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三年,一位90后对中医馆的认知
第 158 期
▼
医学是一门向人而生的学问,创业的过程中我们要构建自己的商业模式,不仅仅要考虑盈利模式,基于医学的特殊性,我们还要考虑社会因素,文化相融,具备医学的人文主义精神。
■ 江苏省太仓市娄东中医馆 | 王中杰
从大学毕业至今三个半年头,一直工作于中医馆。我利用这三年的时间,一边忙于开中医馆的具体事务,一边游走于江浙沪的中医馆内学习。每年都想总结点什么,可是当想到中医馆的未来总觉得无从下笔,因为中医行业有太多的基础工作都还没有人去做,所以关于未来也没有什么好总结。从现代医学的管理来理解,一个科室的管理主要是医疗、教学、研究三个方面,但是中医无论是医疗、教学还是研究,每一点都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气候。
今天我的总结,有可能都是错的,主要是因为没有基础工作,一切都是白谈,以下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1
中医创业的痛点
▼
最近有越来越多的人才和资本投入到中医行业之中,创业项目来了一批又一批,而所有创业的根本出发点都在于为行业解决痛点。那么中医行业之中不同角色的痛点在什么地方?
➤从患者需求的角度痛点是找中医
之所以存在找中医这个痛点的本质还是信息不对称,从看病的时间序列逻辑上,找中医可以分为首诊和复诊找中医。
先说复诊找中医比较简单,无非是一位中医可能与用户失去联系,这个问题现在的解决的方案非常多,最简单的就是留电话号码或者加微信。
再说首诊找中医,这个时候找中医最大的问题是无法判断一位中医的真实水平,所以现实情况之中,大部分朋友看中医都是通过朋友介绍,从而来找某一位中医,或者说有些迫切希望看中医的朋友,可以通过认识一些中医药相关的工作人员从而找到放心的中医,我自己就经常扮演这么一种角色。
这个找中医过程中的痛点实质是一个好中医的判断标准问题。因为大家都明白一个好中医的判断标准不是单纯的教授的经历、不是单纯的学术高成就、不是虚假的患者评价数据等。
如果从患者数据评价角度,能够诞生一个类似大众点评一样优质算法的评价机构,那么这一点可以很好的实现,可是中医行业没有这样的机构。
那么一个好中医究竟如何判断?
我认为一个好中医的判断标准是优秀的中医思考逻辑。这样的思考逻辑包括对中药各方面属性更加了解和掌握、对方剂运用的理解与经验、对治病的思维更加完善以及对一些单病种治疗的验方经验与准确预期判断。
在社会现象层面,老中医未必就比年轻中医更好,教授未必比主治医生更好,但是为什么大家习惯去找老医生看病呢?正是因为他们上述中医思考逻辑更好的几率更大一些。归根到底,是因为时间在这个纵向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所以我们从事任何事业都要做“时间的朋友”。
➤从医疗供给的角度痛点是流量
中医师个体之所以依附于医馆,依附于医院,是需要医疗机构为他们解决他们不方便解决的问题。以前政策、后勤、信息化都是问题,随着政策的春风和现代化技术的演进,现在核心问题是流量。
▲太仓娄东中医馆举办的义诊活动
不论一个医生的名气有多大,都还需要源源不断的新病人来源。因为现在在看病的病人,无论看的好还是看不好,总有一天会离开,又由于生病本质上是一个低频的事件,这就需要补充源源不断的新病人。那这些新病人从哪里来就成了医疗供给者的痛点。现实情况是一方面来源是口碑传播带来的自然流量,另一方面来源还需要其他方面带来的流量(常见的就是医疗机构的利益相关者带来的流量)。
➤从创业者的角度痛点是数据
创业的行为总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做出最好的结果。创业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几个月,如何在这么短时间内进行试错修正,跳过大坑,这里面数据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对于一个中医馆的创业者来说,如何针对每一个生命个体做出治疗规划,有没有疗程概念,这些都需要数据作为参考和基础,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有凭借自己对某个医生的了解和信任。
中医虽然发展了很多年,但是中医的核心是“理、法、方、药”,“理法”主要来自医经典籍之哲理,以及名贤旺达之心传。这就决定了中医的发展讲究的是传承制,好的中医基本都是精英式教育。在传承制中,传承的基本上是“内功心法”,即“理法”。只有少部分中医还在笔耕不辍的写书,把他们老师的治疗数据(方药)写在书里,但是这种数据也是非常稀少的,而且并没有被挖掘和利用。
所以总体来看,我们在中医领域的创业并没有现代化的数据可以被利用。很多对中医有极大情怀的创业者去开中医馆,我理解这些前辈们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想利用中医馆的经营去赚钱,而是希望通过自己中医馆的经营能够为建立临床病例的数据中心做铺垫。
2
中医创业发展的未来
▼
由于中医行业具备很多的基础问题没有解决,所以即使看到了上述的痛点,我们也未必能够解决。
基于现实条件下,中医这个行业“慢工出细活”,很多事情需要慢慢熬,这是由非常复杂的环境和诸多限制条件共同决定的,主要是医疗资源的稀缺且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一以及中医药行业的产业化基础条件没有建立等。虽然中医创业的条件恶劣,但是我仍觉得有很多比较可行的方向。
➤专科服务或者单病种治疗
之所以专科服务具备可行性,是因为在专科的概念上,可以更好的解决上面的三个痛点。
首先,专科可以形成一定的品牌概念,利用品牌帮助用户在选择的时候做出判断。其次,专科的人群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这类患者具备某一共同的属性,多数患者扎堆聚集,在口碑传播的自然流量方面具有优势。再次,专科的病种聚集,那么病例数据就更容易收集并且加以利用。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中医疗法有本身的体系和逻辑,但是由于现代中医发展中的传承断层,虽有方药可考证,但理法也已无人掌握,故而对于很多疾病,普通中医师确实很难治疗,那么如果能够选择有确切把握的专科优势领域,就能够更好地总结这一领域之中的中医疗法的逻辑关系以及形成对应的治疗体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医学工具,帮助中医建立健全的治疗方案。
