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

1

我们现在讲文化自信。意思是中国的文化很好,博大精深,不要崇洋媚外。

文化是个大词,也是个很糊涂的词。

我们用的《新华字典》里对文化的解释有两条:

1、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2、泛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

第一条狭义的解释强调了两点,一是意识形态性,二是民族性。这是文化具有的特征,并不是文化,等于是没有解释文化。

比如,有人问你苹果是啥?最简单的定义是苹果树上结的果子。你不能用很圆、很红、很甜这样的特征来定义它。

第二条解释是大多数人平常的理解,简单地讲叫认识字。这也是一个非常不负责的解释,让很多人错误地理解为认字多的人就有文化,文化是文化人的专有。

台湾通用的《国语辞典》里对文化的解释也有两条:

1、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总成果。包括宗教、道德、艺术、科学等各方面。

2、文治教化。汉·刘向《说苑·卷一五·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选·束晳·补亡诗六首之六》:「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第一解释是说,文化就是人类发展中结的果实,其实动物没结出来宗教、道德、艺术、科学这样的果。

这个解释里没有意识形态性、也没有民族性,强调的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面没有讲我们讲的“物质财富”,只讲了“精神财富”。

《新华字典》的定义里用了两个财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里物质和精神都是定语,而主语是财富,也就是说,文化是财富的总和。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定义呢?

因为开始编《新华字典》的时候是1953年,我们还一穷二白。我们解释一穷二白的原因是人口多、底子薄。因为一穷二白,所以对财富太渴望了。这个定义可以推出另一个结论,如果物质财富是文化,那么有钱就叫有文化,没钱就叫没文化。显然,把物质定义成文化是不妥的。

这也是台湾的《国语辞典》里对文化的定义中没有把物质放进去的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不但人类拥有物质,其他动物也有物质,也会储存。

老鼠知道要到冬天的时候往洞里藏粮食,那么老鼠有没有物质财富呢?

当然有。

改革开放前,北方农民挖老鼠洞时就感叹,老鼠可真富有。也就是说,对物质财富的拥有并不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征,可区别的是精神上的拥有。

台湾《国语辞典》里对文化的第二个解释,非常直接地强调了文化的政治性,但指的古代中国,文化就是教化,用文的方法进行教化,而不是动武。是文和武的区别,是文明和野蛮的区别。

2

这些年广泛被认同的一个文化概念是,文化即习惯。简单来说文化就是在一个地区生活的人养成的生活习惯。

人的生活习惯分三个层次

底层的习惯是衣、食、住、行的习惯。

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民居文化、出行文化。中国人穿中国衣服,外国人穿外国衣服;中国人吃中餐,外国人吃西餐;中国人居住土木结构的房子,外国人住石头、水泥的房子;古代人坐马车,现代坐汽车。

中层的生活习惯是使用语言和文字的习惯。

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人说不同的话,用不同的字。这一层次的习惯有传播和记录的功能,把底层的生活习惯延续下去。

其实,衣、食、住、行的习惯,语言和文字的习惯,体现的就是民族性,不同民族都不一样,各有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就是民族标识、民族符号,是一个民族的LOGO。

但是,文化当中的民族性也是会变的,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特征。

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我们的身上还有多少汉民族的符号了呢?除了语言、文字的习惯,基本上都没有了。我们穿西装、住水泥建的楼房、喝可乐、开汽车。这也就是文化在体现民族性的时候不能去刻意地去强调民族性的原因,没法强调。

但这几年,我们在刻意强调文化的民族性,讲文化自信就是强调中国文化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属于中国华民族。而现实的一面是,我们身上的民族符号越来越不明显,所以,没法强调。

生活习惯的最高层次是宗教、哲学(包括科学)、艺术。

这个层级体现的是价值观。不同宗教信仰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艺术表达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是哲学和科学在表达相同的价值观。

也就是说文化到了最高层次出现了分野,表现出了相同和不同的两道路,两道路的出现源自现代科学的出现,科学让文化越来越相同,文化所承载的民族符号慢慢地在消灭。

这样,文化的民族性没有了,多样性也就不存在了,在现代科技的裹挟下,文化越来越走向统一。

大家吃喝玩乐变得越来越一样,这就非常没意思了。

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学者、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给文化赋予了一个新的特征——可选择性。

也就是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习惯的自由,而不是强加或固守民族特性。

我今天愿意喝可乐就喝可乐,原意喝茶就喝茶;我愿意穿西服就穿西服,愿意穿汉服就穿汉服;我愿意说英语就说英语,愿意信佛就信佛,谁也管不着。

这就是说,文化是可自由选择的习惯。

你不能强加给我,强加的文化叫教化,教化不是生活习惯,是政治手段。

那么,什么叫文化自信呢?

文化自信就给所有人可选择的自由,而不是强调一种文化的优越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