芩草桂当汤
今天
作者:顔文强
芩草桂当汤[1]:“黄芩、甘草、桂心、当归、细辛、蛇床子各一两。 右六味,㕮咀,以醋浆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含之,日三夜二。”[2]
本方出自《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文中言此为“治齿龂(通“龈”字——笔者注)肿痛,及虫痛方”[3]。
方中“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细辛的全草,别名少辛、小辛、细草、、细条等,今以细辛为正名。《本草纲目》引苏颂言分析其药名内涵曰:“颂曰:华州真细辛,根细而味极辛,故名之曰细辛。时珍曰:小辛、少辛,皆此义也。”[4]可见细辛的得名乃是其根细、味辛而来。细辛主要有北细辛、汉城细辛、华细辛三个品种。前两者称“辽细辛”,主产于东北三省;华细辛主产于陕西等地,今一般以“辽细辛”为道地药材。细辛生于林下坡地或山沟阴湿处,性喜冷凉、阴湿环境,可见其内部阳气较足方能耐寒。细辛药用功效的明确记载首见于《神农本草经》:“细辛,味辛,温。主治欬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5]缪希雍在《本草经疏》中对《神农本草经》这一记载解释道:“细辛禀天地阳升之气以生,故其味辛温而无毒。入手少阴、太阳经,风药也。风性升,升则上行,辛则横走,温则发散,故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盖痹及死肌,皆是感地之湿气,或兼风寒所成,风能除湿,温能散寒,辛能开窍,故疗如上诸风寒湿疾也。”[6]这就是说,细辛味辛、性温,有散寒除湿、祛风止痛之效。由于其药气过于辛烈,故不可多用,缪希雍指出:“细辛,风药也,其性升燥发散,故凡病内热,及火升炎上,上盛下虚,气虚有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法皆禁用。即入风药亦不可过五分,以其气味俱厚而性过烈耳。”[7]这就指出细辛为风药,入肝气系统,药气升散而上。值得注意的是,细辛药气虽烈,但其气较细,不像附子那样雄浑峻猛。《本草乘雅半偈》结合其药名阐释其功效曰:“细指形言,辛指味言。轻清柔劲,端直修长,当入少阳,宣达甲胆之用;自下而上,以行春令者也。故主春气者病在头,而为头痛脑动,目不明,窍不利。此虽自下而上,不能宣达者也。咳逆上气,此惟自下而上,不循伦次者也。百节拘挛,此不能自下而上,升从入令者也。痹痛死肌,此不得自下而上,反侮所胜者也。总属肝用之过与不及,而独偏向不及者欤。……细辛功用吻合,的是少阳用药无疑矣。”[8]可见,细辛能治疗百节拘挛、风湿痹痛,全在于其可进入到细长的经络气脉之中以散寒通络。
方中“蛇床子”是伞形科植物蛇床的果实,别名蛇米、蛇珠、蛇床仁、蛇床实、蛇粟、气果等,今以蛇床子为正名。李时珍分析药名内涵曰:“时珍曰:蛇虺喜卧于下食其子,故有蛇床、蛇粟诸名。”[9]原植物主产于两广、江苏、安徽等地,喜生于低山坡、路旁、田野或河边湿地。蛇床子是果实,且味道辛、苦,故药气性温入肾气升散为用。作为蛇床子药用功效的最早记载《神农本草经》即以“蛇床子”为名记载曰:“蛇床子,味苦,平,主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阴痿湿痒;除痹气,利关节,癫痫,恶疮。”[10]可见其升散之气可散寒除湿而通络除痹。由于湿热之泻是引起痒痛的主要因素,故蛇床子对于生殖器的湿痒肿痛等皮肤病又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张志聪在《本草崇原》特别指出曰:“蛇床子气味苦辛,其性温热,得少阴君火之气。主治男子阴痿湿痒,妇人阴中肿痛,禀火气而下济其阴寒也。除痹气,利关节,禀火气而外通其经脉也。”[11]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也指出:“(蛇床子)补火、燥湿、宣风,蛇床子专入命门。辛苦性温,功能入肾补命,祛风燥湿。”[12]《本草乘雅半偈》以“气象思维”分析云:“蛇虺性嗜蛇床,故一名蛇粟、蛇米。床者,喜卧于其下也;蛇性窜疾,独居处隐僻,禀风木善行数变之体用耳。蛇床功用,靡不吻合。”[13]尽管蛇床子有风木之性,但主要是肾气升发而上入于肝气的结果,故其主要还是进入肾气。对此《本草分经》明确指出其为肾气之药:“蛇床子,辛、苦,温,强阳补肾,散寒祛风,燥湿杀虫,治男妇前阴诸疾及子脏虚寒、疮癣风湿之病,为肾命三焦气分之药。”[14]
由于牙齿乃骨之余为肾气所化,且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气脉循行牙床,故治疗牙龈肿痛、蛀牙虫齿当从这三者切入。方中黄芩清热燥湿,其性降下通利除浊,主入大肠、肺气和胃气,而湿热混浊环境是滋生蚜虫的重要因素,黄芩除浊燥湿清扫虫牙生长之地,桂心、蛇床子入肾气散寒除湿、祛风杀虫,细辛入肝气经络温散气脉湿寒通脉,当归入肝气血脉活血,再加上“醋浆水”入肝气收敛精气和甘草坐镇中州调和诸药,从而使得牙龈处血气小太极左升右降一气周流恢复而痛止。方中的一两约为15.625克,一升约为200毫升,故七升»1400毫升,三升»600毫升。全方配伍、制作过程和药气运行图示如下:
黄芩、甘草、桂心、当归、细辛、蛇床子各15.625克一两。将这六味药,切细、切碎,用醋浆水14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渣含漱,白天含漱三次、晚上含漱两次。
[1] 方名“芩草桂当汤”为笔者所加。
[2]《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道藏》第26册,第148页。
[3]《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道藏》第26册,第148页。
[4](明)李时珍:《李时珍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第494页。
[5](清)顾观光辑,杨鹏举校注:《神农本草经》,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第54页。
[6](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第154页。
[7](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第154页。
[8](明)卢之颐著,张永鹏校注:《本草乘雅半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年,第56页。
[9](明)李时珍:《李时珍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第508页。
[10](清)顾观光辑,杨鹏举校注:《神农本草经》,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第83页。
[11](清)张志聪撰,高世栻编订,张淼、伍悦点校:《本草崇原》,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年,第35页。
[12](清)黄宫绣编著,刘理想、潘秋平校注:《本草求真》,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年,第51页。
[13](明)卢之颐著,张永鹏校注:《本草乘雅半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年,第55页。
[14](清)姚澜:《本草分经》,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第118页。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