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我到访的第700个世界遗产《大卡萨斯的帕魁姆考古区》

大卡萨斯的帕魁姆考古区是我到访的第700个世界遗产,在跟大家分享这个世界遗产的同时,也顺便庆贺一下我的第700个,毕竟这是一个不算太小的整数。

大卡萨斯的帕魁姆考古区位于奇瓦瓦以北300公里,是一处比较偏远的遗址区,当然它不是墨西哥最北边的地方,但离这里最近的大城市就是奇瓦瓦,由于路途遥远,来墨西哥的旅行者很少光顾这里。

2019年9月我从奇瓦瓦租车自驾来这里。为了当日能够往返,早上5点就出发了,这在我的旅行中是常事。

近4个小时的路程,路上车很少,路两边是一片荒芜的景象。一路上听着从“喜马拉雅”下载的“五代十国”,时间过的很快。

奇瓦瓦通往大卡萨斯的公路

路两边是一片荒芜的景象

上午9点就到了小镇“新大卡萨斯”(Nuevo Casas Grandes),岔道的路口有一尊明布雷斯人拿着金刚鹦鹉的塑像,走左面的这条路是通往大卡萨斯遗址区的,从这里仅有几公里的路程了。

路口是一尊明布雷斯人拿着金刚鹦鹉的塑像

到达帕魁姆考古区的游客接待中心时,这里刚开门,就我一个游客,显得很冷清。

游客接待中心也是博物馆,是一幢单层的黄色建筑,估计黄色是为了和遗址的主题颜色相呼应。

买了门票后,先看一下博物馆,里面有考古区的大体说明,图片,和出土的陶器。石器等文物。

世界遗产网上对大卡萨斯的帕魁姆考古区介绍是很简略的,我查了很多的资料,梳理如下:

大卡萨斯的帕魁姆考古区是北美洲前哥伦布时期的遗址,属于莫戈永文化(Mogollon Culture)区的一部分。莫戈永文化是北美西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莫戈永山脉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东南、新墨西哥州西南地区。这一文化受科奇斯文化(北美史前文化)传统影响而形成,年代大约为公元前3世纪~公元15世纪之间。大卡萨斯是莫戈永文化区中最大的一个区域,它紧靠San Miguel河谷,依靠河水灌溉来支持其农业生产。在14世纪到15世纪,大卡萨斯达到了鼎盛时期,并成为了连接现美国南部和墨西哥北部地区的贸易和文化的纽带,但是,在西班牙殖民者到来之后,大卡萨斯突然消失了,消失的原因至今一直是个迷。

据考古证明,在公元1340年前后,大卡萨斯曾被大火烧毁并重建,大卡萨斯的帕魁姆遗址区由包括2,000多间土坯房、球场、天气祭祀用的十字平台、重要人物的坟冢等组成。在大卡萨斯地区还发现了大约350个其他较小的定居点,其中一些距离最远达70公里。考古学家认为,由大卡萨斯直接控制的区域相对较小,仅在30公里的区域内,在这个控制区内,居住的人口总数在10,000——12,000人之间。

明布雷斯人曾是这里的主人,他们善农作,种植玉蜀黍、豆类、南瓜等作物。明布雷斯人还善于制作彩陶,图案由各种虫类、兽类及鸟类和一些线条组成。博物馆里出土的陶器就是他们的作品。

走出博物馆参观遗址区,这是一片整理出来的废墟。遗址区不大,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最显眼的是居民区,这是比较集中到一片区域。建筑都是泥土建成的,原来的草屋顶已经不存在了,低矮的墙体显然是风雨损毁的结果,很多部分都做了“喷浆”处理,这是考古中对泥土建筑最常见的保护方法。几个民工仍在“民居中”工作,在做一些修复工作。

在居民区的一角,还有一片不小的家禽养殖区,我是从外面的“标志牌”上了解到的。

家禽场

居民区的“T”型门是这里建筑的重要特色,博物馆外遗址区的标志就是“T”型门的形状,门为什么做成“T”型,不得而知。

“T”型门洞

“T”型门洞

遗址区的LOGO也是“T”型门洞

另一部分是大卡萨斯的原公共区域,由上述提到的球场、天气祭祀用的十字平台、重要人物的坟冢等组成,这一区域都在靠近游客中心的位置。

球场

球场的说明

天气祭祀用的十字平台

遗址区内的一个显眼的用石块围着的高台是“英雄之丘”,原遗址区内是有此丘的,曾是原居民的坟冢,在遗址区废弃后曾被盗挖。现在里面埋的是1911年墨西哥革命期间,卡萨斯战役中牺牲的革命军遗体。他们把死者埋葬在这前哥伦布时期的土墩里,是表示对牺牲者的最大尊重,因此起名为“英雄之丘”。

英雄之丘

在大卡萨斯被废弃后,西班牙探险家弗朗西斯科·德·伊瓦拉于1565年发现了大卡萨斯的遗迹,并有证明这里原有的居民向北方迁移,估计他们迁移到了美国的现新墨西哥州一带。

大卡萨斯作为世界遗产被保护起来,让后人能够了解到这段历史,知道它的存在和曾经发挥的作用,至于为何被废弃和原居民最终的落脚在哪里,希望有一天有人能解开此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