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究竟有着怎样的磁场和魅力,让整个世界都为之陶醉!
元代时期,漳河流域的观台窑与滏阳河流域的彭城窑作为磁州窑的核心窑场仍然窑火兴旺。元代磁州窑主要烧造梅瓶、四系瓶、玉壶春瓶、龙凤坛、婴戏罐、鱼藻盆、王字碗以及长方形瓷枕等代表性器物。经过1987年对观台磁州窑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在元朝末年,漳河流域的观台窑已经停烧,具体原因有专家推想可能是因为漳河泛滥或瓷土资源枯竭所至。但滏阳河流域的彭城等磁州窑场仍然活跃,窑火一直延续至今。
磁州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中国古代北方最 大的民窑体系,也是著 名的民间瓷窑,有“南有景德,北有 彭城”之说。窑址在今河北省 邯郸市 峰峰矿区的彭城镇和 磁县的观台镇与一带,磁县宋代叫 磁州,故名。
宋代磁州窑梅瓶残片,录唐代禅宗六祖慧能禅师《六祖坛经》佛偈: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尽还来千百回,一笑罢休闲处坐,任它着地自成灰。功德无量佛,世态炎凉人。
经过数千年来的发展,磁州窑作为重要的瓷器生产地,景象繁华。窑场麇集于彭城之四周,窑顶林立,场屋相连,所占地面积纵横约20余方里。中间市廛连亘、磁店林立,每次送瓷运料之人力车,首尾衔接,鱼贯穿插,市无隙也。
隋、唐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位居中原地带的磁州进入了一个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隋开皇十年始设磁州,境内漳河、滏阳河流域的陶瓷窑场开始了初步的繁荣发展。唐之前磁州窑场主要烧制青瓷,同时有黄釉瓷和黑釉瓷,唐代 开始由青瓷向白瓷过渡,当时名振全国的邢窑白瓷对磁州窑发生过重要影响,唐代对外贸易与交流比较频繁,中亚一带的装饰特点也在磁州窑上有所反映,如兽面连珠纹扁壶(图10)。在磁州窑治子遗址唐代地层曾发现部分白釉酱彩类草花纹装饰的瓷器及标本(图11),虽然纹样简单原始,但后世磁州窑的经典装饰——白地黑花无疑滥觞于此。晚唐五代时期,因受频繁战争的破坏,不仅产品品种单一,釉色装饰也更趋简单化。磁州窑的观台窑址和冶子窑址均出土过五代时期的器物与标本,以执壶为多,有黑釉和茶叶末釉两种。
中国的现代陶艺在经历近三十年的发展,从资讯的获取、借鉴到实践与创新,涌现出一大批充满创造力的陶艺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从上世纪80年代 开始的铁红色泥土成为陶艺创作的主要材料,到青瓷、白瓷、青花、紫砂等一系列媒材在中国的陶瓷产区获得兴盛并丰富着中国陶艺创作的原料、工艺与色彩体系。在如此多样的陶艺家队伍中使用磁州窑及磁州窑系的创作技法和材料创作作品却较为少见,田忠是这少见中的一个独特个例。
宋时磁州窑的著 名产品,枕面或画小儿垂钓,或画花鸟,或题诗句,着墨不多,却极传神。在东艾口村窑址中发现了专烧瓷枕的窑址出土有“张家造"戳记的瓷枕。在传世的磁州窑瓷枕中,还有“张家枕”、 “刘家造”、“李家造”等戳记,而以“张家造”瓷枕数量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