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问635:【艺与医七日谈】1:为什么医学可以和文艺复兴擦出火花?

日进一卒,功不唐捐。今天是咱们一起学习的第 635 天

近期睡前都会读读严伯钧的《对立之美-西方艺术500年》。对于我这样的艺术门外汉而言,也算是补上了一堂艺术鉴赏启蒙课程。作为一个土里土气的本土医生,在过去的30多年中,西方艺术对我而言还停留在中小学美术课本上那几幅家喻户晓的世界名画。印象深刻的无非是裸体的维纳斯、长着翅膀的小天使和受苦中的耶稣。对于美的感知是肤浅的,往往被人物优美的身段、神秘的微笑、丰富的场景所吸引,由于缺乏了相应的知识储备,谈不上鉴赏,只能算是看热闹。

提香 《乌尔比诺的维纳斯》局部

达芬奇 《天使报喜》局部

米开朗琪罗 《耶稣受难》

读了几页书后,借助严公子的“二元对立理论”,似乎还真触及到了一点西方艺术的脉络。补了一点知识的缺口,让我可以从新的视角去重新欣赏那些西方艺术佳作。熟悉了文艺复兴的时代背景,了解了当时的艺术大家的风格特点,隐隐之中感觉到了知识都是相通的。即使是医学这样的不甚浪漫、相对枯燥的学科,也能和艺术有着一些共鸣。正值七天长假,我就试着从文艺复兴的艺术视角下,去对医学做一点不成熟的思考。或许会有些牵强附会,各位看官纯当我是自娱自乐了。

首先聊聊为什么选择“文艺复兴”这个时期的艺术视角。文艺复兴指的是14到17世纪的西欧思想文化运动。在此之前,叫做中世纪。中世纪生产落后,疾病横行。一场黑死病,让人们对现实生活感到无助,在精神上寄托于基督教。基督教由此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上帝当做绝对的权威。文学、艺术、哲学一切都得遵照《圣经》的教义,死气沉沉。那时候的文艺作品也都是去描述圣经的故事,主题单一,形象僵硬呆板。文艺复兴“复兴”的是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思潮,是对知识和精神的空前解放与创造,是对“人”的描述和歌颂。

中世纪画作

中世纪画作黑死病画作

但是,也要注意,在“文艺复兴”的后期,由于对“人”的价值的过度强调,造成了私欲膨胀,物质享受和奢靡泛滥。在此之后所衔接的时代,有个短暂时期叫做“矫饰主义时期”。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已经充满了装饰性,矫揉造作。已经失去了精确、庄重、典雅的艺术风格。

矫饰主义时期画作,色彩绚烂,情节夸张,人物比例失调《长颈圣母》

所以,我更愿意用文艺复兴的视角来进行医学的思考。医学从巫术和迷信中诞生。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更关注的对人的关怀和治愈。医学没有绝对的权威和不可撼动的真理。医学的探索需要的同样也是严肃的、严谨的、精确的描述和记录。医学领域不断地去打破传统、挑战权威,就和“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新思潮去打破中世纪的思想禁锢一样。不同的是,医学的新方法也会渐渐成为旧禁锢,每一个时代的医生都应当有“文艺复兴”的精神去做一些新的尝试和革新。

中世纪放血疗法

但是,医学更不能走向“矫饰主义”。矫饰意味着过度。而医学需要的是恰如其分,过度的医疗行为已经有损初衷,或许是被经济利益所驱动,也可能是为了炫耀技术或验证技术而有损医学伦理。“No harm”应当是医疗行为的基本要求。能靠饮食改善的,就不吃药,能口服药物就不输液,能不开刀就不开刀。否则,医学也可能成长为怪胎巨兽。

今天这篇小文是七日谈的第一谈,做一个引子。在接下来的一周内,我们再看看艺与医会碰擦出什么样的思想火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