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30教学手记——读进去,应试也可以很有味道!

做题是干枯无味的吗?

一套语文试题,命题材料是命题者千挑万选的结果。有命题经历的同行都深知寻找命题材料之难之苦。昨天与芜湖语文教研员辛兄交流,他说,命一套题,找材料往往要花两至三个月的时间。当然,试卷上的文本可能囿于种种限制,不可能全是绝对的精品,但大多数也可称得当上佳作了。

这些佳作,我们该如何处理?

是直接把那两道题目的答案一核对就结束,还是心平气和地咀嚼文本之滋味,让答案在咀嚼中自然而然地诞生?当然,大多数同行肯定会选择后一种。是的,试卷上的好文本,不能轻轻忽略掉,应试做题,本身也应该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2020年全国新高考二卷的小说阅读选择了双雪涛先生的《大师》,这篇小说相当精彩,我们不妨来品一品其中的味道。

大 师(节选)

双雪涛

母亲还在的时候,我就跟着父亲出去下棋,父亲走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背着板凳。

【这个开头很奇怪,“母亲还在的时候”,母亲是什么时候不在的呢?为什么要从这里开始?整篇小说只有开头提到了母亲,母亲很快就消失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让母亲出现?其实,这个开头是带着悲剧意味的,母亲的逝去,与父亲下棋不无关系,这从下面母亲的话里可以看出来,“你也不学好,让你妈妈还活不活”,这句话包含了太多的信息,妈妈是不赞成父亲下棋的,而且,因为父亲的下棋,家庭的日子已是非常艰难了,母亲为此承担了极大的压力。因此,她悄悄地逝去了。

现在的问题是,小说让母亲死掉,而隐隐地告诉读者,与父亲的下棋有关,那么,是用母亲逝去的悲哀来否定批评父亲下棋吗?显然不是,因为小说的题目是“大师”,小说的主要价值来塑造“大师”的形象的。那么,这个悲剧式的开头的目的何在?

小说作者在创作故事的时候,他是作了全盘的结构打算的,正像本小说中的“大师”一样,每一着后面都有一个“刺客”,每一步闲棋后面都紧跟着后续的招数。这里让母亲烦感父亲下棋,且为此,不能“活”下去,从亲人的角度,先给“大师”布置了一个不被接纳与理解的家庭环境,大师的出场是孤寂的。这种孤寂仅仅是个开端。

这个孤寂的开端在小说中一路发展,比如,那些来与大师下棋的人大多不是真正的棋手,大师与他们对弈,无法享受棋逢对手的乐趣的,也就是说,棋客们并不是大师的知音;直到最后,大师不再下棋,虽然身处棋场,却不再下棋,这只能有两种解释,一是大师超脱了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不以棋为棋;另一方面,是无人能与其对奕,他已站在无人能及的棋王的高度上,独自孤寂。当最后这个年轻人来下棋的时候,亦然被父亲拒绝,而“我”轻松取胜,愈加证明,他当然也不是大师的对手,小说从整个结构上是协调一致的:亲人不懂,棋客不明,棋友不称,大师只能沉醉在自己棋的世界里。与《断魂枪》里的主人公不同的是,大师的棋艺与处世已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他悄悄地退后了。

我在后面背着板凳,这个“板凳”代表父亲下棋的场所,大树下、路边,说明,这个大师是生活在最底层的现实生活里,因此,借一个小小的板凳,就把大师的形象表达出来了;儿子帮父亲背着板凳,儿子是父亲的跟班,继承人;从这儿,文字的叙述味道就已经奠定了后面情节的合理性,儿子成了必然的传承人。】

母亲常说:儿子,你也不学好,让你妈还活不活?我说:妈,作业也写完了,去看大人玩,算个什么事儿啊。你好好活着。就背上板凳跟着父亲走。父亲从不邀我,也不撵我,愿意跟着走就走,不跟着也不等,自己拿起板凳放在自行车后座,骑上车走。

