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逋|不如归去。
文字|目錄君
图|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梅花三弄 管平湖 - 管平湖古琴曲集(增订版)
林逋,字君复,世称和靖先生。
奉化大里(浙江宁波)人,
一说杭州钱塘人。
老枝俊梅渐渐冒出绿蕾,
往西湖孤山对北山路去,
访放鹤亭、靖节先生墓。
雾霭缥缈,枯荷静默,
影影绰绰,老翁绰舟,
依稀当年模样。
-
老去之后,林逋自为墓于庐侧:
“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
-
他年少亦好古好学,
也曾通经史百家。
却始终甘于贫困,享颜回之乐。
一箪食、一瓢饮,雪里芭蕉心。
从来孤高自好,从不趋荣逐利。
-
及长,漫游江、淮间。
最好的青葱年岁,
不在意“诗酒趁年华”。
他循着自己的心与性,
在山水间恣意生长,
又好像从未离却少年心。
-
诸如陶渊明、林逋一类,
他们的思想,当从无垠宇宙出发,
“宇宙成心,风云为气。”
世界从未停止过嘈杂,
他们却始终坚若磐石,
保持独立独行的人格。
-
从柔弱无骨的肉体,
走出坚实的灵魂,
在喧嚣浮华世间,
其实很不容易。
-
大中祥符五年(1012),
宋真宗闻其名,赐粟帛,
诏告府县存恤之,
逋亦不以此为骄。
时人多劝他入仕,
亦不恼人,只婉言谢绝。
-
四十余岁之后,他隐居西湖。
常驾扁舟遍遊西湖诸寺,
与高僧诗友相与往还。
时丞相王随、郡守薛映,
慕其才、敬其人,
常往孤山与之唱和。
亦与范仲淹、梅饶臣诗歌相和。
-
一甲子岁月,
他始终与湖山为伴,
布衣终身,诗画俱绝。
“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他的性子始终恬淡,
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
他志在山水,不欲以诗闻名一时,
更何况是留名后世。
所幸当时有心人窃记之,
于是今世惜有三百首传世。
于后人,是难得奢侈享受。
-
林逋无子,教养子侄林宥,
登进士甲科。
有人猜测他年少往事,
何以令其灰心于仕途?
私以为,奈何天性如此!
隐居西湖孤山,
“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
-
他养着飞鹤,一名“鸣皋”。
常有客人拜访,
门童纵鹤放飞,
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
想来,能作林逋门内童子,
亦是十分快哉的人生。
-
宋王室南渡之后,
于临安建制,于孤山修筑皇家寺庙。
其时,山中原有宅田墓地,
尽皆迁移,唯有林逋坟墓留存。
南宋灭亡后,有盗墓贼盗其墓,
所陪葬者,不过一端砚一玉簪。
后人疑之,端砚为其所用之物,
然玉簪,则何人所赠?
又系有怎样的浓情过往?
想来“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己平。”
在梅与鹤之外,他也曾有过倾心时刻?
-
其志趣所在,
“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
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
终其一生,不仕不娶,无子。
士大夫所认为的家国天下事,
在他皆不成“事”,不成“扰”。
伴着梅与鹤,归老西湖,
结庐孤山,生死山水间。
-
他的性情,似清雅恬淡的山水画卷。
亦曾有书生意气:
“寒威敢相掉,猎猎酒旗风。”
游历四方近二十载,
一路寻访古迹、交游唱和。
在不断相逢的山水与友人间,
他的心境逐渐开阔。
很多时刻,他只在与自己相处。
有时“的的孤峰意,深宵一梦狂。”
更多“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
他的隐居,从来非闲居。
种花植梅、养鹤豢鹿、
钓鱼喂猫、赏景赋诗、拂琴访友……
从来是“不亦乐乎”的生活。
他种梅三百六十余树,
梅既可观,亦可售,以供日常所需。
尽管他的物质所求,从来不多。
或许正因如此,他的精神世界,
才如此丰盈,遂能自得其乐。
-
图|陈达
“冰清霜洁,昨夜梅花发……
要卷珠帘清赏,且莫扫,阶前雪。”
1028年的冬天,林逋去世。
好似冬天与他格外相宜,
宋仁宗赐谥号“和靖”,
同其人,恰如其分。
西湖苏堤建有“三贤堂”,
一者白乐天,一者苏东坡,
另一位便是终生布衣的林逋。
雪欲来的时节,不妨往西湖孤山,
相遇那位一生知己是梅花的“绝俗人”。
-
『歲時記』
十二月十一日。
待月半、風孤,擬約寒爐美酒敘舊詩,
閒話暖陽小火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