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历史科普系列八——唐太宗为何东征高句丽?绝非好大喜功,重建霸主地位才是真实目的

欢迎大家阅读我的文章:即将科普高句丽历史系列,高句丽人到底什么民族源流?高句丽是朝鲜历史吗?

1、重回隋唐东北亚:隋唐和高句丽大战七十年,到底为何而战?

2、建国700年后,这个导致隋朝灭亡的国家,没了……

3、高句丽,为何隋唐两代非要干掉它不可?

4、唐朝解决高句丽问题值得后世借鉴

5、朝鲜、高丽、高句丽到底是什么关系?

6、唐帝国的烂尾工程——为什么说唐朝对于高句丽的征服其实并不成功?

7、中国史上居然还有一位高句丽皇帝,在位3年毫无实权,最终惨遭灭门之祸

8、唐太宗为何东征高句丽?绝非好大喜功,重建霸主地位才是真实目的

唐太宗作为“贞观之治”的缔造者,以其文治武功在中国享誉千年。单论武功,唐太宗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是位战神,他自晋阳起兵以来,先后领兵平定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统一中原做出了巨大贡献。玄武门之变后,他消灭东突厥、高昌、龟兹等周边国家,又为唐朝开疆拓土做出了突出贡献。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武功赫赫的伟大帝王,却在韩国影视剧中经常被黑。至于唐太宗招黑的原因,无非是他在安市城战败,甚至连眼睛也被射瞎了一只,2018年的韩国战争电影《安市城》便反映了这段历史,当然,电影中历史错误甚多,我们绝不能信以为真。

安市城之战发生在唐太宗东征高句丽期间。唐太宗东征高句丽是玄武门之变后,他唯一一次远离长安,亲自带兵打仗,还是到地理环境恶劣的东北打仗。对于这次战争,很多人把它视为一次不算成功、十分普通的对外战争,那么,事情真得这么简单吗?

▲《安市城》中唐太宗眼睛中箭的画像


不可小觑的高句丽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高句丽是古代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扶余人建立的国家,而不是古代朝鲜人建立的国家。高句丽建立于公元前37年,其发展重心起初在中国东北地区,国都位于丸都城(今吉林省集安市),三国两晋时期,魏将毌丘俭和前燕慕容皝先后领兵讨伐高句丽,两度攻破丸都城,致使高句丽元气大伤,从此,高句丽把发展重心向朝鲜半岛转移,定都平壤城。由于高句丽对朝鲜半岛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1世纪的高丽史学家金富轼把高句丽的历史纳入本国国史《三国史记》中,于是乎,高句丽便成了朝鲜半岛历史的一部分。

高句丽能被中国人熟知,隋炀帝功莫大焉。隋炀帝举全国之力,三次领兵讨伐高句丽,不仅没能灭亡高句丽,反而导致国内民变四起,加速了隋朝的灭亡。很多人把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视为穷兵赎武的行为,实际上,这是高句丽挑衅隋朝在先。高句丽之所以挑衅隋朝,又是因为它要维护自己在中国东北的霸主地位。

公元前107年,汉武帝灭亡卫氏朝鲜后,在卫氏朝鲜故地设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后有变更,但统称汉四郡),确立了中原王朝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霸主地位。那时,汉四郡内部和周边遍布少数民族,若扶余人、挹娄人、沃沮人、濊貊人等,对中原王朝来说,如何维持中央政府对这些民族的统治,对确保自己在这里的霸主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公元前37年,扶余人朱蒙建立高句丽后,骁勇善战的高句丽人和周边民族不断爆发战争,并扩张势力范围,逐渐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崛起,向中原王朝的权威发起了挑衅。

▲《安市城》中高句丽将军的形象

两汉时期,中原王朝国家统一,实力雄厚,高句丽屡战屡败,不得不臣服于中原王朝。及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长期分裂,中央政府对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统治能力减弱,高句丽趁机扩张疆土,取得了丰硕的战果,但是当它经历毌丘俭东征和慕容皝东征两次重大挫后,又不得不暂避强敌的锋芒,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把发展重心放在了朝鲜半岛。公元4世纪时,高句丽攻占乐浪郡后,通过强大的武力,对其南邻百济国取得了优势。进入公元5世纪后,高句丽重新回到东北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先攻占玄菟郡和辽东郡,后占领扶余国的土地,并对靺鞨人施加影响,确立了自己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霸主地位。

