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篇:精选高考真题进行层级训练
<< 2020年《青岛教育》第六期 >>
眼中有方向,心中有策略
————新课标背景下的新高考备考
杨富华
从2018年使用全国卷,到2019年全省统一进行适应性考试,再到2020年首次使用新高考卷,山东省的高考改革一直在路上,而高考语文试卷的结构、题型也一直处于不断的调整、变化之中。横向比较看,2020年山东新高考卷与全国卷Ⅰ也有诸多不同:论述性文本、实用性文本阅读两个版块进行了整合,化二为一但不是简单拼加,对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的层级要求更高;在考试时间不变、难度增加的情况下,主观题增加了六道,加大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力度。处在课改的重要转型期,面对新旧课标、新旧教材的转换使用,该如何应对新高考的挑战?下面从三个方面谈一下备考方向及策略。
一、深研课程标准,明确命题依据
高考备考最重要的是方向。新高考取消了考试大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成为备考的重中之重,它就是新高考的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近年全国各地的高考题,其命题立意均可在新课标中找到依据。
如《语文课程标准》对必修课程的学习要求中有这样的描述: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仅其中的“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这一点,2020年各地高考题就在不同版块以不同方式作了考查,如:
全国卷Ⅰ第2题C项: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全国卷Ⅲ第2题D项: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主要观点分不同角度展开,各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天津卷第16题E项:全文从“物”“人”“理”等方面组织材料,由实入虚,脉络清晰,思路严谨,内容丰富,繁而不乱。山东卷第5题: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全国卷Ⅲ第8题: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全国卷Ⅲ第9题: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等等。
这些题,无论是在论述性文本阅读中还是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无论是以客观题的方式还是主观题的方式,都指向整体理解,指向思路梳理。一篇文章的结构思路、行文脉络,就是作者思维的外显,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就是在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呈现在试卷上的答案,也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外显。很显然,高考题在努力实现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也是备考的依据,是高三复习的牛鼻子,需要认真研读。尤其是以下内容:一是必修与选择性必修课程部分安排的每一个学习任务群,要深刻理解每一个学习任务群的宗旨、学习目标与内容、教学提示;二是学业质量水平4对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质量描述,要一条一条分析,要逐字逐句揣摩;三是“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要熟读精思相关内容;四是对必修、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学习要求,尤其是对作文的要求,要逐一对照落实。在此基础上做熟、做透高考真题,将试卷上的每一个版块与课标相关任务群对接,如将试卷中“信息性阅读”版块与课标中学习任务群3“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7“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对接分析,将“文学性阅读”版块与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对接分析,等等。最重要的,还要进一步将试卷上的每一个题、每一个选项与学业质量水平4的相关要求对接,一条条分析,一题题对应,想透、说清题从何来,指向何处,做高考“明白人”。
二、把握文体特征,建构知识体系
纵观、横看近几年各地高考题,无论是信息性阅读、文学性阅读还是古代诗文阅读,都贴着文本、紧扣文体特征进行考查,学生如果不具备相关知识,不了解论述性文本、实用性文本、常见文学类作品(主要是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的基本特征、一般体例和主要表现手法,不了解文学史常识和文学创作一般规律,不真正理解相关概念,面对新高考题,将无从下手,甚至有可能得零分。
如2020届山东省适应性考试第4题: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这个题就是在综合考查论述性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学生需要具备论点、论据、论证的相关知识,需要知道论点的提出方式,需要知道论据的特点,需要知道论证方式、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等。如果没有对文体知识进行过系统的梳理,就找不到答题的方向,如果没有一定量的阅读积淀,就做不到全面、准确理解与作答。
