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四百七十八首《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韦应物)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四】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中唐·韦应物·五言律诗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拼音版:

qī qī qù qīn ài,fàn fàn rù yān wù。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guī zhào luò yáng rén,cán zhōng guǎng líng shù。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jīn zhāo cǐ wèi bié,hé chǔ hái xiāng yù。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shì shì bō shàng zhōu,yán huí ān dé zhù。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作品介绍]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此诗写作者在乘船离开广陵(今江苏扬州)赴任洛阳(今属河南)的途中,对友人元大的离别之情。首联写别离之“初发”;颔联写友人乘舟归去;颈联写期望重逢;尾联以舟行不定,喻世事之顺逆翻复,难以自主。全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诗人联想到世事的难测,写得很有情致,也吐露了自己被罢官以后的心情。

[注释]

⑴扬子:指扬子津,在长江北岸,近瓜州。元大:未详何人。校书:官名。唐代的校书郎,掌管校书籍。
⑵去:离开。亲爱:相亲相爱的朋友,指元大。
⑶泛泛:行船漂浮。
⑷归棹(zhào):归去的船。棹,船桨。指从扬子津出发乘船北归洛阳。
⑸“残钟”句:意谓回望广陵,只听得晓钟的残音传自林间。广陵:江苏扬州的古称。在唐代,由扬州经运河可以直达洛阳。
⑹今朝(zhāo):现在,今天。此:此处。为别:作别。
⑺还:再。
⑻世事:世上的事
⑼沿洄(huí):顺流而下为沿,逆流而上为洄,这里指处境的顺逆。安得住:怎能停得住?

  [译文]

凄然地辞别了好朋友,驶向烟雨濛濛的江心。
在乘船返回洛阳之际,传来广陵树间的钟声。
此时我们在扬州惜别,不知何处才能再相逢。
世间事如同浪里行舟,不论顺流逆流怎能停。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年时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后为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故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语言简淡,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传世作品有《韦苏州集》。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

赏析

壹/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韦应物被任命为洛阳丞,在乘船离开广陵赴任洛阳的途中,对元大(大是排行,其人名字已不可考)校书非常怀念,于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

文学赏析

这是离别时写给好友抒发离情的一首诗。整首诗的笔调都是含蓄的,诗人有意遮掩自己过分哀伤的情感,表面平淡,内涵深厚。

此诗首联“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诗人自述怀着离别有人,内心充满“凄凄”的别情。诗中以“亲爱”二字相称,可见彼此友谊很深,一旦分别,自然依依不舍。但船终于启行了,一会便飘荡在迷茫的烟雾之中,友人的身影虽已消失,诗人还不停地回望广陵城。其中“泛泛”二字,让人仿佛看到诗人一颗惆怅若失的心就如同漂浮在烟雾笼罩的水面上的客船,景物不自觉地染上了诗人的情。

正在这时,诗人忽然听到广陵寺庙里的钟声,从朦胧的烟树中隐隐传来,他的心情更觉难过。“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体现出诗人和元大分手,心情很悲伤。其中“残钟”写声,“广陵树”写行,钟声越来越细,树影越来越小,诗人离广陵、离友人越来越远了,友人留在钟声袅袅的烟树背后。世人的离别之情背景物全然引出。“残钟广陵树”五个字能够表现出诗人与元大离情别绪的特殊感情,是和上文一路逼拢过来的诗情分不开的。这便是客观的形象受到感情的色彩照射后产生的特殊效果。

接着“今朝此为别”四句抒发感慨。诗人一方面是申述朋友重逢的不易;一方面又是自开自解:世事本来就不能由个人作主,正如波浪中的船,随波逐流,不能自已。这样既是开解自己,又是安慰朋友。在这平平淡淡的抒情中,达到了非凡的艺术效果,饱含着诗人浓浓的情感,深深的思考。

名家点评

《韦孟全集》:刘云:至浓至淡,便是苏州笔意。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浅浅说出,自然超凡。

《唐诗善鸣集》:韦诗醇古,之内又复坚深,用笔甚微。如此诗,令选者似可舍却,终不可舍却,细咏之,自得其味。

《唐诗笺要》:数字内无数逗露,无数包含,了却情人多少公案。元明间才人为一“情”字作传奇千百出,不敌这首。

《唐诗别裁集》:写离情不可过于凄惋,含蓄不尽,愈见情探,此种可以为法。

《唐宋诗举要》:六朝佳句(“归棹”二句下)。

佚名

赏析

贰/

这是离别时写给好友抒发离情的一首诗。诗人与元大的感情很深,他在还能望见广陵城外的树和还能听到寺庙钟声的时候,就想起要写诗寄给元大了。

此诗前四句写离情。“凄凄去亲爱”,诗人与朋友分离,感到很悲伤。诗中以“亲爱”二字相称,可见彼此友谊很深,一旦分别,自然依依不舍。但船终于启行了,一会便飘荡在迷茫的烟雾之中,友人的身影虽已消失,诗人还不停地回望广陵城。正在这时,诗人忽然听到广陵寺庙里的钟声,从朦胧的烟树中隐隐传来,他的心情更觉难过。