【父亲为什么不邀我,不撵我?下棋是纯粹的情趣,邀,则有强加于我的意味,不合情趣之则;不撵,则有赞同之意,愿意自己的儿子延续自己的情趣。】

只是看了两年,父亲的棋路还没看懂,大树下,修车摊,西瓜摊,公园里,看父亲下棋,大多是赢,有时也输,一般都输在最后一盘。

【看了两年还没看懂,这是指棋艺;但父亲的棋德,儿子明白了,就是父亲的输是给人以面子,大师重在奕棋之趣,而不在输赢,其实,这儿也是对“下棋是下棋”内涵的阐释。从儿子的视角看,是学了两年的棋;其实还是在写父亲,概括地介绍父亲的下棋生活。】

终于有一天,我好像明白了一些,回家的路上,下起了雪,我把板凳抱在怀里,肩膀靠着父亲的后背。我说:爸,最后一盘你那个“仕”支得有毛病。到了家,父亲拿出象棋,说:咱俩来三盘,不能缓棋,否则不下。那次我输了个痛快,每一盘棋都没有超过十五分钟,我心中所想好像全被父亲洞悉,而父亲看起来的闲手全都藏着后续的手段,每个棋子底下好像都藏着一个刺客。父亲说:现在来看,附近的马路棋都赢不了你,但你还是个臭棋,奇臭无比。今天教你仕的用法。

现在我回想起来,那个夜晚特别长。

【这个情节非常重要,写父亲教儿子下棋,小说并没写教了哪些着,只写自己输得爽快,但得到了父亲的评价。这个评价非常重要,儿子与父亲的棋艺隔着遥远的距离,是臭棋;但即使如此,马路棋已赢不了他了,这样由马路棋、儿子的棋构成了两个层次的烘托,在这个烘托之下,大师的形象越来越鲜明。同时,为儿子轻松赢了眼镜作下了铺垫,前后照应,纹丝不乱。】

从那以后出去,背上了两个板凳。我十一岁的时候,有人从新民来找父亲下棋。那人坐了两个小时的长途车,到父亲常去的大树底下找他。“黑毛大哥,在新民听过你棋好,来找你学学。”那人戴着个眼镜,看上去不到三十岁,穿着白色的衬衫,汗把衬衫的领子浸黄了,用一块手帕不停地擦着汗。

【小说要有故事,故事须有具体的事件,因此,两个重要人物出场了,一个是“我”一个是眼镜。“背上了两个板凳”,说明我的棋艺得到了父亲的认可,成了正式的棋手;眼镜的价值是突显大师之大之师。但小说并不直接写眼镜的事,先停下来,插入“各个地方来的人”。为什么要这么写?原因有三,一是仅仅写一个眼镜,缺少力度,正像武功高手,让他先与众喽罗打一番,然后再与高手对决,以突显其更高;二是,叙事不能太直、太简,必须有波澜,要让故事具有“摇曳”感,这样才好看,因此,让眼镜的故事停在那儿,插入各种各样的挑战者;三是通过父亲与各种各样的人下棋写出父亲丰富的性格特征,比如,父亲严守棋规,不沾赌;只切磋棋艺,不收徒,这样就把一个不从俗、不入世的大师形象刻画了出来。】

眼镜不是第一个。从各个地方来找父亲下棋的人很多,高矮胖瘦,头发白的黑的,西装革履,背着蟑螂药上面写着“蟑螂不死,我死”的,什么样子的都有。有的找到棋摊,有的径直找到家里。找到家里的,父亲推开一条门缝,说:辛苦辛苦,咱外面说。然后换身衣服出去。一般都是下三盘棋,都是两胜一负,最后一盘输了。有的人下完之后说:知道了,还差三十年。然后握了握父亲的手走了。有的说:如果那一盘那一步走对了,输的是你,我们再来。父亲摆摆手说:说好了三盘,不能再下了。不行,对方说,我们来挂点东西。挂,就是赌。所谓棋手,无论是入流的还是不入流的,都有人愿意挂,小到烟酒,大到房子、金子和存款,一句话就订了约的有,找个证人签字画押的也有。父亲说:朋友,远道而来别的话不多说了,我从不在棋上挂东西,你这么说,以后我们也不能再下了,刚才那三盘棋算你赢,你就去说,赢了黑毛。说完父亲就站起来走。还有的人,下完棋,不走,要拜父亲当师傅,有的第二天还拎着鱼来,父亲不收,说自己的棋,下可以,教不了人,瞧得起我就当个朋友,师徒的事儿就说远了。

