<易经> <周易诠释>:归妹卦第五十四 [周易经文] 归妹:征凶,无攸利. 彖曰: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妹,人之终始也.说以动,所归妹也.征凶,位不 ...

  • 轻松学《易经》:兑卦第五十八

    轻松学<易经> <周易诠释>:兑卦第五十八 [周易经文]   兑:亨,利贞. 彖曰:兑,说也.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 ...

  • 轻松学《易经》:丰卦第五十五

    [周易经文]   豐: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 彖曰:丰,大也.明以动,故丰.王假之,尚大也.勿忧,宜日中,宜照天下也.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象曰:雷电皆 ...

  • 三十轻松学易经——卦爻的作用规则以及爻之六冲六合

    <一>卦爻的作用规则: 1·卦爻只能被动的接受日.月建的生.克.冲.合作用,卦爻不能生.克.冲.合日月建. 2·卦爻之间动爻可以对静爻产生生.克.冲.合的作用,而静爻只能被动的接受. 3· ...

  • 学易由占卦入门是捷径,但须谨记“三不占”,否则有害无益!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学习<易经>,希望借助这一古老智慧,解决自己生活中的种种困惑.但学易绝非易事,很多初学的朋友感慨没有头绪.其实,学易由占卦入门算条捷径,但这也有讲究,有易学前辈 ...

  • 易经鼎卦几个名词的分析

    易经鼎卦几个名词的分析 文/闻双全 本人<由易经鼎卦讨论轩辕黄帝荆山铸鼎>和<再由易经鼎卦讨论轩辕黄帝荆山铸鼎>两篇文章,认为鼎是衽器,是做饭的工具.黄帝在荆山不是冶铜铸鼎,而 ...

  • 轻松甩掉路人感,跟着日本大龄博主学穿搭,年过五十照样美得出众

    大龄女性在穿衣方面的选择确实不比年轻时丰富,但也并不代表她们无法营造出时髦感充足.优雅又大方的穿搭,这一点从很多日本大龄模特身上能够得以验证.跟着她们学习穿搭,可以轻松告别路人感,即使年过五十,面部没 ...

  • 易经下经 第五十二至五十四卦

    五十二卦:艮为山 图中:堠上东北字,猴执文书,官吏执镜,三人绳相系缚. 卦象图解 一.堠上东北字:候也,停滞等候也,陈姓 二.猴执文书:候其时,待公文命令至也. 三.官吏执镜:清明之法官,政治清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