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之四十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辨析
初读之四十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辨析
1.《周易·系辞上传》第五章,其文字标点、内容分段,历来各异。笔者以南师(怀瑾)之标点、分段为准:“一阴一阳之谓道(首段)。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中段)。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末段)”。第四章论述的是《易》道至大无限;第五章论述的是《易》道至妙无穷。“一阴一阳之谓道”,当是解读本章之纲!
2.“一阴一阳之谓道”中的“一”,其内涵似为合一、致一、归一之义,反映的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终极,在其各自循环往复过程中的一致性,故有成语“始终如一”、“一如既往”,而非对立、分解、斗争之义;其外延尚有调和、整合、统筹之义,而非分化、兼并、专断之义。现今社会,不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对此“一”的不同理解,其实际行为是大相径庭、善恶分明的!众皆心明眼亮,就勿用例举了!
3.“一阴一阳之谓道”中的“阴阳”,就《易经》而言,指的是阴爻(- -)和阳爻(一)、乾卦(纯阳)和坤卦(纯阴)、奇数(为阳)和偶数(为阴),以及由此动变而成的六十四卦。但此处《系辞传》中“阴阳”,已上升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籍以说明卦象、爻象及其象征的天地万物之根本性质和变化规律,从而为后人提供了以阴阳学说为核心的、融天人地于一体的、参赞天地化育的思维框架。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惜在当今振兴中华的口号声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有权部门及官方媒体少有对此的倡导、传承和光大,须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和动力,是思维方式回归自然的转变!目前各种负面案例迭现,反映了某些公共管理部门及其领导者思维方式的混乱,道德水准的低下,渐近激起民怨众怒的程度,令人担忧呵!
4.“一阴一阳之谓道”中的“道”,南师(怀瑾)指出:“这个道,不是本体之道,是应用之道”。即说明卦象、爻象及其象征的天地万物之根本性质和变化规律的阴阳学说。朱熹指出:“道具于阴而行乎阳”。即关于阴藏阳用关系的道理。也就是说阴阳两者关系表现为:阴是阳的基础,具有储藏蓄积能量的功用;阳是阴的显现,具有释放发挥能量的功用。天地万物之所以生生不息,是因为阳为主导,且维系阴阳动态平衡之故。精神生活为阳,物质生活为阴。君可用此理来试析并推测个人、组织、社会的生命态及变化趋势,来思考可采用的对策!
5.鉴于上述理解,“一阴一阳之谓道”,译成今文,是否可作如下表述:
6.“一阴一阳之谓道”中的“一”,其内涵似为合一、致一、归一之义,反映的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终极,在其各自循环往复过程中的一致性,而非对立、分解、斗争之义;其外延尚有调和、整合、统筹之义,而非分化、兼并、专断之义。
7.“一阴一阳之谓道”中的“阴阳”,就《易经》而言,指的是阴爻(- -)和阳爻(一)、乾卦(纯阳)和坤卦(纯阴)、奇数(为阳)和偶数(为阴),以及由此动变而成的六十四卦。但此处《系辞传》中“阴阳”,已上升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籍以说明卦象、爻象及其象征的天地万物之根本性质和变化规律,从而为后人提供了以阴阳学说为核心的、融天人地于一体的、参赞天地化育的思维框架。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8.“一阴一阳之谓道”中的“道”,指的是:说明卦象、爻象及其象征的天地万物之根本性质和变化规律的阴阳学说。即关于阴藏阳用关系的道理。简要来说,阴阳两者关系表现为:阴是阳的基础,具有储藏蓄积能量的功用;阳是阴的显现,具有释放发挥能量的功用。天地万物之所以生生不息,是因为阳为主导,且维系阴阳动态平衡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