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公平分封,为何天下诸侯还群起反对?事后才知他犯了五个大错

项羽分封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当时代表的是对秦始皇集权统治的“拨乱反正”,因为秦朝的灭亡根源之一就是在于人们对于“集权思想”的不认同。好比一帮人被托入一个新环境,一开始就很不适应,总想着回到之前的旧环境中去,恰好没过多久便碰上了一个可以返回的机会,于是纷纷上车走人。所以,当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后,反秦的义军就如遍地开花了,而秦朝也在短短两年之后就被推翻了。

秦朝是以秦国为基础,兼并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而来,到它灭亡的前夕,这六个国家在形式上都已经复立,略有不同的是,复国者的并不全是原六国王室后裔。比如燕王韩广,他只是秦朝的一名小吏,与原燕国宗室没有一丝的血缘关系。

其实就连建立“张楚政权”的陈胜本人,也与楚国王室也没有丝毫关系。继陈胜之后自立为赵王的武臣,性质也大致相同。而陈胜、武臣、韩广等人的陆续称王,正好验证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那句口号,也让那些本不是六国王室后裔而想称王的人看到了称王的可行性。

因此,当项羽进入关中之后,重新分封诸侯就变得理直气壮起来,而且立刻招来一批拥趸。于是项羽慷慨陈词:

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特别提到了“义帝”,说他没有功劳,所以我们大家要分他的土地。也就是说当时已经打破了“贵族等级”的那层束缚,按个人付出的多少来计回报。既然分的是“义帝”的土地,所以,这里需要交待一下“义帝”这个人。

楚怀王剧照

我们知道,在风起云涌的秦末大起义中,陈胜吴广第一个站出来反秦,算作是首事,并且在起义当月就称王,建立起了“张楚政权”。而正是在“张楚”的号令及影响之下,才有了魏、赵、燕、齐等地的复国,所以当时的“张楚”就是义军的标杆头领。

六个月之后,“张楚”覆灭,继起的是项梁的“楚”,拥立的是原战国时期楚怀王之孙熊心。而为了增强人们的反秦意识,所以熊心也被称为“楚怀王”。这时,楚怀王就是天下反秦义军的精神领袖,尽管他只是项梁手里的一块招牌。

项梁在定陶战死之后,楚怀王便从盱眙赶到彭城主持大局,此举标志着他向掌握实权迈近了一步。所以接下来,楚怀王便发号施令。一是派宋义为上将军,带领着项羽、范增去解巨鹿之围。另外就是派刘邦向西进攻秦都咸阳。最后还约定:先入关中者为关中王。楚怀王这样的安排,明显有针对项羽的意图,如果不出意外,项羽基本失去了当诸侯王的可能。

从表面上看,楚怀王不仅压制住了项羽,似乎要摆脱“项氏”的控制,而且还成为反秦义军的总头领,但是没过多久,这个脆弱的局面就被项羽打破。项羽先是在安阳将宋义杀掉,掌管了军权,然后于巨鹿大败王离的长城兵团,最终又在棘原一带打败章邯,并迫使其到殷墟投降。这样一来,项羽一战成名,在各路诸侯中就树立起了很高的威望,同时也确立了他的领导地位。

项羽的“翻身”,自然代表着楚怀王刚到手不久的权威再次面临衰微的威胁,但此时,他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所以项羽在进入关中之后,先征求了一下楚怀王的意见,看之前那个“先入关中者为关中王”的约定是否继续执行。如果继续执行,就等于承认了六国复立后的地位,及刘邦在关中称王的现状。那么,这些诸侯国自然会拥护楚怀王的权威,而楚怀王本身又“坐拥着”一个楚国。但是,这样的结果是项羽却没得到实质的好处,尽管他在灭秦的过程中居功至伟,但只能继续在楚怀王手下充当一位上将军。