那天眼镜等到父亲,拿手帕擦着汗,说要下棋,旁边的人渐渐围过。父亲坐在板凳上,树上的叶子哗啦哗啦地响,他指着自己的脑袋说:老了,酒又伤脑子,不下了。那年父亲四十岁,身上穿着我的校服,胡须长了满脸,比以前更瘦,同时期下岗的人,有的人已经做生意发达了,他却变成一个每天喝两顿散白酒,在地上捡烟蒂抽的人,话也比过去少多了,只是终日在棋摊泡着,确实如他所说,半年来只是坐在板凳上看,不怎么出声,更不下场下棋。

【如果说,前面插入与各种人下棋的情节是一摇,那么,再回到眼镜的主线上来,大师不再下棋了,这就形成了二摇。而在“二摇”的过程中,再次插入大师窘迫的生活状态,为什么要让他下岗?为什么要让他穷困潦倒?不让他下岗穷困,就不能成为大师,大师必须脱离平常的生活,必须经受住生活的磨难,孤注一掷,独爱下棋一门,这才是大师,因此,作者再补上其生活状态。】

眼镜松开一个纽扣说:我扔下学生,坐了两小时汽车,又走了不少路,打听了不少人,可是你不下了。父亲说:是,脑袋坏了,下也没什么用。眼镜用手帕擦着汗,看着围着的人,笑了笑,说:如果新民有人能和我下,我不会来的。父亲想了想,指着我说:朋友,如果你觉得白来了的话,可以和他下。眼镜看了看我,说:你儿子?父亲说:是。眼镜在眼镜后面眨了眨眼,说:你什么意思?父亲说:他的棋是我教的,你可以看看路子,没别的意思,现在回去也行,我不下了。脑子坏了。眼镜又看了看我,用手摸了摸我的脑袋说:你几岁了?我说:十一。他说:你的棋是你爸教的?我说:教过一次,教过仕的用法。大伙儿笑了。眼镜也笑了,说:行嘞,我让你一匹马吧。我说:别了,平下吧,才算有输赢。大伙儿又笑了。眼镜蹲下,我把板凳拉过去,把棋子摆上。到了残局,我一车领双兵,他马炮单兵缺仕象,被我三车闹仕赢了。眼镜站起来,从兜里掏出一支钢笔放在我手上,说:收着吧,自己买点钢笔水,可以记点东西。父亲说:钢笔你拿回去,他有笔。我们下棋是下棋。眼镜看了看父亲,把钢笔重新放进兜里,走了。

【大师不下棋了,让儿子给眼镜下,这就是三摇。眼镜要让一马,儿子不要让;可谓四摇;最后轻松取胜。这里好像是在写儿子,实则还是在写大师。耳濡目染加上那个“仕”,结果眼镜败下阵来。如果说小说开头形成了两个层次的烘托,这里就形成了若干层次的烘托。通过各种各样的棋手、眼镜、儿子战胜眼镜等烘托出一个所向无敌的大师形象。

为什么大师不下棋了呢?小说让大师继续下棋有何不可呢?

如果让大师给眼镜下,儿子还能干什么呢?儿子这个角色就成了整个故事的附件,无意义无价值了;如果让大师下棋,眼镜失败是必然的,不然不叫大师了,但问题是与之前与那么多人下棋如何区别开来呢,那就成了雷同情节的累赘。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上大师给眼镜下棋,大师还生活在俗世,大师是孤独的,是悲壮的,他不下棋了,才能突显这个世界上无有对手,这是大师最大的悲哀,这与小说开头定的调子一致,这样就写出了一个绝世的大师,而不是一个象棋高手。

“我们下棋是下棋”,这是大师代表性的话语,正如,阿Q的“儿子打老子”、孔乙己的“多乎哉不多也”、祥林嫂的“阿毛”等一样,具有揭示人物精神实质的价值作用,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大师的眼中只有下棋,他的生活纯粹单一,这是大师的生活。另外,他这句话是讲给眼镜听的,因此,既是向眼镜彰显自己的下棋原则,也是给儿子一个指令,下棋不得加入利益因素。】

