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书风 | 简论葛介屏书法艺术的风格成因(下)

简论葛介屏书法艺术的风格成因

作者:刘云鹤

内容提要:
葛介屏是现代重要书家,其鲜明的书法风格在江淮地区影响极大,对葛介屏书法展开研究,无疑对当代书坛以及推进安徽书法的发展将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葛介屏的代表书法——隶书、大篆(金文)进行梳理,就葛介屏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葛介屏是在碑学基础上,融冶邓石如隶书中的某些元素,创造了一种用笔劲健,凝炼厚重,气象高古,别具一格的隶书范式。
关键词 : 碑学 隶书  大篆书 风格成因 

葛介屏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隶书外,一个不太为人所熟知的就是他的大篆。“昔周宣王时史籀始著大篆十五篇,或与古同,或于古异,世谓之籀书也”。⑼所以大篆也称籀书,因铸刻于青铜器上,又俗称金文。清代以来,随着出土文物中大量青铜器皿出现,金文书法中所呈现的那种自然高古之美,也越来越受到古文字学家、书法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云委蛇而上布,星离离以舒光;禾苯嶟以垂颖,山嵯峨而连冈,虫跂跂其若动,鸟飞飞而未扬。观其措笔缀墨,用心精专,势和体均,发止无间。或守正循检,矩折规旋;或方圆靡则,因事制权。其曲如弓,其直如弦。矫然突出,若龙腾于川;渺尔下颓,若雨坠于天。或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或纵肆婀娜,若流苏悬羽,靡靡绵绵。是故远而望之,若翔风厉水,清波涟漪,就而察之,有若自然”。⑽卫恒这段话虽然出于对古文的赞美,也可以说是籀篆书的赞美,离籀篆书的初形不远。史前文字和甲骨文似乎没有“或守正循检,矩折规旋;或方圆靡则,因事制权。其曲如弓,其直如弦”这样的状态。“信黄、唐之遗迹,为六艺之范先,籀、篆盖其子孙,隶、草乃其曾玄。睹物象以致思,非言辞之所宣”。⑾这是因为籀篆(金文)文字的象形性,容易唤起人们对自然界物象的联想,产生审美上的愉悦,是金文内在美和自然美的高度统一的折射。所以在对金文的临摹创作时,既要准确地把握它的内在意蕴美,更要能充分表达它的自然天趣美,二者兼顾,不可偏废,这也是金文书法创作的一大难度。正因如此,当代书坛以金文创作的书法要远逊其它书体,这不仅是文字释读的障碍,更关乎到书家有无古文字学的修养,当代书坛能以金文书体创作书法家,多在院校或古文字研究所(室)中,饶有成就者当推商承祚、容庚、徐无闻、蒋维松等。从接触到的葛介屏的大篆(金文)书法来看,葛介屏在对大篆的研究和临摹上,所花的功夫绝不输给北碑和隶书,为什么这样说?笔者是基于两个方面来认识的,一是大篆(金文)多为前秦文字,铸刻于青铜器上,时间久远,笔划因腐蚀涣漫而泯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释读和体会其中的含义;二是还要用很多的时间来临摹、体会大篆(金文)这种书体的书写环境,当然,这一点对葛介屏来说不是主要问题,也是其它书家无法比拟的,因为他的工作性质就是与这些文物、拓片打交道,一生都在省博物馆做文物鉴定和文物展陈保管工作,有条件接触到大量的青铜器皿实物和拓片,朝夕晤对,切身感受,他对这些上古珍物怀有神圣的敬意。因而他在临写时总想忠实地保有原貌、最大限度地体现它们内在规律和自然性,这就给临写过程中带来很大难度,但葛介屏是十分虔诚地在实践着他的理想,如他临写的《毛公鼎》、《史墙》、《师同鼎铭》以及《辅白铭》、《散氏盘》等,不仅结构严谨,而且笔划准确到位,用笔劲健,凝炼厚重,气象高古,基本做到内在和自然之美的较好表达和统一,这在金文书法创作中,是非常难得的艺术潜质。那种认为金文书法的象形性,在结构和笔法上没有楷书那样严格,创作时随意性大,以为写意性达到即可,显然是对金文书法创作的一种误读,与金文书法的创作要求相去甚远。笔者以为葛介屏的金文书法创作为我们提供了某种范式和思考,只可惜它的创作没有在当代中国书坛产生足够的影响,而受到深刻的关注。这是当代书坛的悲哀,更是安徽书坛的悲哀!
总之,葛介屏是个诗文书画金石全能的人,这种全面的艺术修养促进了他的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升华。如果要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成就的话,笔者以为书法、篆刻第一,绘画次之,诗文又次之,他是当代一位出类拔萃的、不可多得的书法大家,是江淮书风的主要力量。“虽深居文化中心,但生活淡定,品性高洁,不擅与人交往和游历,一生以研究诗文书画印为乐事,擅隶书,别具一格,时称‘葛隶’,风靡一时”。⑿至少为当代安徽书法界所记忆犹新,尽管声名未能远播,但绝非庸常之辈,其胸中丘壑之意,林泉之思绝非一般者望其项背。

注  释:

⑴葛介屏《葛介屏书画金石诗文集》,  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扉页。

⑵刘熙载《艺概》,《历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第705页。

⑶⑺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同上,第837页、853页。

⑷包世臣《艺舟双楫》,同上,第651页。

⑸钱泳《书学》,同上,第617页。

⑹⑼⑽⑾卫恒《四体书势》,同上,第15页、13页。

⑻⑿刘云鹤《“江淮书风”与安徽书法现状之简要考察》,《墨海探珠》,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第28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