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陆兵:与著名作家艾特玛托夫的两次会面
(一)
我至今记得,1988年10月随新疆一个代表团访问前苏联吉尔吉斯共和国的情景。远眺那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不禁联想到古老游牧民族吉尔吉斯人那深沉、古朴的本色。前苏联著名作家艾特玛托夫正是诞生在这片千百年来默默耸立的群山之中。那次出访期间本想寻找机会拜见他,因为那年12月恰好是作家60岁诞辰,伏龙芝市将举办“艾特玛托夫与戏剧艺术节”。谁知不巧,他赴日本受领文学奖未归,我的愿望当时未能实现。
1990年春天,我到莫斯科进修。3月16日黄昏时分,在前苏联作协文学家之宫富丽典雅、灯火通明的一楼会客大厅里,我终于见到了久仰的这位著名作家。我细细端详着这位已步入花甲之年的作家:身材适中,肩宽体阔,脸部轮廓线条分明,目光冷峻深邃,富有智慧,周身显露出山区民族那种特有的坚韧不拔的气质。
艾特玛托夫创作态度极为严肃,作品曾多次引起轰动,被翻译成一百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1957年发表中篇处女作《面对面》,即令文坛瞩目;1963年小说集《草原和群山的故事》荣获列宁奖金;1966年发表中篇小说《别了,古里萨雷》,获1968年苏联国家文学奖金;1976年由中篇小说《白轮船》(发表于1970年)改编而成的同名电影剧本获苏联国家文学奖金;1980年发表长篇处女作《一日长于百年》,该书以丰富的幻想表达了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深刻思考,引起世界文坛注目,并于1983年获苏联国家文学奖金;作家于1986年推出的长篇力作《断头台》,是一部多种主题、多种素材、多种时空、多种艺术手法的“交响乐式”的作品,作者全力刻画的主人公阿夫季带有鲜明的人道精神,使人想起创世纪初的耶稣形象;1988年起他陆续发表第三部长篇小说《雪地圣母》片段,但因作家公务繁重,尚未完成全稿……
在这近百万字的丰硕成果中,洋溢着前苏联中亚少数民族浓郁的生活气息。作家善于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将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和严肃的现实生活融于一体,造就了其作品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家在十几年内四次获得苏联最高文学奖金,就足以证明其非凡的成功。此外他还荣获若干世界文学奖,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文化名人”。
见到我这位来自中国的年轻读者和译者,这位文学大师高兴地说:“我们都是东方民族,我很想到中国、到新疆去采风,收集创作素材。前些年我曾向有关部门提出过访问新疆的想法,但因时间等原因未能如愿。去年我随戈尔巴乔夫总书记前往你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访问,耳闻目睹了中国人民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深为你们感到高兴。接着作家就万里长城、中国悠久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等问题侃侃而谈。”交谈中,我发现他对我们的祖国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也许与作家根系东方文化有关,也许认识古老而神秘的中国是这位著名作家的内心向往。
天色渐晚,又有几位作家在等着会见,见状我想简单提几个问题以便结束这次谈活,未想到他都仔细作了回答。以前曾听说艾特玛托夫对读者来信总是有问必答、有址必复,看来此言不虚。他说:“继《断头台》之后,我又开始创作第三部长篇小说《雪地圣母》。为什么要写一连串宗教人物呢?面对苏联现状,我感到宗教作为一种精神学科有着感召灵魂的作用,对此应当重新加以认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文化在苏联的影响,源远流长,也许今后我还会写宗教题材的作品。“
艾特玛托夫先生那些年出版了几本政论文集,主要谈国内改革。他年轻时也做过翻译,当时仍用吉、俄双语进行创作和翻译。学习数种语言更有利于一个人语言表达力的提高。文学翻译本身是一种再创怍,虽说含辛茹苦,但其传播文化的作用巨大,为人类的共同进步提供了不可估量的精神粮食。
谈到翻译,他说:“您曾为译《雪地圣母》片断《巴希阿娜》里一个宗教词汇跑遍乌鲁木齐的几家教堂,从这个角度讲,翻译的难度也不亚于创作。您是我的作品的一位年轻译者,祝您取得更大的进步。我感到欣慰,在你们伟大的中国,我有一批好译者和许许多多的读者。请您代我向他们问好。我希望,我的新作品会得到更多中国读者的喜爱。现在我从事写作时间甚少,但无论公务再忙,我的人生第一乐趣仍是创作,没有创作也就没有我的价值。“
事实正是如此。出任前苏联总统委员会成员后,他并没有停止创作活动。据1990年11月7日前苏联报载,他在出任驻卢森堡大使前夕答《文学报》记者问时说:“熟悉新的工作之后,我还要从事系统创作,这一切总的来说取决于本人。有了笔、纸和桌子,就可以大显身手!”
