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四中往事:煮鸡蛋,笑翻天
【东平四中《母校情怀》征文精选】
煮鸡蛋,笑翻天
文/ 董秀芹
【精彩看点】我的搭档段振业同学表演很投入,一高兴一激动将戏里的台词给说成了笑话。原话是“把这一篮子鸡蛋给煮上”,他却说成“把这一篮子猪蛋给鸡上”,在场人听了,都笑得人仰马翻……
东平四中是我的母校,我怀念东平四中,更怀念母校的舞台。
四中校园正中有一个舞台,高1.2m ,长8m, 宽7m 左右,那是专为我们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建造的。
那时不像现在有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什么电脑啊QQ啊,多媒体手机宽带啊,听都没听说过,那时的文化娱乐与外面的世界是隔绝的,因此四中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自然就成了校园里最灿烂明星集体了,有幸我也是其中的一员。
当时我们文艺队一共有30人,包括乐队人员。前不久还遇见了当年有名的板胡高手伊同泉大哥,共同回想起那快乐时光,很是怀念呢,想起了那些人和事,勾起了满满的回忆。
我们文艺队的指导老师是李聚田,他让我担任歌舞伴唱,把领唱的任务都给我,我天生条件好,声音洪亮,适合唱民歌,每次领唱都赢得掌声,独唱时观众给我的掌声更热烈,可惜那时没有鲜花,就这样心里也是美滋滋的,还经常产生些小自豪感呢。
李老师和蔼可亲,大有才气和指导能力。除了选定的剧目以外,我们文艺队表演的大部分节目都是他自写自编自导的,连音乐也是他配置的。
那时,我们唱的歌曲和戏剧表演都是与时俱进的,表达和反应的都是当前的国情民生,宣传毛泽东思想,如歌曲《南泥湾》,歌剧《洪湖水浪打浪》等等红色革命歌曲,我独唱的有《庆丰收》、《翻身道情》、《绣金匾》、《赤脚医生之歌》。
那时我们白天上文化课,还要学工学农,遇上劳动课,就去附近村子里干农活,收割呀,除草呀。因此只能在晚上排练节目。
同学们都休息了,我们还要编排动作排练歌舞,背台词、对台词,一遍遍地练啊练,不厌其烦,虽然比较辛苦,在李老师的带领下,大家都兴致勃勃,苦中有乐,乐在其中。
记得我和段振业同学排练了一个小豫剧,名叫《男女都一样》,戏中是一对老夫妇,因为儿媳生了一个孙女而起争执,老头为传宗接代重男轻女,老婆子思想开放,通过苦口婆心的解释,打开了老头的心结,新社会新国家妇女能顶半边天,生男生女都一样,老头子茅塞顿开,高兴的把为生孙子积攒下的一篮子鸡蛋拿出来让老婆子煮上去。
我的搭档段振业同学表演很投入,一高兴一激动将戏里的台词给说成了笑话。原话是“把这一篮子鸡蛋给煮上”,他却说成“把这一篮子猪蛋给鸡上”,在场人听了,都笑得人仰马翻,按现在的形容——笑的裤子都湿了,他却一本正经。幸亏是排练,如果正式演出指不定笑翻多少人呢。
几十年过去了,每当想起这事来,就忍不住想笑,也不知道他当时是说走嘴了呢,还是故意搞笑呢。
每每回忆起在四中宣传队的点点滴滴,特别怀念那些开心快乐的事,虽然在排练时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小“插曲”,却增添了不少乐趣,活跃了排练气氛。
那时排演夫妻之间的小戏很尴尬,男女之间相对现在是比较封建的,男女同学很少说话,学校严格规定不许谈恋爱,也没听说有谈的,一旦发现是要被开除学籍的,不像现在的年轻人初中生就有恋爱的了。
我们排演夫妻戏,如有亲近的场面都会闪开距离,该拉手的地方也从没拉过手,当然到台上演出就不得不拉手表演了。
宣传队是个高处显眼的群体,也有人专门窥测男女同学之间的事,搜集新闻,按当下说是寻找绯闻,那时传出的所谓艳事都经不起推敲,传来传去就消声灭迹,因为都是望风捕影根本没有的事,最后还是都把功劳归功于李老师,说他对每个学生管的严,作风正派,风清月朗。
我们不单单在四中校园的舞台上表演,还去全公社各村庄演出。那时乡村没有电视,有个半导体收音机的人家都极少,文化娱乐极度匮乏,有一支我们这样的文艺队下乡演出,可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了。只要听说我们文艺队要下乡演出,乡亲们个个欢呼雀跃,奔走相告,早早地就来到演出地点等着。
我们文艺队每次下乡演出都是在春节期间,一是为了活跃乡村文化生活,宣传党的政策,二是多演出几场,多锻炼提高艺术水平,为参加全县文艺汇演拿名次做准备。那时天气比现在冷,因演出服装要和剧情相匹配,舞台上一般不能穿棉衣,除非特殊剧情,比如在寒冬腊月的杨白劳。
尽管我们的小演员们被冷得直哆嗦,但还是个个热情洋溢,全身心的投入剧情,身临其境的表演,使得台下一阵阵欢呼,一阵阵赞叹。那时的观众只会叫好,或嗷嗷喊叫,或开心的大笑,都不会鼓掌。
难忘的青春记忆,在母校东平四中的舞台上;难忘的欢快歌舞,在四中艺体组两间破旧的瓦房里;难忘的乡村舞台,在贫下中农的欢声笑语里。忘不了亲爱的老师,忘不了可爱的队友,更忘不了那篮子鸡蛋!
(作者简介:董秀芹,东平四中五级一班学生。本文由作者和东平四中《母校情怀》编写组独家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特别感谢段振业先生的热心收征与精心编撰。 祝东平四中——现东平县接山镇中学新老校友康安吉祥,工作顺利,生活幸福,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