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大清华

北大、清华,一直是中国学生心中的圣地,按孩子们的说法,是学霸集中的地方!这个假期,看着孩子已经进入小学高年级,决定带她去看看这两所最令人瞩目的大学,让孩子看看她心中的圣地长什么样,同时希望这样感观上的认识可以让她在心里画一个美好的未来场景。将来能不能考入这两所大学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幼小的心中画了一个美好的梦想和期望。

一大清早,天空中就飘起了雪,虽然很快就停了,但却是今年北京的初雪,也因此让北京短暂的蓝天又变得昏暗起来。谢绝了先生安排好的车,我带着孩子搭地铁一程一程地兴冲冲来到北大东门,却被告知现在是学生期末考试期间,学校实行“静校”方案,18号之前游客不得进入!

正有些失望,一旁租自行车的男人凑过来,“租自行车吧,保证让你进校园!”原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讨价还价花40元租了辆带儿童座椅的自行车,随着进校的自行车人流毫无阻拦地进了校园。无意间,这却成就我和孩子游校园的轻松与便捷,在北大校园地自由穿行,走遍它的每一个吸引我们的角落。

未名湖畔一直是我每次最想停留的地方,其“未名”两字由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所取,应该是想表达知识分子“谈泊名利,宽容无争”之意。站在湖边总令人想起那些曾经思潮涌动的年代和“匹夫有责”的学子,博雅塔静静地矗立,守候着未名湖的春夏秋冬和一个个美丽或凄凉的故事。冬日的未名湖结着厚厚的冰,许多如我一样带着孩子的家长,站在湖边看着自己的孩子在湖面上欢笑追打,半截被冰冻住的园明园遗物翻尾石鱼被铁栅栏保护起来,完全没有吸引孩子们的注意。

继续骑车来到西门,也就是悬挂着毛泽东手书“北京大学”牌匾的大门。两名身着军装的军人站立于正门两侧,庄重严肃地指导行人按规定的出入口行走,大概,这是全国唯一一所由军人站岗的大学吧!担心自己出去就不能再进来,特意把自行车停在离门最近处,拍完照片,指着自行车对守门的军人说自己刚出来,自行车还在里面,然后再次顺利进入。

从西门进入,走过校友桥,就是由高雅古朴的贝公楼、穆楼、睿楼及两个圆明园搬来的华表所组成的办公群楼,贝公楼二楼就是著名的“办公楼礼堂”,包括曼德拉、克林顿及数位诺贝尔获奖者的演讲都是在这里进行。

一路穿行,被一片古老的庭院吸引,原来这就是北大静园六院,曾经燕京大学的女生宿舍。静园草坪上一群孩子席地围坐,听一位女老师讲述北大历史。我和孩子也被吸引围上前去,在女老师舒缓的讲述中走进曾经的北大曾经的燕京大学。

原来,我们所在是曾经的教会学校燕京大学,由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司徒雷登出任第一任校长,往返美国数十次募捐美元数百万,买下紧临圆明园这片最早属于和坤的淑春园,作为校址,同时成功争取到美国铝业大王霍尔捐作教育基金的遗产150万美元作为教育经费,而我们此时所看到静园六院,其设计者墨菲也是位美国人,却一致认可以中国传统雕梁画栋风格设计建设校园。因为他们的这一举动才让我们今天看到了这所文化沉淀深厚的美丽校园。

原北京大学前身为京师大学堂,由光绪皇帝批准梁启超代拟章程而创办,一直是中国当时的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严复为第一任校长,之后蔡元培、胡适均执掌过北大。建国后的1952年,北大清华燕大三校调整,燕大并入原北大,成立新的北京大学,迁址原燕大校址,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北京大学。

离开北大,意犹未尽,决定继续前往清华大学。因清华也涉及到“静校”这个问题,天空中又飘起小雨,于是花100元租了专做校园游生意的小车,带我们进入清华,并兼作导游。

一路上,司机给我们讲起了清华建校的历史,原来,清华原身为“留美预备学校”,其建校费用来源于当年清政府签订《辛丑和约》而赔付给八国联军之一美国的“庚子赔款”,当年美国国务聊无意间的一句话“庚子赔款实属过多”被中国驻美公使梁诚捕捉到,然后经过几年努力,终于让美国同意退回其中的一千多万美元,专门用于教育,一则当年留日学生剧增,美国政府欲采取措施吸引中国留学生,造就一批为美国从知识和精神上支配中国的新领袖,其二,美国在中国创办的教会学校学生不能进入官场,通过退款办学则可以借中国官方“自办”的壳而进入中国主流社会。

穿过“清华园”,即到达清华大草坪,一方不大的日晷指向草坪对面的清华大礼堂,右边即是著名的“清华学堂”。

清华校园的设计者也是美国人墨菲,却采用了罗马式和希腊式古典柱廊建筑风格,又以美国19世纪校园布局为蓝图,规划了清华校园。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北大给人更具人文的感觉,浪漫而沉重,清华则感觉到严肃和规矩。

古罗马拜占庭风格的大礼堂,也是一个名人演讲的地方。

清华校训,为梁启超所

铜雕头像,据说摸摸它就会变得聪明,果然,这个额头已被摸得亮镗镗。

最好的建筑专业大楼

这片感觉已没什么生机的别墅群,曾经住过无数知名的知识分子。

  离开校园,内心有太多的感慨,其中之一来自于两所学校竟然都与美国有关,从这方面看,我们确实应该感谢地球另一半这个重视教育的国家,不管它最初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从近百年的历史来看,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

  回来不久,又到了新的开学季,孩子兴奋的蹦跳:终于又可以上学了!看着她问,上学有这么开心吗?孩子使劲点头,当然啦!看着她快乐远去的背影,心里特别欣慰,希望孩子永远保持着这样的学习态度,永远不厌倦,希望知识永远是给她最想去探究学习的东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