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学生心理,打造高效课堂

知识经济时代已初见端倪,人的素质也在提高。人类正面临着一个迅速变化的开放社会,时代要求基础教育培养出具有更高素质、更强创新能力而又健全身心的人才。二十一世纪是高速发展的新世纪:地球村的概念从理论走向了实践,人们生活高速现代化,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生活更是充斥着残酷的社会竞争。人们将面临着一个机遇与挑战,希望与失意,巨大的成功和不断失败并存的新时代。人们将不断地承受焦虑、压抑、悲观、郁闷、孤独等多种心理疾患的侵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位专家曾指出:“从现在到二十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时代呼唤健康的心理,当代青少年是跨世纪的主人,我们不仅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更应该注重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因此,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是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需求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尽管当前教育杂志和报刊上的许多文章呼吁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关注,也有一些先进的学校率先开展了这项工作,但从总体上讲,这项工作开展得还很不普遍,一些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种种误解。

1、认为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必要在学校中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尽管报刊杂志上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时,一些数据骇人听闻,但人们并没有感到自己周围的人有多大问题,大家照样上课、学习、升级、升学、就业,就是有什么问题也是发生在极个别人身上,无伤大雅。是什么阻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旧的教育人才观和旧的习惯思维模式,是当今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阻力。这种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思维模式,使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能“居安思危”,放眼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强调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必然要强化现代化的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重视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人的素质全面发展。而重视心理素质的发展必然要关注学生课堂的心理需求。

2、认为心理健康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展开的教育活动。个别学生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确实需要特别的教育和帮助,但由于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因此,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所长,迎接更大、更严峻的挑战。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

3、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德育工作,那只是团队工作者和班主任的任务。事实上,心理健康确实在德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新角度,使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看待学生以及学生中出现的行为问题。如有一位学生在上课时捣乱,可能就是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只是他用了不恰当的方式表现而已。如果教师具备心理学常识,就应觉察这个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更多地关注他(她),并不失时机地告诉他(她)什么是引起老师和同学关注的合理方式。反之,如果一味地斥责,这位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始终得不到满足,他将继续捣乱。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新任务,它应引起每一位教师的重视。

二、学生课堂心理的特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这里的“发展、兴趣、爱好、倾向”也许有心理健康的内容。心理学研究指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需要在发生作用。

1、成就的需要。成就的需要就是指对地位实力、绩效优势、声望名誉的需要。成就需要的强弱取决于教师和家长的成就需求的高低、自信心和成功体验。

2、被赏识的需要。被赏识的需要在课堂上表现为希望获得教师的赞许、认可和赏识。这种需要一旦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表扬,就会进一步努力学习,取得良好成绩。反之,如果他们的某些努力暂时得不到教师的关注和赞许,就会丧失信心,学习积极性下降,因此这是一种外部动机。

3、认知的需要。认知的需要是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的需要,是属于内部动机的作用。认知需要与学习的目标有关,也与学习的兴趣有关。课堂学习成功经验可以使学生增强认知需要,使学生更加愿意学习。

三、语文课堂教学的双因素效应

我国古代教育名篇《学记》中曾指出:“教者,长其善而救其失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充分发挥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效应就能“长善救失”,使教与学达到理想的目标。

(一)保健因素的效应。

1、树立榜样。教师的行为本身就成为学生的仿效榜样,如果教师的成就需要高,学生的抱负水平也会提高。因此,教师气质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端庄大方的仪表、平易近人的神态能给学生以庄重、亲切感;切中肯綮的话语,典范文明的举止能使学生觉得可信、贴近;自然恰切、雍容不俗的教态,则可以直接感染学生。其次教师的高尚人格、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精深渊博的学识,满腔热情的工作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对学生均富有巨大的感召力。一个知识渊博、责任心强,教学效果良好而又关心学生的教师,学生闻其名,见其人,在心理上就会产生“爱屋及乌”的效应,即会使学生把敬师心理体验迁移到对所教学科的学习态度、学习效率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珍惜学生的这种感情,用抑扬顿挫的语言,美好的教态,旁征博引的授课内容,开放式的教学过程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以强化最初萌发的敬师与好学的良好的连带心理。

2、营造气氛。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心理因素,不能不受到班级集体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宽松、和谐、积极的课堂气氛能够提高学生的激活水平;而沉闷、拘谨、冷漠的课堂气氛,则会使学生感到压抑、厌倦,从而降低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讲课必须保持一定的节奏,既不能太快也不能慢,并要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教学节奏。其次采取民主式的领导,既对学生有所约束,也鼓励学生对活动任务和方式进行讨论,允许提出不同意见。努力营造一种师生互相信任,互相尊重,情感交融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以课堂学习的活动中去。