项羽会服吗?肯定不会,换作任何人都不会,因此项羽才会“煽动”起他反秦力量的情绪,来支持他重新分封天下,这就是项羽要分封的背景及原因。结果,原本楚怀王想于天下设立的七个诸侯国,后来变成了包括项羽在内的19个。这样一来,名义上“义帝”的土地便被分割一空,而“义帝”本人在项羽眼里更没有什么价值可言,没过多久便被杀掉了。

那么,项羽让天下诸侯从原估算的七个,一下子又多出两倍多,说明照顾到了方方面面的利益,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公平至极,但为什么又很快遭到诸侯的群起反对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他分的并不公平。

18个诸侯王分别是: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韩成、殷王司马卬、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辽东王韩广、燕王臧荼、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

那么,项羽分封的不公平之处体现在那里呢?总结有如下几点:

一、不尊守“怀王之约”

这样的结果不仅让项羽本身带上了“犯上”的帽子,而且直接损害了刘邦的利益。因为按“怀王之约”,刘邦可以名正言顺地当关中王,坐拥秦国故地。但是项羽却将刘邦封为汉王,掌管当时被视为“穷乡僻壤”的巴、蜀、汉中三郡,而沃野千里的关中之地则分给了章邯、董翳、司马欣三人。所以当时刘邦就想同项羽拼命,如果日后有人站出来反项羽,刘邦也是首当其冲的一位。

刘邦与张良剧照

二、带有主观情绪

其实日后第一个反对项羽的人并不是刘邦,而是田荣。秦末,在齐地最早起兵响应陈胜吴广的人是田儋、田荣、田横三兄弟,所以田儋第一时间在齐地称王。但是,这田氏兄弟三人并不是正宗的齐国宗室,所以当田儋被章邯杀掉之后,原齐王田建之子田假便在齐国百姓的拥戴下,趁机当上了齐王。

这样一来,田荣自然不会答应,所以他返回齐国之后就开始攻击田假。田假不抵田荣,一溜烟儿跑到楚国避难。接下来,田荣便要求项梁放人,可是项梁从反秦大局考虑,并没有理会田荣。这样一来,田荣便对项梁产生了怨恨,所以后来项梁与章邯在定陶大战时,他选择了冷眼旁观。结果项梁战死,项羽便把一部分责任归咎于田荣。

田横剧照

巨鹿之战时,也没有见到田荣的身影。巨鹿之战结束后,项羽率领诸侯进攻关中的时候,田荣依旧没有露面,倒是他的部将田都与侄子田巿跑去追随项羽。所以,项羽对田荣的成见越来越深,在分封的时候,干脆就把田荣抛开,直接在齐地立了三位诸侯王。最重要的是,之前田荣拥立的齐王就是侄子田巿,而项羽则把田巿改封为了胶东王。这样一来,田荣利益大大受损,被彻底激怒,所以第一个跳出来反对项羽。

总之,在对待齐地分封问题上,项羽带有明显的主观情绪,所以他没有安抚田荣,甚至根本就没有把对方放在眼里,这样的结果就是为自己树敌。如果单从田荣在反秦过程中的作用看,他不应该受到项羽的刻意打压,可项羽偏偏意气用事,造成相对不公的局面,为日后的齐国之乱埋下伏笔。

三、损他人而肥自己

项羽自封西楚霸王,辖九郡之地,凌驾于众诸侯王之上。但是他的西楚国领地侵占其他诸侯国的范围,比如原齐、赵、韩、魏的土地均被项羽割走一部分。当然这些诸侯王表面上不敢有反对的声音及情绪,但内心里并不痛快,这就是彭城之战前,刘邦速迅将这些诸侯拉拢到自己麾下的主要原因。

