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经常说的“三句话”,杀掉了孩子的自主学习力

【平湖一柱 第1097期】

“我想学习,但却管不住自己,上着网课,想着游戏!”孩子如是说。

“我家孩子学习自觉性太差,早上睡懒觉不起床,网课精力不集中,晚上熬夜写作业,马虎粗心、丢三拉四,错误百出!”家长如是抱怨道。

受疫情影响,今年开学延迟,这个史上最长寒假已持续了近三月,虽然停课不停学,学校教师通过各种形式指导学生网上学习,但是,很多孩子不自觉啊,学习效果太差了。

孩子居家学习,效果之所以不如平时,根本原因不在于教师讲课不是“面对面”,不在于孩子学习没人监管,而在于他们自主学习力太差。

所谓自主学习力,就是一个人不用他人督促、自觉、主动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力是一个人的本能,是天生俱来的,而非后天培养的】

学习是人的本能和需要,一个人从呱呱落地那一刻起,学习就开始了。他的听、看、触、摸等等一切都是在学习,无时不刻都在学习,而且是一种绝对“自主”的学习。正是这种学习,在孩子刚出生时的这张“白纸”上画满了各种各样的“符号”,使这张“白纸”内容日渐丰富起来:能听懂大人说的话,能按照大人的指引去动作,学会了说话,学会了翻爬……所有这些,都是自我学习的结果。这种学习是天生俱来的,无师自通的,可以说,学习是一个人生存的需要,而且唯有不断学习,才可生存下去,生存的更好。

但是,随着年龄的长,孩子上了学以后,不少孩子的学习却是忽然“不行”了。这非并是孩子自主学习力下降了,更非是消失了,而是他们学习的东西,大人不认可;而大人让他学习的东西,他们又不愿意学造成的。

换言之,随着孩子的长大,特别是上学以后,学习内容就分成了两种:一是“我要学的东西”,比如说家长定义的“玩”,比如说打游戏;二是“要我学的内容”,比如说课本知识,比如说家长让孩子学钢琴。

内容决定形式,学习内容的不同让孩子的学习形式也随之分化成了两种:一种是原有的“自主学习”,孩子内心渴望学会某种知识或技能,学起来不用他人督促,学起来会如饥似渴、废寝忘食,没有时间会挤时间、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学,比如说躲进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书;与此相对的是“被动学习”,孩子对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在他人的督促下,被迫学习,由于不是发自内心,学起来自然就会心不在焉。

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决定了孩子学习效率的高低和效果的好差。“自主学习”是“我要学”,是“为自己”学,学起来专心,精心,效率高,效果好,学不会不罢休;“被动学习”是个人不情愿,“被迫学”,“为他人学”,事不关已,学起来当然就不积极,精力就会不集中,吊儿郎当,得过且过,“耗费时间”长效率却低,“完成作业”交差应付了事。

所以,当下人们常说的“孩子自学习力差”,其实是指的孩子“被动学习”不积极,没有听大人的话、按大人的旨意去学习,没有达到大人期望的标准。

【家长三句话,“杀掉”了孩子的自主学习力】

当下,为什么那么多孩子不愿学习?为什么那么多学生沉溺于网游不能自拔?考上大学后,为什么有那么多学生挂科?原因虽然多方面,但自主学习力缺乏甚至丧失是根本。而这一切都是我们家长(也包括老师)教育引导的结果。

“好好学习,长大了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孩子一上学,我们大人便会这样教育孩子,告诉他们“好好学习”的目的。在大人看来,这个目的是多么地正确实在,多么地冠冕堂皇。但是,孩子太小了,大学、工作离他们太遥远、太虚无飘渺,他们会问,“为什么要上大学、找工作啊?”大人又会说:“赚钱养活自己啊,生活的幸福享受啊!”可是,小孩子天天躺在父母怀抱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鞋带不用系、鸡蛋不用剥,你现在给他谈工作,谈赚钱,谈生活,谈享爱、谈幸福,无疑是“与夏虫语冰”啊,他们才听不进那一套呢?

