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珐琅彩渠道
乾隆珐琅彩西洋人物故事图案自从雍正时期盛行一直到乾隆晚期,并且被广泛运用于在出口瓷器的纹饰上面。乾隆时期珐琅彩鉴赏要点分享、乾隆珐琅彩盏打样。
我国制作铜胎掐丝珐琅(景泰蓝)的历史最早为元代,比瓷胎画珐琅早将近三百年。现存的两岸故宫的康熙珐琅彩的装饰风格与同期的铜胎珐琅器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康熙珐琅彩胎质稍厚、色彩浓厚,风格古朴,多为色地花卉,有紫红地、蓝地、粉红地、黄地等,所绘纹饰规矩端庄,有牡丹、西洋兰、秋葵、芙蓉、西番莲、兰花、荷花、梅花、四季花卉等,多为图案化格局,运笔拘谨稳重,讲究对称装饰。明末清初,当景德镇瓷业呈现多彩多姿绚烂热烈的艺术风貌时,宫苑深处的珐琅彩依旧为沉静保守,布局规范的色地花卉所局限,他们没有机会接触到民间艺术的豪放与创新,更不能尝试没有经过皇帝批准的装饰题材,因而康熙前期的珐琅彩瓷或多或少地带有铜胎画珐琅(景泰蓝)的几分匠气。
雍正的珐琅彩比较成熟,工艺上有所突破,彩料更为丰富,有色地彩绘,但更多的采用了白地彩绘。白地彩绘能更好地突出珐琅彩釉的艳丽鲜亮。雍正珐琅彩纹饰多为山水、竹石、花鸟等景物,同时在绘画中配以相应的诗句,溶诗、书、画于一体,别有风味,显得更加高雅。雍正时期还盛行单色作画,如用胭脂红、深兰、墨彩……任选一色成画,颇有中国画风格。这是独 创,特别靓丽。
在常识里,我们会把瓷器作为中国传统工艺中的一个典型,殊不知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很多外来影响。比如这珐琅彩瓷在产生之初,便是出于帝王对西洋金属胎珐琅制品的喜爱,而移植于瓷器之上,在烧造之初,并没有专 业的西方工匠指导,而是凭着宫廷作坊的探索,借鉴了掐丝珐琅的技术依葫芦画瓢,而慢慢发展出西洋静物画的用色、样式,西洋风景画的透视和油画人物的效果。康熙朝尚数草创、雍正朝清丽典雅、乾隆朝更侧重西洋画效果,这三代风格侧重不同,各有特色。可见文化的传播并不是照搬原样,而是经由了帝王的品位、匠人的理解、技术的发展等多种因素糅合在一起,竟“误读”出别有一番风味的独立工艺品种来。
在珐琅彩的质料上,雍正时期先接纳国产的质料。而在康熙时期则主要接纳入口的珐琅料。由于入口料色彩单调,不够富厚,追求完善的雍正天子便下令,部署一位亲王专司珐琅彩的试制,终,不光实现了国产料的生产,而且极大地富厚了色彩,试制乐成了淡松黄 色,藕荷色、绛色、葡萄色、软白色、香色等新色彩。这就使得雍正时期的珐琅彩所使用的颜色到达了二、三十种,泛起出一种色彩斑斓的样貌。但在这之中有一点需要注重的是,在雍正朝刚先的一两年间由于国产料还没有试制乐成,以是其时依然接纳的入口珐琅料,其绘画依沿用了康熙朝色地的花卉做法。
在历来拍卖数据记录中,珐琅彩类的藏品价格大多都在百万以上,近几年来的价格也是节节高升,这样的藏品确实值得收藏,投资市场非常大。
珐琅工艺使用金、银、钛等金属制胎,表面手绘珐琅彩釉,然后置入高温窑炉中经800度高温炉火反复烧结而成。其间要不断绘彩不断入窑,烧结达十数次几十次甚至百多次,最 后才出炉成一件精美的珐琅器。珐琅彩流光溢彩,历经千年而不褪色、不失光。细致而繁复的工艺、梦幻而纯净的色彩,让其一直只为当时的皇 家尊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