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来独往的人,读懂《道德经》20章,内心会更加强大
老子《道德经》第2章写道: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可见,世间万物都是对立统一存在着,因此我们要以辩证的思想正反两面看待问题。
人生也是如此,有的人喜欢合群,有的人则喜欢独来独往?
人为什么会独来独往?独来独往的人内心世界又是如何呢?
如果我们读懂了《道德经》20章,便可知晓老子他老人家也是一个独来独往的人,而且他觉得独来独往的人,离大道更近!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先来看看老子《道德经》中是怎么说的: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
老子认为:大家都熙熙攘攘地拥挤在一条仕途的小路上,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唯独自己漠然于此而无动于衷,混混沌沌的样子,就像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又象疲倦闲散的样子,好像浪子没有归宿。
他又说: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也就是说,老子觉得:众人都富余的东西,我反而要舍弃。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世人都喜欢炫耀,而我却昏昏昧昧;世人都精明机巧,而我却无所辨识的样子。一边静得像海似的,另一面却像不止的狂风。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固守着原始质朴的状态。
最后,老子说了一句内心强大而自信的话:我之所以与大家不同的原因,是因为我以“道”为贵。
独来独往到底好不好,还是要取决于我们自身是强者,还是弱者?
之前,我也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独来独往的人,要么是“猛兽”,要么是极度自卑者。
前者属于强者之列,如果条件允许,即便是独来独往,也可以活得很滋润。
后者属于弱者之列,即便是条件允许,一旦落单了,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伤害,正所谓是“当你弱的时候,身边坏人最多”。
所以,我们做人要有自知之明,先分别清楚自己是强者还是弱者,再选择是否独来独往。
如果大家依然不能很好地理解强者和弱者的区别,我拿自然界的动物来形象说明!
在自然界中,像苍鹰、老虎、猎豹等猛兽都是属于食物链的顶端,总是喜欢独来独往。因为他们能力足够强大,即便是独自行动,也可以自食其力,很好地养活自己,并且长久地处于食物链的顶端。
反观牛、羊、马、兔子等草食性动物,他们处于食物链的低端,一辈子难逃被人吃的命运,因此它们总是缺乏安全感,喜欢成群结队,报团取暖。
这便是鲁迅先生所说的说: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其实,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员,也只是属于一种高级动物,所以人类社会也要遵循弱肉强食的自然规则。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像“牛羊”一样,没有安全感,为了养家糊口,疲于奔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辛苦苦、勤勤恳恳地工作,但是终其一生,依旧是碌碌无为,感觉自己一辈子活得不幸福,虚度了光阴。
《孟子》中有一段描写,辛辣讽刺了现实的残酷以及老百姓的单纯思想。
孟子对梁惠王说:大王,您何必去期望您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多呢!
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之类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也用不尽,这样便使老百姓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了。
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在五亩大的宅田上,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的衣服了;
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
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
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
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
可见,老百姓的人生目标都是很简单的,只不过是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每天能够过着简单而幸福的小日子罢了。
但是社会发展太快,给每个人的压力不小,以至于大家都在负重前行,整日焦虑,脸上少有笑容;只不过是为了“几两碎银子”,心力憔悴,身心疲惫,差点把小命都搭进去了。
纵使是现实很残酷,但是我依然很喜欢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我还认可罗曼·罗兰所说的: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所以,我们为何不把人生当成是一种修行与挑战,好好努力,不断挖掘自身潜能,痛并快乐着呢?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是一个独来独往的人,就请好好读读《道德经》20章,读懂它,然后明白一个道理:强者总是喜欢独行。于是乎,我们的内心也会变得更加强大而有力!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