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气、肝火、肝阳和肝风

临床所见肝气、肝火、肝阳和肝风实为同源异流。
肝气者, 乃生理、病理性名词, 亦为病名, 现在多以其为病理性名词和病名。实指由肝之疏泄作用太过所致的病证,从病因而言多由情志刺激暴怒引起, 从症状看它可以上冲和横逆, 影响其他内脏, 由于影响的脏腑不同, 其见症不一, 上冲者多见有上部的症状如:口苦, 目眩, 头晕而胀痛等;横逆犯胃则常见胸胁胀痛或窜痛, 嗳气, 吐酸等。严重时可以化火动风。
肝火者, 系病理性名词, 亦为病名。是肝经有火热之邪所呈现的证候, 或有气郁、气逆所化出现的冲逆现象。其病因多为肝气所化, 即“气有余便是火”, 或由肝经蕴热日久化火。火性炎上, 故多见头痛昏胀, 面热且红, 口苦、两目红赤、耳鸣等。若冲逆无制, 则肝火燔灼, 游溢于三焦之间, 一身上下内外无所不至。肝火日久, 耗伤阴津, 筋脉失养而生风。
肝阳者, 亦可为生理和病理性术语, 亦为病名, 是从生理衍化而来。因为肝在生理上具有阴阳气血四方面, 其特点是体用而用阳, 阳主向上向外, 致病常见浮动, 故称“肝阳上亢”, 简称为“肝阳”。导致肝阳浮动的原因有虚实之分,一则肝热而阳升, 一则肝肾阴虚,阴不敛阳而肝阳上亢, 前者为实, 后者为虚, 共同症多见:头晕胀痛, 目眩,耳鸣重听等, 如不能及时怡当施治, 必因内热炽甚而化火动风, 或火愈旺, 阴愈虚, 筋脉不得濡养而生风, 在原有症状的基础上又见口澡咽干, 两目干涩, 失眠健忘, 肢麻震颤, 舌红少津等。
肝风者, 为病理性术语, 亦是病名。肝为风木之脏, 体阴而用阳, 风属阳善动不居, 复感火热之邪, 因致肝阳浮动或阴血耗伤, 不能敛阳, 阳气亦为之浮动而化风。前者属实, 后者属虚, 二者皆由阳气浮动化风所致, 从而筋脉失养, 故出现肢体震颤、抽搐、眩吊等症,称为“肝风”。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类证治裁》亦有“风依于木… 为眩,为晕, 为舌麻, 为耳鸣, 为痉......皆肝风震动也。”及“肝阳化风, 上扰清窍则巅痛, 头晕, 目眩,耳鸣......”等论述。
上述可知, 肝气、肝火、肝阳和肝风皆肝脏的病变现象, 故皆冠以“肝”字。从四者关系而言, 肝气日久可化肝火, 肝火可使肝阳浮动。肝气、肝阳,肝火发展到一定程度皆可引动肝风。又因其病因、病理不同, 症伏有别, 故治疗各异。
肝气者, 疏肝理气为主,常以柴胡疏肝散类为代表方;肝火者, 当以清泻肝火为原则, 可仿当归龙荟丸或龙胆泻肝汤意制方;肝阳者, 宗滋阴平肝以潜阳之法, 可据杞菊地黄丸或天麻钩藤饮加减;肝风者, 又以熄风为主, 区别虚实, 属虚者佐育阴平肝法, 选镇肝熄风汤;属实证热极生风者, 应在熄风基础上清热凉肝, 与羚羊钩藤汤加减治之。
相关链接:
疑难疾病从肝论治的理论依据
肝与情志病
“女子以肝为先天”的内涵

声明:本文节选自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第1期,作者迟华基。本公众号所分享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发布内容若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可随时和我们联系删除。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文中涉及所有治法、方剂、药物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员慎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