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村‖张鸿举:“人在江湖”之珲春印象(编辑亚静)

​         张鸿举:“人在江湖”之“珲春印象”

“几尺红尘难看破,三千世界未参明”。这句颇有点禅意的诗句,来自珲春一个美女诗人梅影深深。说来惭愧,俺虽然是吉林人,但是位于吉林省东部的延吉地区真的不熟悉,何况是下属的珲春。因为生意合作伙伴的原因,作为项目的总策划人,必须亲临项目现场且承担工作内容,于是俺两次来到珲春这个边陲小城,前后待了差不多一个礼拜的时间,这期间,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思,还是以俺粉丝们熟悉的系列文字,简单记录一二。

“小城风情独特,人间烟火十足”。

说珲春是一个小城,在于它的人口数量很少,只有二十多万人。这两年由于疫情原因,对俄罗斯口岸没有解禁,游客数量大减,估计连二十万人口也没有了。珲春也是一个非常适合居住的小城,冬季因为日本海的暖湿气流,所以不大冷。夏季又不热,也就有了“夏都”的美誉。小城空气清新,森林覆盖率比较高,早晨跑步时候感觉很棒。据说这里的居民中朝鲜族的比例差不多有一半,因此餐饮以朝鲜族特色为主,这其中的烧烤也是特色之一。两次来这个小城我都住在珲春宾馆,周边几个卖俄罗斯商品的商店都看过,那些花花绿绿的商品显然对我没有吸引力。从宾馆出来向南穿过一条胡同,就是一条很适合跑步的渤海大街。到珲春的第一个晚上,我就在宾馆附近一家烧烤摊坐下,一个人品尝了当地烧烤里的烤鸽子、烤毛蛋和当地的“小筋”。虽然已经快半夜了,烧烤摊却是灯火通明,生意火爆。在我左侧是几个大腹便便的中年人高歌纵饮,右边的一桌是几个当地的年轻男女的聚会,从他们的交流中俺得知那个胸口有纹身的美女居然做过心脏手术,而一口一杯啤酒的豪放喝法让我这个异乡人啧啧称奇。

“位卑未敢忘忧国”。

珲春最著名的景点,莫过于那个著名的“一眼看三国,犬吠惊三疆”的地方。其实这地方叫做防川,距离珲春市区有几十公里的车程。感谢当地友人的安排,我们的车子直接开进了景区且没有收我们的门票。站在高高的“龙虎阁”上,最先看到的是被称为“东方第一哨”的中方边防哨所,在周边绿树掩映下,“祖国的利益高于一起”格外醒目。从这个瞭望塔的东南角望去,图们江浩浩荡荡,直奔日本海。以这条河为界,左手边是俄罗斯,右手边是朝鲜,而中间的狭长地带才是我国领土。俄朝大桥就在图们江上,低矮的桥身显然是被精心设计过,我国好端端的一个出海口就这样放在那里,看着让人心痛。而更让人心疼的则是通过两个不平等条约,沙皇俄国硬生生地掠夺了我国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友人在给我指点那个著名的“土”字碑,也提到一个叫做吴大澂的清代官员。站在吴大澂的塑像前,想象着这个著名金石专家南方文人,与沙俄官员据理力争,为积贫积弱的国家争得了领土主权和出海权,其铮铮铁骨和过人胆识着实让人钦佩。都说“位卑未敢忘忧国”,俺虽然也曾有过“铁马扬帆心犹寂,生于盛世我为羞”的诗句,可惜如今也过了五十岁:奔波江湖,载酒而行;家国情怀,随风而逝;边关远眺,浩叹而已。

“诗和远方。小城的文学氛围”。

也是巧合,我在小城清早奔跑的路上,忽然看到微信上好友亚静发我的链接,原来是俺的那篇《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被《咱们村》文学平台发表了,一下子收到好多朋友留言。珲春小城也是出文人的地方,据说那首著名的歌曲《喀秋莎》就是在这里诞生的。在这个小城短短几天里,除了业务工作,俺还有幸结识了文友陈喜红老师,一个身残志坚、满腹才华的大哥。午餐期间我们谈起文学话题,一时间竟有相识恨晚的感觉。“那方山水还依旧,此际风花已等闲”,这样也是梅影深深的诗句,此行虽然无缘拜会美女作家,我还是感谢一个叫做文学的载体,让我们彼此依靠,彼此温暖。

再见小城,珲春风清日暖。

写于2021年9月8日,于大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