四、没有照顾到个别人的利益

项羽分封时,轻视了陈余,忽视了彭越。陈余曾经与张耳是铁哥们儿,一起先后拥立过赵王武臣与赵王歇。巨鹿之战前,二人产生间隙,战后分道扬镳,张耳与赵王随项羽入关,陈余则带着数百人回到南皮。项羽分封时,将张耳封为常山王,将赵王歇改封为代王,至于陈余只划给他三县之地。而陈余认为自己在灭秦战争中同张耳功劳不分伯仲,感觉三县之地对他是一种羞辱,所以对项羽也产生怨恨。所以在田荣齐国起兵之后,陈余第一个出来响应。

陈余剧照

彭越原来靠打渔为业,陈胜吴广起义后,他手下也集结起了上千人马,但是他既没有归顺项羽,也没有投靠刘邦或任何一位诸侯,只是在刘邦攻打昌邑时出面相助过。结果,二人合力也没有攻下昌邑。之后,刘邦绕开昌邑向西开进,彭越则带着自己的部下继续在邑昌一带活动,并且逐渐壮大实力,拥有上万人马。彭越反秦旗帜鲜明,但是在项羽入关时,他并没有追随,所以项羽分封时就没有把他纳入封王之列。这样一来,项羽又在无意之中得罪了彭越。所以在楚汉相争中,彭越就像鬣狗一样缠着项羽不放。

五、埋下诸侯争斗的诱因

封王上的变动,导致封地上的变动,而封地的变动直接成为了诸侯王之间争斗的诱因。比如将燕王韩广改封为辽东王;赵王歇改封为代王;齐王田巿改封为胶东王;魏王豹改封西魏王;“准关中王”刘邦改封汉中王。随着这些诸侯王身份的变动,也意味着他们之前占有的领地也要发生变动,他们到嘴的肥肉需要吐出来,再分给那些新诞生的诸侯王。

其实项羽这样的做法就有些强人所难,根本没有人心甘情愿地将既得利益拿出来与别人分享。所以那些身上被“割肉”的诸侯王在分封现场的众目睽睽之下不敢有反对意见,但他们的心里都憋着一股怨气,日后都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发泄出来。比如后来刘邦声称杀回关中的理由就是要夺回原属他的“关中王”封地;韩广干脆“赖”在原燕国都城,而不去辽东国,于是新燕王臧荼就使用起了武力;陈余则赶走常山王张耳,重新拥立赵王歇复国;至于齐国,更是乱成了一锅粥。

以上混乱局面的出来,根源就是项羽分封造成的,当然也不排除故意挑动他们争斗,以削弱他们的实力,便于自己将来坐收渔利。但局势的发展却远远超过了项羽的控制能力,最终反而被刘邦联手其他诸侯反制,所以如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小结: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项羽分封并不逆潮流,反而很顺潮流,但是这样的结果必然会产生纷争。如果纵观从周朝分封到秦始皇结束分封的整个过程,只要有分封,必然起纷争,因此必须要承认秦始皇的前瞻性。所以,项羽分封之后遭诸侯群起反对,一方面是由于他在分封过程中的措施不当造成,但是也不能忽视大环境之下的诸侯王之间不可避免的利益纠葛。

如果天下诸侯都能守着自己的封地,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就不会出现春秋争霸,战国称雄的局面,届时周朝的社稷也会一直延续下去。可是,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因为这不符合人性的根本逻辑,所以大一统才是解决纷争的唯一选项,是历史的最终归宿。因此,项羽分封只是迎合了诸侯王们一时的虚荣心里,满足了他们眼下的利益诉求,并可是成为长久之计。

另外,项羽在道义上处处授人以柄,除去那些屠城纵火的暴戾行为不说,他还把韩王成裹挟到彭城杀掉,之后又把被视为“天下共主”的“义帝”放逐杀害。这样一来,又在无形中增加了诸侯反对他的筹码。

总之,在项羽分封之时,表面上出现了其乐融融、皆大欢喜的局面,但在暗地一股反对、仇视他的情绪也在速迅滋长蔓延。最终,他所倡导的分封却成了作茧自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