回家的路上,我在后座上想着那支钢笔,问:爸,你真不下了?父亲说:不下了,说过的话当然是真的。又说,你这棋啊,走得太软,应该速胜,不过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在学校不要下棋,能分得开吗?我说:能,是个玩嘛。父亲没说话,继续骑车了。

(0)

相关推荐

  • 【灵璧记忆】一起回忆《少林寺》

    一起回忆<少林寺> 文/春江暮雪 最近几天晚上,钟馗文化广场上每天都在放电影,儿子便和几个同学相邀一起去看电影.    今天早晨,我正在阳台上晾衣服,儿子笑嘻嘻地跑过来问我:"妈 ...

  • 一只会跑的小板凳

    一只会跑的小板凳 □王名志 父亲说,那只小板凳是你爷爷留下的. 爷爷临死前,一直蜷缩在锅屋灶台后面的干草垛里,下面铺着麦草,身上敷着麻袋片,上面又盖着麦草.灶膛里灰烬残存的一丝热气,或许还能让他多熬几 ...

  • 20210610教学手记——学生读不进去,我们老师能读进去吗?

    语文难教,尤其是现在,因为学生的生活节奏比国家总理还快,要沉下心去读书,确实难.因此,我们往往会慨叹:学生读不进文本.每每这个时候,我们是否也该问一句:我们老师能读进去吗? 有时想想,可能也不容易,因 ...

  • 20210330教学手记——不好读的散文该怎样读?

    在当代作家中,不好读的散文有不少,比如刘亮程的<寒风吹彻>.于坚<云南冬天的树林>周晓枫的<斑纹>.傅菲的<时间的隐喻>等,这些散文难以用准确的概念来定 ...

  • 20210312教学手记——在学生面前,我不敢说我读过《史记》

    在学生面前我不敢说我读过<史记>,实际上真正的教学,不论哪篇文章,可能我们都不敢说我们比学生读得好,但长期以来,我们总以为我们比学生读得好,造成这种错觉的是,我们死死地控制着学生,让他们在 ...

  • 20210714教学手记——《论语》,看我的学生这样读

    我历来主张阅读的根本目的自我建构,而不是去描绘作者的大脑回路.把阅读仅定位于解构文本,阅读者可以不动心.情地筛选信息,不是真正的阅读,那样的阅读只是培养了一种单纯的工具意识,与心灵无关.因此,全国卷的 ...

  • 20210802教学手记——一个下午能读什么书?

    深夜收到了一篇文章,作者不是我的学生,而是邻班的一位同学,他听说我让同学们读<美的历程>,他也读了这本书.让我惊讶的是他用一个下午就读完了,如果仅仅是读完了,并不值得惊奇,关键还写了近两千 ...

  • 20210825教学手记——流着热泪读作文:永远不要害怕回头望

    每个暑假,每个校园里都氤氲着一种感伤的情调,因为那是校园里的草疯长的季节,那是校园里的歌声暂时让给了虫鸣的季节.我因小事去校园,看到那些树似乎变得更野性了,那些花草好像完全不关心疫情的变化,湿地里的小 ...

  • 20201126教学手记——为一节课,读二十万字的材料,信吗!

    如果,没有新课标,我们怎样教语文?新课标来了,我们又该怎样教语文?公开课该怎样教语文,日常上课该怎样教语文? 我个人以为,没有任何差别. 如果想一想教学的本然状态,教是以学为核心的辅助性工作,其价值是 ...

  • 20211101教学手记——材料作文的材料究竟该怎样读?

    教材上有道写作练习题,如下: 五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 ...

  • 20210506教学手记——如何让我们的表达更有逻辑

    <风向标>试卷一套一套做下来,感觉我们的汗水没有白流,每套题都有诸多亮眼之处,本公号会不断推出该套试题写作的实践例文.欢迎大家指导! 本题命题人是南师附中张小兵老师 说明:想写好作文,就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