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这首《鹧鸪天》大胆创新,美不胜收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宋代: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这首词和那首出名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有相同的地方,都是写了农村的田园风光,透着一股清新的气息,作者的心情也是窃喜与自在,与那些写愁的文章比起来,如一股清流,让人耳目一新。
辛弃疾这些诗词,不像其他作家只是作为田园风景,同时表达了农村农业的丰收的关注,喜悦,激动,热爱。词人带着欣赏的眼光,看着这些美好的变化。可以说细致入微。这既与作者时刻关注农业发展,积蓄力量,收复国家失地的心态有关系。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开篇一个破字,就把初春桑树的生命活力写出来了。柔软的枝条,却生发出绿绿的嫩芽,但嫩芽竟然是破枝而出的。邻居的小蚕已经也出生了。桑树和小蚕也达成了一种默契。生命在初春的时节里迸发,被作者敏锐的目光捕捉到了。农事活动首先是蚕桑,解决穿衣的问题。而下面的视线又转向了耕作的中坚力量:牛。小黄牛也是出生的新生命,在一边吃着青草,一边在鸣叫,这是从听觉角度来写,写牛儿在呼唤同伴,还是寻找老牛?然后由近及远,写到傍晚时分太阳快要落山了,几只乌鸦停留在树木之上。因为初春,树木枝条稀疏,没有树叶,所以远远望去,乌鸦的黑色给人一种黑点的观感。在斜日树林的空旷背景之上,用了一个点字,巧妙准确而且形神兼备。既抓住初春的萧疏,又抓住了景物的特点,暮鸦成点,天地辽阔,远远望去,有韵外之致,突破了俗套。初春的美丽被粗粗勾勒出来,富有新意。
这些景物看似与一般的田园山水没有不同,但细细看来,都好似自己的家园。并没有诗人与农事活动产生的隔膜。这一点和陶渊明的诗歌颇为接近。陶渊明的诗歌能写得生动形象,是因为他却是参与了农事活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所以他关心农事活动。写起来也得心应手。再看唐朝诗人写的田园诗歌,就有点隔膜。如王绩的“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是一种清高。再看王维的田园诗: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这些诗句让我们看到诗人和农人是两种人,作者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欣赏,不是其中的一份子。
然而辛弃疾的词作,让我们他细心观察,对农村十分关注,十分亲近。
下片写山远远近近,路纵横交错,只有那酒幌在风中飘扬,一个酒家出现在视线中。这一句完全是白描手法,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由远及近的写来,写自己一路行来,景物慢慢地铺开。从蚕桑到耕牛,从暮鸦到山路,最后写到酒家。终于最后说出了农村与城市的最大区别。“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来很平常,全词都在写自然风景,只有这句才写到人的活动,这样就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这是写景诗的一个诀窍。尽管是在写景,却不能一味渲染景致,必须加入一些人的情调,有人的活动,诗才显得有生气。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城里的春天固然是美丽的,但是风雨一来,还是落红无数,桃李忧愁。桃花火红,梨花雪白,但是生命的美好却是短暂的,一场风雨就让人生发出无尽的愁意了。桃李的脆弱与溪头的荠菜花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荠菜花算是一种野草,难以登上诗词的大雅之堂。但是辛弃疾却走险棋,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不起眼的荠菜花。荠菜花是何等描写,没有桃花的艳丽,也没有梨花的雪白,但是春天的风雨却让这种生命在雨蒙蒙之中散发出无尽的生命力。
大多诗人钟爱桃李,辛弃疾反其道而行之,把春光寄托在荠菜花上面,却是一种艺术的突破。桃李的花大家已经写得陈词滥调了,审美疲劳了,作者为没有引起诗人们注意的荠菜花争得一席之地。这是想象力的突破。这既是对农村田园之美的赞美自豪之情的体现,也是对美好事物经不住风吹雨淋的脆弱的嘲讽。通过不同的命运结局,作者对城市颇有微词。
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这里的“城中桃李愁风雨”也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这希望是由词人在村中看到的劳动人民从事农桑的景象所引起的。
作家对野外不起眼的荠菜花却大加赞赏,把春天里风雨后荠菜的生机盎然写了出来。这次大胆的突破,无疑在文学史是成功的。荠菜也成功地跃升到诗词里面去。到了这里,戛然而止,让读者陷入沉思和品味之中。
另外这首词语言通俗如同农村俗语,但却充满着艺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