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某省2017年高考阅卷现场的系列报道(二)
题记:非常荣幸,“讲地又讲理”核心团队成员有三位参加了今年的高考阅卷工作,虽然他们分布在不同的省份,但阅卷的体会都非常深刻,收获颇丰。
目前他们正在进行着紧张的总结反馈工作,为了给更多明年的考生提个醒,在此他们集体发出这样一种声音:
世上没有白读的书,考场上每一页都算数
某省高考阅卷老师
当很多家长和部分教师仍然坚信题海战术可以赢得高考时,最近几年的高考题逐渐地敲响了警钟:体现对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考查,而不单纯是知识。本文就阅读理解能力在高考地理中的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仍然以新课标全国I卷第37题这道24分的题目为例来剖析,你读过的那些书是怎样在考场上会悄无声息地帮到你。
真题再现
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图6)。
图6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6分)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6分)
(4)说明从2 300米至2 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6分)
【答案】:
(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000-2300米左右)。
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拨升高而降低(海拨越低,干扰越强烈)。
(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
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
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针对此题在阅卷中存在的问题,我谈三点。
1.比较
37题呈现的信息平时接触比较少或者从来没听说过。针对考后对部分考生的调查,平时读书比较少,涉猎比较窄的考生,在做完第36题那样的常见题后,见到37题感觉心里有点慌,因为阅读少,理解能力相应也没培养起来,读两到三遍题,仍然没读懂题目要表述的意思,考场内不免心里发慌,更影响自己接下来的审读做题。而平时读书比较多,涉猎比较广的同学,感觉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见怪不怪,自然比较沉稳从容。同时因为平时阅读量大,阅读速度比较快,主要是能够尽快提取有用信息。这是符合高考选拔人才的标准的。
2.现象
从各个小题来看看。第一小题,问题是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很多答卷上没出现干扰强度,却出现了生物多样性,这明显是答非所问了;第二小题,问题是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明显是两个问题,很多考生,只说明了判断依据;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很多考生没有写出相比较,只是单纯阐述了阳坡或者阴坡,导致丢失6分;第四小题,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破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普遍得分比较低,主要是很多考生心里明白却无法用恰当的地理语言表述出来。
3.思考
我们仔细思索,这四道小题出现问题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粗心、审题不认真了。尝试一下,业余时间,让学生多读书,涉猎广一些。也许这些被我们归结为粗心的考试不良习惯会逐渐消失。
因此,建议,准高三生因为时间原因,尽量做;针对高一高二甚至更小的孩子,抓紧开始大量阅读吧。国家呼吁全民阅读,通过高考来考核一下也是符合国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