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巴黎市郊一位中学教师在校园外遭年仅18岁的极端分子残忍斩首。这一事件,震惊全球。
△ 被杀害的中学教师帕蒂
该案不断发酵,不仅加剧了法国国内社会的撕裂,甚至还点燃了法国与整个伊斯兰世界的激烈冲突。
和5年前一样,此次悲剧的导火索又是漫画。
法国具有悠久的政治讽刺传统,最早的政治讽刺漫画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时期,而讽刺教权是重要的主题之一。创刊于1970年的《查理周刊》是法国自由讽刺媒体的代表,风格最为大胆辛辣,其发表的漫画在很多人看来甚至颇具攻击与挑衅意味。
2006年以来,《查理周刊》屡次转载或刊登针对伊斯兰教先知的讽刺漫画,由此成为部分极端组织威胁和攻击的目标。2015年该杂志社遭受重大恐袭,共12人遇难。
本次事件受害教师曾在道德与公民教育课上以《查理周刊》关于伊斯兰教先知的讽刺漫画为例,来讲解法国“言论自由”价值观是否允许“亵渎神灵”。该事件直接激起了宗教极端分子的仇恨情绪。
案发后,马克龙政府将被害教师塑造为法国共和价值观的象征,并表示法国“不会禁止关于伊斯兰教先知的讽刺漫画”。
就在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同仇敌忾、捍卫言论自由、拒绝向宗教极端主义低头之际,怒火已经在伊斯兰世界蔓延开来。近期,在利比亚局势、纳卡冲突、东地中海地区采油和领土争端等一系列事件上,同为北约成员的法国和土耳其的外交政策存在明显分歧,两国领导人“口水战”不断。
而在马克龙就伊斯兰教和言论自由发表相关立场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趁机公开煽动伊斯兰世界的反法情绪,称马克龙“与伊斯兰世界为敌”“精神有问题”,气得法国召回了驻土大使。
△ 10月26日,约旦首都安曼,某超市的工作人员将店内摆放的法国商品全部下架。
除外交争端外,土耳其、巴基斯坦、科威特、卡塔尔、沙特阿拉伯等伊斯兰国家持续爆发大规模反法抗议示威,抵制法国商品,多个法国驻外使领馆遭受袭击,危机目前还在持续扩散。回顾历史,这并非首次,也非仅发生在法国。1988年9月,印度裔英国作家拉什迪出版了《撒旦诗篇》,突破穆斯林公认的宗教禁忌,引发几十个国家穆斯林群体抗议,以伊朗为首的什叶派穆斯林在全球范围内向出版该书的机构发起恐袭威胁。2005—2006年的丹麦漫画亵渎风波,同样引发整个伊斯兰世界的抗议浪潮。坚决奉行“捍卫先知穆罕默德尊严”的穆斯林世界,与信奉“言论、新闻自由高于宗教禁忌”的欧洲,对立与冲突难以调和,且愈演愈烈。
除价值观冲突外,法国社会还存在长期无法解决的穆斯林融合问题,使法国成为宗教极端主义滋生的温床。
△ 10月18日,法国民众不顾连日以来严重的疫情,自发聚集到共和国广场悼念遇害者并抗议谴责极端恐袭。
二战后,法国从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前法国殖民地国家引入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这些穆斯林移民为法国走出战争废墟、实现“辉煌30年”的经济腾飞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当时政府在住房、教育等安置方面缺乏长远规划,造成大量穆斯林聚集在郊区廉租房中,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城中城”“郊区国”,社区内不断产生的“伊斯兰化”更不利于这些穆斯林融入法国的主流社会。在经济好的时候,本土白人和穆斯林群体还能够相安无事,矛盾并不突出。然而在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之后,法国深陷低增长、高失业的泥潭,缺乏劳动技能、受教育程度低的穆斯林移民受到冲击最大,愈发边缘化。由于穆斯林人口结构年轻、生育率高,同时合法或非法的穆斯林移民、难民仍不断涌入法国,导致法国穆斯林群体不断扩大。
据权威机构估计,目前法国穆斯林人口约为600万,占总人口的10%。面对经济下滑、福利负担加重、社会治安恶化等问题,法国主流社会对穆斯林移民等“外人”的宽容度不断下降,极右势力趁机煽风点火,加剧社会对立。
△ 10月21日,法国为帕蒂举行国葬,一名警察站在蒙彼利埃喜剧歌剧院外帕蒂的肖像旁。
相较其父辈、祖辈,二、三代穆斯林生在法国、长在法国,从小接受法式平等价值观熏陶,但在就业、医疗、教育、司法等现实生活上受到“隐形歧视”,很容易陷入身份认同困难和民族悲情主义,转身向社群与宗教寻求归属感和精神慰藉,甚至走向宗教极端主义。《观点》杂志最新民调显示,周五去清真寺聚礼的18—24岁年轻人数量从2011年的23%增加到2019年的40%。
此外,“伊斯兰国”等极端组织近年来趁虚而入,利用极端思想蛊惑法国本土穆斯林青年,鼓励其出国参加“圣战”,或在法国本土发动恐袭,以报复法国在中东的反恐行动,并扩大极端主义在欧影响力。
就在人们还停留在教师斩首案带来的震惊中时,法国城市尼斯、里昂又接连发生恐袭事件,至少3人遇难。
△ 发生袭击事件的尼斯圣母大教堂外。
很多法国人认为,伊斯兰世界已经向法兰西共和国宣战了,社会安全感急剧下降。当前,除了要应对第二波新冠疫情带来的公共卫生、经济与社会冲击,马克龙政府还不得不面对安全、外交方面的严峻挑战,可谓四面楚歌,压力山大。法国政府计划今年底出台反“伊斯兰分离主义”法律草案,在“1905年政教分离法”基础上加强国家对宗教事务的监管,铲除境外宗教势力,尤其是极端主义势力的影响。然而,“去极端化”问题同样非常敏感,或引发新一轮危机。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 11月2日晚,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市中心一个犹太教堂附近发生一起枪击事件,已经造成4人死亡,至少15人受伤。
11月3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援引赛德情报集团消息称,“圣战分子”发布声明,声称为2日晚发生在维也纳的袭击负责,称此举是为了报复奥地利参与由美国牵头的国际联军打击“伊斯兰国”的行动。
“两个世界”的对立还在持续,甚至不断扩大。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编辑 / 张晶
图片 / 网络
美编 / 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