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生 | 神秘的秦公一号大墓

俗话说“江南才子北方将,陕西黄土埋皇上。”我的家乡凤翔古称雍,是周秦发祥之地、嬴秦创霸之区、华夏九州之一,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凤翔历史文化悠久,先秦20位王公在此建都327年,是始皇加冕、苏轼初仕之地。

酷爱考古、文物的我很早以前就听说过一个故事:1975年,陕西省考古所一支考古队来到宝鸡市凤翔县,在灵山一带,这支考古队晓行夜宿,足迹几乎踏遍这个关中著名山脉的角角落落。他们苦苦找寻的,就是那个强大的王朝--秦帝国其先祖的足迹。但是,几个月的艰苦工作,考古队一无所获。与此同时,在灵山东南30公里之外,一个叫南指挥村的地方,一位靳姓村民却遇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南指挥村坐落在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城南5公里,离村子不远有一块奇怪的荒地,春夏时节,不管雨水多寡,那里庄稼都长不好。生活在附近的人们对此似乎也习以为常,没人想去深究。1976年的一天,附近一赵姓村民推着小土车来到这里,他要挖点土修补自家的院墙。铁铲挥处,黄土里带出一些奇怪的土块,它们的颜色和形状与周围黄土明显不同,有黄有红。几天以后,村民闲谈中又提及的这件事,很偶然地被陕西省考古所考古专家记了下来,职业的敏感让考古专家意识到,这里面必有蹊跷。一支考古队很快赶来,进行实地勘察。这件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是一个引子,一场规模空前的考古大发掘由此拉开了序幕。从1976年到1986年,这次发掘整整持续了10年。一个个难解的谜团,穿越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不断浮现于人们眼前,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渐渐清晰地展露出来。秦公一号大墓的神秘面纱由此被揭开。

经战备路去宝鸡,我每次从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门前经过,都会猜想里面那座神秘的大墓是什么样子。于是,在一个冬日的下午,我约上哥哥驾车前往参观。

东门正修建关闭,我驾车直奔南门。进入大门,西侧是一座新建的三层仿古式楼房,青瓦红柱,颇具古风。北上,远远看见秦景公的雕像。怀着崇敬的心情,我来到跟前细细端详。方台之上,秦景公头戴秦冠,身着长袍,腰佩长剑,神情肃穆,目视前方。他左手紧握剑鞘,右手举于腰间,似乎要拔剑亲征,英武之气扑面而来。台前有一黄色金属牌的简介:“秦景公(公元前577年——公元前537年在位)名石,是秦穆公四世孙,秦始皇第十四代先祖,统治秦国四十年,为雍城执政时间最长的国君。对内重用贤能,对外尊重周王室,加强与楚国的军事联盟对付晋国,在军事活动中屡次取胜。执政期间,国家稳定,国力逐渐强盛,是一位较有作为的国君。”看完简介,我对他肃然起敬。

几声“叮叮当当”清脆悦耳的打击乐传入耳际,让我似乎穿越到了先秦时期。循声望去,原来西边不远处就是石磬和编钟架,一对情侣正在敲击。我连忙奔过去,仔细端详。架子左边挂着七块石磬。磬成青灰色,用石制成,曲尺状,成组排列。我拿起木槌敲击,声音清脆悦耳。我惊奇地发现,这居然是一组“1,2,3,4,5,6,7”齐全的音阶。于是我敲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的谱子,引来那对情侣羡慕的目光。细看简介我才知道磬在乐器中的地位崇高,悬挂玉磬或石磬被视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多用于演奏宫廷雅乐和宗庙祭祀礼乐。秦公一号大墓共出土石磬30多枚,部分刻有铭文形制巨大,音色纯正。而正是石磬上的铭文,才让考古专家揭开了墓主人的身份。左侧,是一排大小不一的编钟。它们犹如倒悬的水桶,花纹古朴,布满乳钉。用木槌敲击,声音清脆悦耳,宛若仙乐,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在央视七套曾经看过的曾乙候墓出土的大量编钟。我眼前似乎出现了秦景公端坐主席,面前摆满了珍馐美味,乐师们正在敲击石磬、编钟,余音绕梁。东望,林荫道旁的草丛里,一只只青铜编钟整齐排列,古风十足。

继续西行,迎面方台上有一块巨大的石磬,台前黑底黄字:“秦景公石磬”。后面就是陈列馆。进入大门,光线较暗,七八个游客正在观看四壁简介牌,一位中年女讲解员正在熟练地讲解,我赶紧凑上前去,饶有兴致地听了起来。讲解员正在讲“凌阴遗址”。1977年,在雍城内的姚家岗宫殿建筑遗址西侧发掘出完整的凌阴遗址,为一处覆斗式地下窑穴建筑,可存冰190立方米。可与《诗经》的记载对应。《诗经·豳风·七月》载:“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入凌阴。”凌阴是古代的藏冰窖。细看剖面图,凌阴保温、防光、防热、防水、防风,还有排水管道、槽门隔板,设计科学严密,我顿时对古人的聪明才智十分惊叹。伴随讲解员的专业讲解,我逐一看了“制陶作坊遗址”、“秦人都邑迁徙路线图”、“秦公陵园”、“秦公一号大墓”、“大墓发掘照片”、“出土文物”、“石磬”等图片。我还看到了一些文物:秦公一号大墓出土的石夯、木墓碑、黄肠题凑、瓮棺及长青镇出土的喇叭口罐等许多文物。借助图片,我了解了“东征晋国”、“迁延之战”、“弭兵会盟”等典故。