那次见面的最后,艾特玛托夫及其他作家欣然与我合影,留下了我这次苏联之行中最珍贵的镜头。十分可惜,由于几次搬家等缘故,这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没有保留下来。
(二)
2003年6月仲夏,艾特玛托夫回国休假期间,应哈萨克斯坦作家协会邀请来到哈国南都阿拉木图访问。老朋友卡德罗夫教授打电话告诉这个好消息,并約我参加了当晚为大作家和读者们在哈国国家图书馆举办的演讲晚会。前苏联解体已多年了,但当地民众热爱文学的光荣传统犹在,男士西装革履、女士节日盛装,人们早早来到了图书馆大厅。当艾特玛托夫先生在哈国作协领导陪同下步入大厅时,参会者全场起立、鼓掌欢迎,其热烈气氛丝毫不亚于欢迎一位国家领导人。
和以前苏联时期文学晚会一样,作协领导简短致欢迎词后,主讲人艾特玛托夫便兴致勃勃开始演讲。他回顾了自己几十年文学创作,接着侧重向听众介绍了他的代表作中篇小说《白轮船》和长篇小说《断头台》。中篇小说《白轮船》通过描写一个7岁孤儿与白鹿妈妈相遇,而无法忍受人们将其枪杀,最终涉湖自尽的悲惨故事,揭示了人类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谴责了人类恶势力残杀动物的罪行,作家借助于一个孩子的悲剧向世人发出呼吁:救救孩子!救救动物!
长篇小说《断头台》则通过一对草原狼在人类捕杀草原动物的过程中逃生,经过曲折经历最终被杀害的悲剧故事,反映了人类生产发展与自然界草原动物生存的矛盾和斗争,强烈地谴责了任意屠杀草原野生动物的野蛮行径,表达了人类在发展道路上必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和谐发展的思想。小说以三条线索构筑全篇,艺术地描写了精神世界中的阿夫季、现实世界中的鲍斯顿、动物世界中的母狼阿克巴拉一家的悲剧性毁灭。主人公阿夫季原是神学院学生,他始终怀着热切的愿望希望能找到人类的道德完善之路。为了拯救贩毒分子的灵魂,他混入贩毒团伙,劝说他们弃恶从善,结果惨遭毒打后被推下火车,险些丧命。后来他参加了狩猎小组,目睹了人类大肆屠杀草原羚羊的惨状。他要求停止屠杀,却因被视为异端而惨遭折磨致死。很有讽刺意味的是,阿夫季曾两次在草原被母狼阿克巴拉放生,最终却死在了自己的同类——人的手里。小说塑造了一个“当代耶稣”——阿夫季的形象。阿夫季不谙世事、单纯善良,具有耶稣式的殉道热情。作家通过介绍这两部代表作,明确表达了他矢志不渝的创作风格:歌颂人类与自然和谐、歌颂和平反对战争、颂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
他演讲后,所有听众再次起立鼓掌致谢。文学晚会按惯例进行互动环节,即传递读者提问题字条,主讲人口头回复。兴奋之余,我匆匆写了署名字条:“尊敬的艾特玛托夫先生,我们都知道,如果不是苏联解体,您应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了。十分遗憾,苏联解体了。“
晚会气氛活跃,递条者大有人在。作家回答数个问题后,终于拿起我的字条念了起来,读到“陆兵”时他大声问道:“陆兵你好,你坐在哪里?”这时坐在后排的我和卡德诺夫教授不约而同站了起来向作家致意。艾特玛托夫先生热情地请我们上台,同我们亲切问候、拥抱,并向东道主作了介绍,请我们一道共进晚宴。那天晚上我们边吃边聊,谈得非常尽兴,迄今难以忘怀。
2008年6月10日著名作家艾特玛托夫患病在德国不幸与世长辞。我当时在国内,只得请卡德诺夫教授向其家人转达哀悼缅怀与思念。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艾特玛托夫先生曾这样写道:“如果人死后,灵魂有所变,我希望成为白尾鹰,可以自由飞翔,能从空中望见永远也看不够的故乡大地”。艾特玛托夫的作品及其所表现的人性的善良、正义与人道关怀已然成为雄鹰精神,将永远在全世界热爱他的文学者的心灵中展翅翱翔。
作者简介:陆兵,新疆乌鲁木齐人,生于1957年12月19日,哈国国家新闻研究院荣誉院士,新疆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研究员,新疆财经大学等三所大学客座教授、研究员,主要研究中亚俄罗斯方向,几十年来发表论文、翻译作品、创作诗词等近200万字。多年前作为中国俄文杂志《大陆桥》特邀记者独家专访哈萨克斯坦首位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塔吉克斯坦拉赫蒙总统等中亚政要;2016年主持并完成新疆财经大学一般课题“中国企业走向中亚市场风险及其防范研究”,2018年参写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倡议与新疆社会发展》;1995年起陆续翻译纳扎尔巴耶夫专著三部:《探索之路》《站在21世纪门槛上》《时代命运个人》,2018年出版专著《中亚:丝路明珠与合作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