(二)激励因素的效应。

1、尊重、信任学习。人人需要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尤其是正在长身体、长知识的中学生,他们正是在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中滋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勇气和力量的。尊重是点燃学生自信心的火种,信任是推动学生前进的初级动力。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对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意见,即使学生的回答离题十万八千里,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也绝不能有丝毫的厌恶表现,让他们感觉到你是出于内心的、真挚的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既见师长,又如觅知音的愉悦感,从而在心理愉悦中萌发出一种学习的动力。学生是富有潜能的个体,他们犹如一块乌黑的煤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他们需要的是火花,教师就是火花,起的作用是点燃,一经火花点燃,他们将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燃烧成熊熊大火。赏识的火花能够发生罗森塔尔效应。说不定他们那些风马牛不相及的幻想,有朝一日就会像“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顺风耳”、“千里眼”一样成为现实,课堂上“胡说八道”的学生有可能成为科学界的泰斗。

2、运用积极的评价方法。鼓励和表扬是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的又一良方。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生也有优点,只是因为他们学习成绩差,优点往往被老师忽视。教师要努力挖掘他们潜在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不良习惯,不断进步。学生都喜欢表扬,学习困难学生更是渴望表扬。有的人就是因为一篇精彩的作文,课上一次勇敢的质疑或答疑,得到老师的表扬、鼓励,从此产生对语文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成为作家、演讲家的。反之,如果看到一篇精彩的文章,认为学生弄虚作假,大笔一挥:“抄袭”,或对质疑者斥之以“这与课文无关”、“这不是你该问的问题”,这位同学即使天生是什么家,也会扼杀在你的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紧抓住每一次机会对学生及时作出积极的评价。即使他(她)的回答有缺陷或不完整,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褒以“真不错”、“真聪明”、“棒极了”……;激以“你的思路很新颖”、“接着讲”、“再想想”、“还有呢”……等话语,或是带领全班学生为其鼓掌以示祝贺等,投入不多,却能起到“煽风点火”的作用,使学生尝试的积极性大幅度地提高,激活了课堂,产生沸腾效应。

3、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心理学表明: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天性。人人生而有之,常常表现为“这是什么”,当“这是什么”发展成为“为什么”时,便形成了认知兴趣,这是学习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份,是创新知识的萌芽。可见学习兴趣源于好奇心,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种种情境,使学生面临原有知识和新问题的矛盾,觉得原来的看法和经验不怎么合理,不怎么站得住脚,产生困惑、好奇,从而激起重新学习思索的内驱力。如《七根火柴》的教学,我们在分析人物描写时,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卢进勇是在课文中贯穿始终的人物,课文是否可以用“卢进勇”为题?通过不同意见的争论,大家认识到,写卢进勇是为了烘托和塑造“无名战士”这一主人翁。然后再讨论:课文能否以“无名战士”为题目?通过争辩,学生进一步认识:“七根火柴”是富有寓义的,全文以此为线索,塑造了“无名战士”这一红军战士的代表,表现了革命战士的崇高品质。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得到了满足,也实现了教学目标。

4、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对学生而言,它体现在学生在学习中对成功的需要,心理学家盖茨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如果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有成功的体验,那么他就对自己的努力给予肯定,他的自我效能感就高。班都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具有以下功能: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影响活动时的情绪。由此可以看出,以往的成功经历和成功时的情绪体验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学习好的学生就是在不断的成功和表扬声中欢渡学习生活,不断增强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信心的,而后进生在学生中留下的大多是失败的记录,学习兴趣日渐衰减,直至完全消失。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尤其就是后进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并让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在课堂上得以表现,使他们能从一点一滴上感觉到成功的喜悦,留下成功的足迹。如有的学生语文课老是提不起劲,但他有表演特长。上《孔乙已》一课分析“踱进店面隔壁房子里”的“踱”字和“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对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时。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我们可以请他上台表演这两个动作。“穿长衫的”养尊处优的生活以及孔乙已在短衣帮面前摆阔的含义在笑声中心领神会了。这位学生也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按强化论观点,成功作为一个行为的正向刺激可以强化这一行为。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其情绪必定是积极的愉悦的,具有满足感,会增强他的学习动机,促使其乐意在学习方面去探索,而且不畏困难,有毅力坚持和克服,所有这些由于成功而继续得到强化,从而形成勤奋好学的好习惯。

(来源:中国校长网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