跟随导游,沿着逼仄的台阶,我们下到了模拟的墓室。一排排石磬及放大装裱过的铭文,青铜鼎、案几,让人仿佛穿越到了先秦时期。讲解员指着一人高的长方体木箱说这就是复原的秦景公的棺材。只见它又高又长,黑漆做底,上饰红色图案,棺头饰着金箔,显得华丽大气。墙壁上挂着青铜兽面,面目狰狞,叫人害怕。一盏盏“油灯”吐着白色的“火苗”,现代技术把古代的场景复原得十分逼真。隔着玻璃,我看到了呈四棱状长方体的黄肠题凑的柏木。讲解员说“黄肠题凑是帝王一级使用的椁室,等级最高。即椁室四周用柏木枋(即方形木)堆成的框型结构。所谓"黄肠",颜师古注引苏林的说法即黄心的柏木,就是去皮后的柏木,即堆垒椁室所用的柏木枋木心色黄。因题凑用的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柏木枋(椽),以木色淡黄而得名。墓葬中的"题凑"结构,据文献记载,至迟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但缺乏实物的证据。从已有的汉代考古材料可知:"题凑"在结构上的基本特点,一是层层平铺、叠垒,一般不用榫卯;二是"木头皆内向",即题凑四壁所垒筑的枋木(或木条)全与同侧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若从内侧看,四壁都只见枋木的端头,题凑的名称便是由这种特定的方式衍生出来的。”从讲解员口里我还得知,柏木在古代是一种很珍贵的木材,耐腐性极强。为了让柏木变得更加不容易腐朽,古人在建造黄肠题凑时,还会特意在柏木周围填上木炭,木炭顶部又加入青膏泥,再把容易腐朽的柏木结节抠掉,加入低熔点的铁和锡融化后的合金溶液浇注封闭,从而保证柏木具有更强的耐腐蚀性和不容易腐朽性。果然我看到了黑色的木炭和一块席子残片。讲解员说席子残片是当时盖在棺材上的,那种“人”字形编制方法至今沿用,几千年过去了,古今有些东西却永远不变。我想起刚才玻璃柜里那只玉耳勺,形状、大小也是和现代的耳勺一模一样。

出了陈列室,北侧是一座巨棚,那就是秦公一号大墓。进入空旷的大棚,扶着不锈钢护栏往下望,顿觉震撼。只见巨型方坑呈倒金字塔形,共分三层,逐层缩小。据讲解员说,此墓有八层楼那么深,怪不得挖掘了十年。成片的殉箱,让人毛骨悚然。据了解,大墓平面呈“中”字型,全长300米,面积5334平方米。有东西墓道和墓室。发掘后的秦公一号大墓,占据了中国考古学史上五个之最:是迄今中国发掘最大的先秦墓葬;墓内186具殉人是中国自西周以来发现殉人最多的墓葬;椁室的柏木“黄肠题凑”椁具,是中国迄今发掘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椁室两壁外侧的木碑是中国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实物。尤其是大墓中出土的石磬是中国发现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磬。最珍贵的是石磬上的文字,多达180多个,字体为籀文,酷似“石鼓文”,依据其上文字推断墓主人为秦景公。

在大墓旁边,有四块宣传牌,依次是“宝鸡先秦博物馆”、“雍城遗址”、“发掘历史  展望未来”、“社教体验活动”。看完简介我才知道,宝鸡先秦博物馆开发了“秦公陵园寻乐趣”系列社教体验活动项目目前有四项活动内容:石磬演奏体验、“黄肠题凑”搭建体验、拼装“先秦车马”模型亲子互动体验、拓印雍城瓦当拓片体验,主要针对6——18周岁的中小学生。旁边,果然有一具缩小版的“黄肠题凑”。

走出大棚,一股冷风迎面袭来,我不仅打了个寒战。东望,另一个巨棚为车马坑,但是门锁着。我猜想,那里肯定埋藏着秦景公的骏马、战车,还是真马真车。

参观完毕,我怀着复杂的心情出了陵园。悲的是那186具殉人,在残酷的殉葬制度面前沦为牺牲品。喜的是秦景公统治秦国四十年,是在脚下这片雍城大地执政时间最长的国君是一位较有作为的国君。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统一六国的秦始皇。我想起了秦兵马俑、商鞅变法、焚书坑儒、陈胜吴广起义,我也想起了正在热播的《大秦赋》……我想,自己也许就是秦人的后裔吧。秦人的血脉里,传承着勇敢、坚毅、强大。秦的强大,显示着秦人的智慧和胆略,而它仅仅两个朝代,是一个短命的王朝。是非功过,褒贬不一。然而,我们要本着择善而从之的态度,从秦的强大史里汲取精华,比如秦穆公赦免盗食宝马野民的宽宏大量,商鞅变法的一诺千金、诚实守信。当然,对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兵的残暴做法,我还是觉得太极端。也许,四十万降兵吃饭问题难以解决,也恐怕是斩草除根杜绝后患吧。

END
作者简介

刘建,教师,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凤翔县作家协会理事。迄今为止,先后在中国散文网、《陕西青年》、《宝鸡日报》、宝鸡广播电台、《凤翔视窗》、《一览》等报刊、电台及《美文微刊》、《中国教育论坛》、《时光捡漏》等网络平台发表散文、诗歌、通讯等作品200多篇。

▼精彩回顾▼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