再如2020年全国卷Ⅲ第6题: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要做这个题,学生必须得具备访谈的相关知识,得有过写访谈提纲的学习体验。2020年山东卷第8题: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第 9题: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这两个题的本质就是在考散文的基本特征“形散神聚”,中心对象是“建水城”,写到的其他内容必然是为写“建水城”服务,第8题只需要思考饮食描写是要写“建水城”的什么特点、风格、城市品质,是要突出作者的什么情感、观点或者意图就可以从容应对,第9题考线索就是在考结构思路。
2019年海南二模第 9题:有人认为李笙清的这篇小说散文化特征明显,请结合文章分析其“散文化”特点的具体体现。这个题直接考对小说、散文两种文体特征的比较分析,学生既要熟知两种文体知识,又要根据文章、题意建立两者的关系,如果没有必备知识,将如何作答?2020年天津卷第20题:请参照《线条之美》的审美角度点评下面这首描写劳动者的小诗。这个题如果不了解现代诗的文体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或读不懂这首诗,根本无法应对,更何况还要先理解散文《线条之美》的审美角度,懂得如何写点评。
高考试题趋向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但基础性更加重要,没有基础知识,其他方面只能是空中楼阁。除了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之外,还要印发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先生的文章《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高考内容改革实施路径》,尤其是“高考语文科考查内容”部分,对各类文本阅读能力的要求都有明确阐述,要带领学生研读分析,师生都应该了然于胸。
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建构文体知识体系,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术语概念,要放在文本中进行理解。如小说中的叙事视角,很多学生不理解全知视角、限知视角,只讲概念、记概念没有任何意义,必须结合具体文章,让学生通过“案例”明白“视角”概念真正含义,并且理解“视角”在情节、人物、主题处理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有学生混淆小说叙事方式中的概念,尤其是插叙与补叙,只有在“文”中才能真正弄通、悟透。散文的“形散神聚”,诗歌的韵律节奏、起承转合,戏剧的矛盾冲突,论述性文本的立论、驳论、论证特点等,都需给出“案例”典文,才能真正理解掌握。二是知识体系,须由学生自己通过典文梳理建构,教师不可代劳。在一轮复习中,引导学生根据高考试卷结构,逐一完成语言文字知识、实用类文体、文学类文体、古代诗文、写作等版块必备知识的系统梳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形成完备的知识系统。
三、精选高考真题,进行层级训练
练习题是高三复习的重要抓手,但训练应因学情不同、复习阶段不同而异,最好的方式是精选典题,学案成串,层级训练,逐步推进。如关于文学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一考点,就可以这样设计:
第一层级:2020年江苏卷第13题:请简要分析姐姐这一人物形象。这是最简单、思维含量最低的一种考法,适用于基础弱的学校和学生。学生在已有阅读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就可以答出“心灵手巧、聪明能干、善解人意、懂事体贴、吃苦耐劳、情感细腻、自尊心强、向往美好生活”等类词语。这种考法,不太科学,学生可以储备一些类似词语就能答题,因为这些词语不仅适用于文中的“姐姐”,也适用于其他女性,考题的设计,没有突出“姐姐”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
第二层级:2018年全国卷Ⅰ第5题:小说中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要答好这个题,学生需先理解“拔俗的文人气质”“职业军人的冷峻”,然后再从文中筛选整合相关内容,再建立起文、题之间的关系。这个题就在考赵一曼女士不同于其他女性的特质,就在考学生是否真正读懂文本,应考套路在这样的考题面前毫无用处。
第三层级:2020年全国卷Ⅰ第8题: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这个题综合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对场景再现的能力,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与理解能力,既考查了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能力,也考查了分析、比较等逻辑思维能力。
第四层级:2019年海淀一模第20题:这篇散文朴实醇厚,语淡情浓。有人说,作品的风格就是作品中人物的性格,请结合文中代办员这个人物,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这个题首先要理解作品风格,然后要理解人物性格,最后要在作品风格与人物性格之间建立联系。既考查整体把握文本,又考查人物形象理解,突出文风与人物的协调统一,考查学生审美的综合感知力。
其他版块、题型均可进行这样的设计与训练。另外,提高课堂设计的站位、加强思维训练、科学布置作业等,都需高度重视,深度思考。
新高考形势下,教师要以高考评价体系为引领,以新课程标准为方向,以新高考题为抓手,以学情分析为前提,进行针对性精准训练,指导学生掌握必备知识,练就关键能力,形成学科素养,如此才能适应各种新的考查方式,以不变应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