家长发现孩子学习不努力,就又开始了第二轮教育:“父母养育你容易吗?”“天天辛苦工作赚钱,不都是为了你吗?”“供你吃,供你喝,花钱供你上学,你却不好好学习,你对得起父母(老师)吗?”父母说的些话,本意是为了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但却同时也向孩子传达出这样的信息:你要他们好好学习,目的不是为他们,只是为了自己;他们好好学习,“只是为了对得起父母(老师)”“报答父母(老师)的恩情”。这让孩子彻底明白了,“我学习,原来都是为了你啊!”大人常挂在嘴边的这些话,对孩子学习力的“杀伤力”是致命的。从此,凡是家长、学校、老师让学习的东西,就都成了孩子的“负担”“累赘”甚至“多余”,如此,他们学习起来当然就不自觉、不主动、不积极,当然就不堪其累。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内容的增多,孩子负担越来越重,天天疲惫不堪。这个时候,家长又会心疼地宽慰孩子,“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考上大学就解放了!”于是,孩子日日想,天天盼,盼望着学习早日结束,以便脱去这学习的牢枷。终于,高考结束了,考不上大学的孩子便再也不用学习了,考上大学的孩子也不再学习了,挂科成为必然……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第一生产力】

魔术大师刘谦,从小就对魔术感兴趣,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一直都坚持不懈地自学,虽然他也考上了大学,但最终他学的“日语专业”没有帮他找到工作、赚大钱,业余的魔术爱好却歪打正着,让他成了世界顶尖魔术大师!

如果说刘谦的成功非是“正道”,那么现代“火箭之父” ——德国的韦纳·冯·布劳恩的成功值得我们家长借鉴。

布劳恩小时候学习并不好,特别是数学和物理更差,他只爱玩“火箭” ,10岁那年,曾经将6支大号焰火绑在滑板车上,幻想着带他飞上天。12岁时,他读到一本《通向星际空间之路》的书,对火箭的描述令他着了迷,他决定研究火箭,征服宇宙。可是,书里稀奇古怪的符号和公式却令他头晕眼花。老师告诉他:要想“摆平”这些符号,“搞定”这些公式,必须学好数学和物理才行。于是,他一头扎进了数学和物理书中,全力以赴地恶补这两科。很快,他的数学和物理成绩提了上来。再后来,在人类史上,布劳恩第一个成功地将把火箭送入了太空……

如果说德国的布劳恩离我们太远,那么,89年出生,现年只有31岁的发明大王牛培行却就在我们身边。牛培行上小学时,是班里的“标准差生”,小学三年级前,每次考试基本上都在全校几百名学生中排最后一名。其父对他学习不再抱什么希望,于是送他到少年宫“学点手艺”,可没想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16岁时,就“玩”出了23项专利,发明的琴鞋被美国一公司买走,这个昔日的“差生”被当时的媒体誉为“玩出的天才”……

再后来,牛培行一路高歌,上了大学,考硕读博,现任山西培行高科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2019年10月,获得由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发起设立的“中国青年创业奖”……而这一切,都源于他想发明,为了发明,他学习起来就废寝忘食……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生产力,它会激发起一个强烈的学习欲望,促其无时不刻不惦记着学习,想着法子要学会。与此相反,一个人的学习,如果是“为他人而学”、被他人强迫而学,就不但没有了学习积极性,还会产生逆反心理,排斥学习。而且,随着年龄增长,逆反心就越强,排斥力也越强,愈来愈不愿学、不想学,学习效果自然会愈来愈差。这便是当下许多孩子,随着年龄长大、年级升高,学习劲头越来越小、学习成绩越来越差的最根本原因,也是不少学生考上大学后不再学习的最主要原因。

【最成功的教育,是将教育的目的转化成孩子的内心需求】

“教育”一词在英语中是“education”,在法语中是“Éducation”,在德语中是“erziehung”,三者均起源于拉丁文“education”。“educatio”是个名词,它是从动 词“educare”转换来的。“educare”是由前缀“e”与词根“ducare”合成的。前缀“e”有“从……出”的意思,词根“ducare”则为“引导”,二者合起来就是“引出”,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法国思想家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

古今中外的先贤们,一致认为,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的生长,而非是把外面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说得通俗一点,教育就是引导将孩子自己的“所想”,发展成他们“所能”。打个比方,教育孩子就像种树,给他们供适合的土壤、水分、空气和阳光,让他自然地发牙吐枝,长成参天大树,如果人为地强迫改变它,那就会要么使其枯萎,要么成为一席盆景。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每个孩子都是一块需要打磨的璞玉,他们的学习,他们的成长的确需要家长的教育,但是,每一位家长当明白,这个教育不是强迫、灌输,而发现、引领。“凡为教,其目的在于达到不教。”(叶圣陶语)。智慧的家长,都会把教育的目的隐藏起来,巧妙地转化成孩子的内心需求,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激发起他们内心的学习欲望,将学习当成自己的事,像布劳恩那样为了“自己的火箭”去“恶补”数学和物理,像牛培行那样为了“自己的发明”,要去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