此诗“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十个字非常著名。诗人和元大分手,心情很悲伤。可是船终于开行了。船儿飘荡在烟雾之中,他还不住回头看着广陵城,那城外的树林变得愈来愈模糊难辨,这时候,忽又传来在广陵时听惯了的寺庙钟声,一种不得不离开而又舍不得同朋友分离的矛盾心情,和响钟的袅袅余音、城外迷蒙中的树色交织在一起了。诗人没有说动情的话,而是通过形象来抒情,并且让形象的魅力感染了读者。“残钟广陵树”这五个字,感情色彩是异常强烈的。

接着后四句抒发感慨。诗人望着滚滚东流、一去不返的江水,禁不住感叹道:“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分别容易重逢难,这后会之期就难以预料了。

但另一方面,他又自我宽慰:“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意谓:自己的身世飘浮不定,有如波上的行舟,要么给流水带走,要么在风浪里打转,世事怎能由个人作主呢?末两句蕴含身世之感。

表面看来这首诗,写得平淡无奇,但细加体味,却感内蕴深厚。特别是“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两句,以景喻情,言简意深。船已“泛泛入烟雾”,渐行渐远,可是诗人还忍不住凝望着广陵城外迷蒙的树林,迷恋地倾听寺庙里传来的残钟余音。诗人对广陵之物的依恋,实则是对挚友的依恋。这两句“虽不着情语,却处处透出依依惜别之情,可谓情景交融,含蓄不尽”(《唐诗别裁》)。表面平淡,内蕴丰厚,正是韦应物诗歌创作的主要特色。

佚名

赏析

叁/

这首诗是韦应物刚离开扬子津渡时写给好友元大的一首友情诗。
        诗篇一开始 “凄凄”二字,就给全诗涂上一层苍凉惨淡的色彩。这是诗人离开亲爱的好友元大时的心情的写照,也是为全诗定调的关键用字。“泛泛入烟雾”落笔,情景皆跃然纸上。给读者的眼前展现出了一片烟雾笼罩的茫茫江水,其中一叶孤舟载着郁郁凄凄的作者,渐渐地将被烟雾吞没。
        第二联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进一步给读者作了交待: 归船不解人意,要把一对好友,一个搁在扬州,一个运至洛阳。此时,作者神往目注的广陵城头,树林越来越模糊不清,钟声也愈来愈隐约难辨了。离人的悲伤心情,迷蒙的广陵树景和残钟的袅袅余音交织在一起,若隐若现,如泣如诉,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着读者。这里,作者既没有说愁,也没有道苦,而是用形象抒情,用形象敲击读者的心扉,收到了耐人寻味的特殊效果。
        诗人要和元大分别,离情凄凄。但又默默不语。让烟雾、归船、残钟、树影去说话,实可谓智高一筹了。下面,第三第四联,作者说话了,但也平淡无奇: “今天在这里一别,谁知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又能重逢,而世上之事,犹如波浪中的小船一样,或者随波逐流,或者在旋涡中打转,怎能停得住呢?”作者在这里是冷静地自言自语着。一方面说清了重逢不易的婉惜,一方面又好像在安慰自己的友人,同时也在排遣着胸中的离愁别苦。古人云: 将欲扬之,必先抑之。这番平淡无奇的申述,也正好妙在这里。
        这首诗,前二联写景,轻描淡抹; 后二联抒情,冷静陈述,唯有“凄凄”二字立异。正是由于全诗以“凄凄”二字作为诗眼,才给读者打开了窥视内涵的窗户,方能使得在平淡处见波涛,冷静中闻巨澜。韦应物正是擅长这种艺术手法,把友情诗写得恰到好处。

佚名
赏析

肆/

这首诗是诗人回洛阳时,由长江转大运河北上,途经扬州,刚刚从广陵 (今江苏扬州)起程,寄别广陵朋友元大之作。诗歌通过舟行中的诗人所特有的景物感受的描写,抒发了离别的情怀、对世事多变的感叹。

首二句写 “初发”,用叠字描绘感情。诗人对朋友元大以 “亲爱” 相称,足见感情很深。感情颇深的朋友分别,心情自然十分悲伤。船离开码头起程,没尽头地在烟雾中飘荡。“凄凄” 和 “泛泛”将情景自然融合。

三四句具体交代分别的地点,切题目中的 “扬子”。船已出发,回洛阳去的诗人还不停地顾盼广陵城,城外的树木由清晰到模糊,忽然又闻在广陵城听惯了寺庙钟声的袅袅余音。离愁别恨、袅袅钟声以及城外迷蒙的树色交织在一起,使得诗人内心空空荡荡、一片迷茫。诗人借助形象,抒发内心的愁情。

五六句交代这首诗的寄赠对象为“元大”。今天在此地广陵城一分别,在何处能再相见呢?分别已引发深深的愁绪,现又不知何时在何处再相见,又引发一层愁苦,从而强调朋友重逢的不易,同时也照应了三四句的感情基调和诗人的所为所感,让读者深深地体味和理解诗人与好友的难舍难分。

结末二句从泛舟悟出普通道理。用行舟作比,波永不停,舟永不静,在水流上或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总之没有“住” 的时候。一方面宽解了眼下与好友的分别 (从舟行水上得到的启示,分别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也感叹了未来的不可捉摸。

这首诗语言平实,情景融合自然。写的是眼前景,说的是口头话,悟的是人人意中之理。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