➤中医的标准化
西医在近年来成为了主流,其优势在于治疗标准化和循证基础的医学体系,带来的就是确切疗法和疗效。而中医广受诟病的就是疗效“太没谱”,其实不是中医疗法不靠谱,而是现在的中医师不靠谱,或者本靠谱的中医师采用了不靠谱的治疗方法。不靠谱的中医治疗方法不能等同于中医疗法就不靠谱。
中医实际上是有逻辑的,而且中医的逻辑是很完善的,只是很多人并没有能够形成中医的逻辑认知。中医既简单又复杂,我赞同一个观点“越无知的越神秘”。为什么我们现在提倡“明”医,其实最主要的明医能够明白中医乃至生命的道理,取“明”字的通晓之意。
既然中医是有逻辑的,为什么不能按照中医的逻辑进行标准化呢?现在是缺乏一定的病案数据基础,但是创业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事情,资源总是有限的,可以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去积累数据。如果能形成一定的病案基础,至少可以在单病种领域做出一定的标准化概念。比如说,颈椎病的治疗周期,乳腺增生的治疗周期等等。
➤中医药的工业化产品
中医药的产品和茶叶具有类似的属性和特点,本质上都是高毛利的品类,但是偏偏这些高毛利的品类做不起来,原因在什么地方?
市场上现在的中医药产品或者茶叶十分混乱,买过东西的人都有体会,想买好点的东西需要找熟人。根源在于工业化的生产没有形成,没有工业化的生产就没有品牌的概念,买东西的时候自然不知道怎么选择。最近有一款爆火的小罐茶,也是抓住这个特点,选择代工的工业化,请人代言打广告,用品牌促进销售。
虽然没有经历工业化生产是产品不能出来的原因,但是创立工业化的中医药产品,核心竞争力是要形成中医药产品的创新能力。用创新能力去驱动行业发展,用创新能力去建立品牌,用品牌去形成基础的供应链体系。创新不是完全指颠覆性的创新,而是也要有丸散膏丹汤,同时创新适合现代社会人群服用或者使用的产品。
3
中医与移动互联网:移动医疗创业
▼
为什么要思考互联网,因为我理解现在的医疗创业最主要的三个动力原因在于一是以保险为核心的经济支付基础,二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技术发展,三是以医师自由执业为核心的个人职业生涯变化。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优势在于随着规模的扩张,事情发生的边际成本逐渐向零趋近。现在中医的消费顾客中年轻人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全国综合来看,45岁以下的患者已经占到百分之八十,客户年轻化,女性大于男性。更多的在30到40岁的女性以及她们的孩子。
▲数据来源:云中医
我们有不少互联网与中医的结合是利用移动互联网的营销能力为医教研行为获得这部分客户,现实情况上随着整个消费升级已经变化了,现在的年轻用户更加注重优质内容,更加注重优秀的意见领袖,仅仅用互联网去推广已经没有作用了,我们需要去专研用户的消费习惯。站在用户的角度,用心去把握用户的消费习惯成为决胜的关键,比如说江小白就是一个案例教程。
从中医馆的角度来想,我们更应该把患者的健康作为出发点来考虑问题,把“生命至上”作为处理发展问题的标准。
我们还需要更深层次地把中医与移动互联网结合起来, 这里面有困难也有机遇。
这里存在一个困难是中医实际是一个低频的事情。造成中医低频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文化的衰落、中医治疗疗效不可预期等。以一个中医院的主要患者人群为例,很多的患者相比之下更能接受冬季的中医调理,只有冬季或者夏季等特定时期才使用中医手段治疗的患者占整个中医治疗患者群的不小比例。所以很多中医馆从经营上来说,平时只是保证盈亏平衡,夏季三伏和冬季三九才是一年之中能够实现盈利的时间节点。
这里也存在机遇。互联网与AI是新时代的工具手段,新时代的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可以支持把中医的病例采集进行结构化的储存,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与AI去帮助完成中医大数据的积累。我们需要做的是创新发展,变革自己,重塑组织,跳出中医现有的发展困境,拥抱变化。
比如说以今日头条为案例,中医还处于以专家和固有知识为数据的时代,就像传统媒体靠记者去发文章一样,而今日头条做到的是用大数据形成人工智能,那么中医为什么不能够让数据去说话?一定要让专家和固有知识为自己设限吗?
比如说在解决上文第一个痛点用户找中医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就诊数据为患者智能匹配医生,这个数据可以根据就诊数据进行标签分层,让数据自己去推荐。
最后,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而医学是一门向人而生的学问,创业的过程中我们要构建自己的商业模式,不仅仅要考虑盈利模式,基于医学的特殊性,我们还要考虑社会因素,文化相融,具备医学的人文主义精神。这种人文主义精神用一句有名的墓志铭来总结:“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太仓娄东中医馆slogan
中医医学的未来任重道远,做好基础的中医工作,为中医的医教研提供基础支撑力量,未来中医才可能实现更好的创新发展。
【作者简介】
王中杰,河南信阳人,毕业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学本科,2012年在校创业园创办互联网工作室,2014年6月毕业至今担任江苏省太仓娄东中医门诊部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