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府第、人才世家、仁义胡同... ... 在聊城探访傅斯年陈列馆
有人说:在中国推广钢琴,发十年的广告都不如出一个朗朗的效果好!读书也是这样,古时候如果有一个人凭借科举改变命运,那么,整个家族甚至整座城镇都会大兴读书之风。学子成群,书馆林立,还有金榜题名的喜讯,所以状元之乡、状元府第这样的称号便应运而生。
在人杰地灵的聊城,就有这样一个因为科举而兴盛数百年的家族,而且至今有迹可循!在人文遗迹众多的东关街上,傅斯年陈列馆就矗立在主街道的北侧。庄严肃穆的门楣,古朴隽秀的牌匾,清朝开国的首位状元傅以渐和他的七世孙民国才子傅斯年的故事,都被清晰完整的保留在这里。
傅斯年陈列馆是一座典型的中式建筑,由沿中轴线依次分布的大门、影壁、傅氏祠堂和傅斯年生平陈列楼,东西厢房的木质匾额陈列区以及妙趣横生的仁义胡同组成。陈列馆始建于1993年,占地面积三千多平方米,是一处依托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傅氏祠堂建立起来的名人纪念馆。
状元府第
传胪姓名无双士,开代文章第一家
进入景区,绕过影壁,“状元府第”的蓝底鎏金匾额跃然眼前,左右悬挂着康熙皇帝南巡经过聊城时亲笔御题的对联:传胪姓名无双士,开代文章第一家。这一重建筑就是傅氏祠堂的所在,祠堂始建于清朝初期,供奉着傅以渐及家族历代人物,现在是傅斯年陈列馆的序厅。
本图来源于网络
那么,傅以渐是谁?状元府第又从何说起呢?公元1646年,清军入关后首次开科大考,文章惊鬼神的傅以渐被顺治皇帝点为状元。他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兼太子太保,是康熙皇帝的老师。先后负责明史和太宗实录的纂修工作,血染史书的文字狱就是被他力挽狂澜才得以平息的。
傅斯年生平陈列楼
博闻强记的学者,享誉四方的才子
据统计,从1644年清朝开国取士到1911年期间,傅氏家族共有进士6人,举人11人,拔贡11人,国子监91人以及秀才110人。由此可见,说这里是“人才世家”一点也不为过!
到了近代,傅氏家族依旧人才辈出,尤其是民国才子傅斯年。陈列馆的最后一重建筑是一座二层楼阁,这里是傅斯年生平陈列楼,门前有一尊高大的傅斯年塑像,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传奇的一生。
傅家虽然是名门望族,但到了傅斯年出生时已经家道中落。幼年丧父的他在祖父的精心教养下入学读书,凭借着深厚的家学和自身的努力,考取了北京大学。以博学著称的他,即使在民国那个文人璀璨的时代里也是公认的通才,被称为“学阀”!
傅斯年才华横溢,一身呼吁民主和自由,成为了知识分子的中流砥柱。他曾留学欧洲七年,回国后受中山大学之邀走上了讲台,并以此作为终身事业而奋斗。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西南,还一度代理北京大学校长。
傅斯年在学术上一生信奉考证学派传统,尤其是对殷墟的发掘做出了突出贡献。当殷墟现场受到严重破坏时,他呈请中央研究院院长批准,亲赴开封,为殷墟的发掘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各方奔走、不辞辛劳。
1949年1月,傅斯年随历史语言研究所前往台北,兼任台湾大学校长。逝世后,葬于台湾大学校园。校内设有希腊式纪念亭傅园及“傅钟”,每节上下课“傅钟”会钟响21声以示纪念,这是因为傅斯年曾说过:“一天只有21小时,剩下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由此可见他在教育事业上获取的高度认同。
仁义胡同
不朽文章留后世,仁义美德传万家
在陈列楼的东侧,穿过一座造型精巧的圆形拱门,就能看到一条青石铺就的胡同。别看它只有2米宽,60米长,家喻户晓的“六尺巷”说的就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