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须知:“内寒、内火、内燥、内湿”生成的机理,收藏吧

一、内寒生成的机理

内寒,系内生五邪之一,是脏腑功能、阴阳气虚失调常见的病理反应,因其自内而生,与外感寒邪不同,故名内寒。

内寒的产生,以阳气虚衰为根本。阳主热,以火为征兆。人体阳气主温养煦育,蒸化布达,制约阴类。若阳气不足,或阳气虚衰,其温热之性减退,鼓舞之机衰弱,难于制约阴类,即不能抵抗阴的寒凝之性,从而产生一系列寒盛之象,如面色苍白,自汗,畏寒肢冷,便溏,神疲倦卧,脉微等。所谓内寒,其实质就是“阳虚则寒”,是由于阳气虚衰,失于制约阴的能力,从而使阴的寒凝之性得以外现。

内寒随五脏阳虚而证有不同。五脏藏精气,精气不外阴阳气血。阴血属阴,阳气属阳。故阳虚所生之寒,又随其所在之脏而表现各异。

二、内火产生的机理

内生火热名曰内火,为内生五邪之一。内火的产生,主要是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致。内火为病属于实邪,但由于导致内火产生的原因不同,因此,内火有实火虚火的不同。

1.脏腑实火皆从郁化

脏腑实火的原因产生多端,机理颇为复杂,但细析之,大约不出饮食失节,七情过激,情志失调,以及感受外邪,引发脏腑实火。饮食不慎,恣食辛辣香燥,或嗜食肥甘厚味,或嗜酒无度,一则损伤脾胃,升降失司,气机郁滞而化火;一则积热内生,蕴结化火,薰蒸脏腑。情志失调,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或思虑过度,思则气结,气结日久,亦能生热化火;或暴怒所触,五志过极,皆从火化。《质疑录》说:“人身捍卫冲和不息之谓气,扰乱变动妄行之谓火。火与气,二而一一而二者也”。情志失调所生之内火,其机要在气机紊乱,情志过极,五志皆可化火,但以心火、肝火最为常见。

2.内生虚火,当分阴阳

阴虚火旺。阴阳互根互制,若热病后期,阴分耗伤;或劳欲无度,阴精耗伤;或久病不复,阴液亏虚;或先天禀赋虚弱,肾阴素亏;或肝郁化火,久耗阴液。阴液既亏,阴不制阳,内热既生,而水亏火旺,这是阴虚之火产生的机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虚则热”。

阴火内起。阴火之名,始于东垣。从东垣对“阴火”的表述看,其意大致有三:一是阴虚内热。实是说思虑过度,心阴耗伤,心阳独亢,而心火内盛的病理。二是气虚发热。发热本当用苦寒清泻,但气虚时的发热,则由于元气不足,以致心火独盛,出现一系列的热象,这时的心火,就称为阴火,用寒凉而发热反甚,以甘温之法则热除病退,因而把这种不同于阳热火邪的火热之征,称为“阴火”。三是气虚感受外邪,邪正相搏而发热。从内生五邪的角度看,气虚时的发热,便是阴火。

阴虚火浮。阳主外而根于内,若肾阳虚衰,真阳无根而浮越于上,所形成的假热之象,是为元阳虚衰,为虚火上浮,即临床常说的“假热”证。

三、内燥产生的机理

内燥为内生五邪之一,以津液损伤为病理基础。凡能消耗津液的各种原因,皆可导致内燥,但内燥的产生,主要有因热、因寒两方面的原因;此外,根据其损伤的程度,又有伤津、伤血、伤阴精的不同,但总以津液精血枯竭而成燥。

1.内燥的成因

热灼津液,津伤成燥。内热之起,或因饮食不当,过食辛辣香燥,肥甘厚味,以致积热内蕴,热灼津液而致燥;或因七情所伤,肝气郁结,气郁化热,或五志过极,皆从火化,郁热郁火消灼津液,内燥由生;或因气机不利,气滞血瘀,瘀血内阻,气血不行,气血郁滞而化热,以致津液内伤,失于布散,肌肤脏腑失养而致燥。由于五脏皆能生热生火,故内燥因于肺热者,多伤肺津,甚至肺阴不足,则燥起于上;胃热胃火必耗胃阴,燥由中起;心火炽盛,劫烁心阴,耗伤心血;肝经郁热郁火,内耗肝阴,而上灼心血,下耗肾液;肾家火旺,先耗肾液,上蒸则诸脏阴液皆受其灼。由此,可致五脏内燥峰起,而病之根本却在五脏精血津液亏耗。所以说,内燥以津液阴血耗伤为终结。

寒凝气机,津凝不布致燥。寒为阴邪,性主收敛,寒自内生,必是阳气不振,气化失常,气不布津,津液因而凝滞,失于滋润濡养之职,内燥因此而生。《金匮要略》所记载的肺中虚冷,气不化津,使肺失濡养,肺叶干燥枯萎,就以肺气虚冷开始,以肺燥失润为结局。

2.内燥致病的机理

肺燥津伤。久病肺疾不愈,热烁津耗,肺失润降,宣降失调,脏腑肌肤失养,咳嗽或喘促,气短,干咳无痰,口燥咽干,鼻燥不利,或渴而多饮,舌红,苔黄燥,脉数。

肺虚凉燥。肺气不足,肺阳受伤,肺气虚冷,气化不利,津液不布,不但肺叶失于润养而干燥枯萎,肌肤筋脉亦失濡养,呈现一派干燥枯涩之象。

阴虚为燥。大病久病,阴虚未复,或久病失血,阴血亏虚,不能滋荣,以致肌肤干燥,皴裂作痒或疼痛,肌肉消瘦,五心热甚,咽干口燥,大便燥结,脉细而涩。

津枯肠燥。大肠主传导化物,又主津液。津液耗伤,肠道失润,传导失常,以致大便燥结不行为特征。常见病机有两方面,一是饮食失节,燥热内盛,或素体阳盛,热郁伤津,津伤肠燥;二是热病之后,津液受伤,而余热留恋不去,以致肠道失于滋润,传导因之不畅。

四、内湿生成与脾肾的关系

湿生于内,名曰内湿。湿属阴类,内湿是由于水液运化、输布失常而产生的病理产物。内湿产生的关键是水液输化失司,而人体主持水液代谢的脏腑,以脾肾为主,因此,内湿的生成与脾肾关系最为密切。

1.脾失健运,湿邪内生

湿自内生多责之脾。湿本于水液,而人体运水化湿的关键在脾。《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脾主运化水湿,饮食所伤,劳役失度,思虑所伤,久病不愈,皆可损伤脾气,导致健运失司,不能行其津液,水谷精微不能输布,是以聚而成湿。《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病生湿,病机有虚实之分。其实者,邪实阻滞,妨碍脾运,气阻生湿;其虚者,脾胃气虚,运化无力,或脾胃阳虚,湿自内生,从寒而化,为寒湿之证。

2.肾失蒸化,水湿内停

内湿的产生与肾阳蒸化失常也有密切关系。肾中阳气为一身阳气之根。而肾在水液代谢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故称“肾为水之下源”。这一重要功能主要依赖肾阳的蒸腾气化来完成。肾阳的蒸化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肾中阳气的蒸腾,使经三焦水道而行于下焦的水液能够复上腾,继续参加津液代谢,其浊者归于膀胱为尿;二是肾阳的气化,司膀胱开合,开合得宜,则小便藏泄有度;三是肾阳支持脾阳。如果先天不足,或年老体衰,劳欲过度,久病伤肾,肾阳不足,则蒸化失职,水液不能正常蒸化、布散和排泄,就会导致水停成湿,甚至水湿泛滥。

(0)

相关推荐

  • 内湿证病因分析

    湿证是湿邪积聚于人体产生的一类病证,主要包括湿邪由外侵入的外湿证和湿邪由内而生内湿证所组成.本文就导致内湿证的病因进行了相关分析,现表述如下. 1 内湿证的概念 内湿证是机体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湿邪积 ...

  • 第五十二章 再论脏腑经络五行

    原创 一气流通 一气流通 今天 江仙彤这几日缠着江子渊讲中医医学给她听,江子渊把跟齐绾绾说的那些医学知识也给江仙彤说了一遍,并又强调了医门心法: 水病寒则水不生木而生风: 木病风则木不生火而生热: 火 ...

  • 内风、内寒、内燥、内火的病变脏腑与病理内...

    内风.内寒.内燥.内火的病变脏腑与病理 内风: 病位在肝,病理为肝风内动或上扰: 内寒: 病位在脾肾,病理为阳虚而阴盛: 内燥: 病位在肺.胃.肝.肾,病理为津液阴血亏耗: 内火: 病位在心.肝.肺. ...

  • 中药之最,养生须知“第三篇”:清痰之最一...

    中药之最,养生须知"第三篇": 清痰之最一一贝母 退黄之最一一茵陈 祛风之最一一独活 安神之最一一枣仁 温里之最一一附子 清热之最一一金银花 解毒之最一一蒲公英 黑发之最一一何首乌 ...

  • 内湿生成与脾肾有什么关系

    内湿生成与脾肾的关系 湿生于内,名曰内湿.湿属阴类,内湿是由于水液运化.输布失常而产生的病理产物. 内湿产生的关键是水液输化失司,而人体主持水液代谢的脏腑,以脾肾为主,其中肺主水,但不是主要原因,因此 ...

  • 中药之最,养生须知“第二篇”平肝之最一一...

    平肝之最一一羚羊角 辛凉之最一一薄荷 止痛之最一一元胡 止血之最一一三七 补阳之最一一鹿茸 补阴之最一一女贞子 攻下之最一一大黄 凉血之最一一犀角 理气之最一一枳实 舒肝之最一一郁金 活血之最一一丹参 ...

  • 五毒月养生须知

    农历五月,为五毒月.古人称之为「恶月」.湿热弥漫,容易有邪气灾疫.其实,就是老天爷「病了」,变得不够通透,天地间充塞着很多湿热和浊秽.我们的身体也不会舒坦,变得昏昏沉沉,没有精神. 古人在这十天内,有 ...

  • 春季养生须知

    因为养肝的最终目的就是疏肝,春天讲生发,是生长发散的季节,像豆芽菜,香椿,韭菜这些菜都有疏散的功效,所以说多吃对肝脏会起到疏散保护的作用.俗话讲气大伤肝,多出疏散食物,把多余的气散发出去,把脾气降下来 ...

  • 老人养生须知:60岁老干部坚持站桩18个月后,竟然…

    无极太极学员的故事 无极太极学员的故事 <黄帝内经>中有句话叫尽其天年. 什么叫天年?天赋给咱们的寿命叫天年. 天年是多少呢?120岁. 照这种说法,60岁一甲子,是人生的中程. 很多人6 ...

  • 养生须知:三个时辰,忌“食色气”

    三个时辰,忌"食色气" 影响脾胃运化  大伤肝胆肾精  阻碍气血循行 <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工治未病",意思是,平常注意养生,可减少疾病发生.其开篇 ...

  • 【生活保健】养生须知:揭秘全球公认的18个延寿秘诀

    延年益寿是每个人的梦想.美国"网络医学博士网"总结各国最新研究,刊登出延年益寿的18个秘密. 1.保护DNA.会随着人体衰老而缩短的端粒(染色体末端)越短,人就越容易生病.合理饮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