进入公元6世纪后,位于朝鲜半岛东南的新罗国崛起,和高句丽、百济国形成三国鼎立之势,但高句丽在三国争霸中一点也不落下风,甚至还有精力联络中国境内的众多割据政权,若北魏、东魏、北齐、刘宋、南齐、南梁、南陈、突厥等国家,通过灵活的外交手段维持自己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霸主地位。

隋朝统一中国后,高句丽为应对潜在的威胁,积极扩军备战,凭借雄厚的实力,于598年率领靺鞨人悍然进攻辽西,向隋朝发起了挑衅。随后,隋文帝派汉王杨谅率领三十万大军讨伐高句丽,结果,隋军因不能适应当地恶劣的环境,致使粮草不济、疾病肆虐,最终无功而返。其后,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一则隋军还是不能适应恶劣的环境,二则高句丽使用强大的武力坚决抵抗,三则隋炀帝被国内的动乱掣肘,故而,隋炀帝始终未能取得预期的战绩——收复两汉和西晋的旧地,当然,也未能动摇高句丽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霸主地位。

▲高句丽全盛时期的疆域图


唐太宗东征高句丽


唐朝统一天下后,如何消除高句丽的隐患便提上日程。唐高祖对高句丽的政策是和平友好,而高句丽和隋炀帝连年大战,损失惨重,也需要休养生息,两国的关系由此进入短暂的蜜月期。642年,高句丽贵族渊盖苏文发动军事政变,杀死荣留王,拥立宝臧王,以权臣的身份独揽军政大权,于是,两国的关系开始向不友好的方向发生变化。

643年,高句丽联合百济国进攻新罗国,唐太宗派相里玄奖出使高句丽,告诫宝臧王道:“新罗委质国家,朝贡不乏,尔与百济各宜戢兵。若更攻之,明年发兵击尔国矣!”第二年,从新罗战场上凯旋的渊盖苏文见到相里玄奖,相里玄奖再次传达了唐太宗意思,渊盖苏文态度蛮横,口气强行地回应道:“昔隋人入寇,新罗乘衅侵我地五百里,自非归我侵地,恐兵未能已。”渊盖苏文言毕,相里玄奖反驳道:“既往之事,焉可追论!至于辽东诸城,本皆中国郡县,中国尚且不言,高丽岂得必求故地!”最终,渊盖苏文没有听从相里玄奖的劝告,不给唐太宗面子,蔑视唐太宗的权威,彻底激怒了唐太宗,破坏了唐朝和高句丽和平友好的关系。

此时,唐太宗已经在北方通过诺真水之战,压制住了薛延陀;在西北通过降服吐谷浑和消灭高昌国,威震西域诸国;在西南通过松州之战,压制住了吐蕃。唐太宗继位后,经过近二十年的经营,把唐朝的势力不断向周边扩张,逐渐实现了唐朝在东亚地区的霸主地位,而今,高句丽不放弃自己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霸主地位,甚至蔑视唐太宗的权威,这无疑打击了唐太宗的霸主地位。

▲《贞观之治》中唐太宗的形象

644年秋天,唐太宗正式决定出兵高句丽,以惩罚渊盖苏文挑衅自己的行为。他让将作大监阎立德造船四百艘以载军粮,又让营州都督张俭领兵先击辽东以试探高句丽,又让馈运使韦挺征调河北诸州的粮食,为这次出兵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年冬天,唐太宗抵达洛阳,制定了海陆并进的战略方针:以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领兵四万多人,指挥战舰五百艘,由莱州沿海路进攻平壤;又以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领兵六万多人,由幽州沿陆路进攻辽东。

一切准备就绪后,唐太宗在645年初率领唐军主力抵达定州,对群臣说出了自己的战略目标:“辽东本中国之地,隋氏四出师而不能得。朕今东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仇,雪高丽君父之耻耳。”4月,李世勣攻克盖牟城,兵临辽东城。5月,唐太宗克服行军不便的自然环境,带领唐军主力渡过辽水,和李世勣合兵一处,亲自指挥唐军作战,一举攻克辽东城。同月,张亮攻克卑沙城,耀兵鸭绿水。6月,唐太宗攻克白岩城,兵临安市城。

安市城城主坚守城池,击退了唐军的第一波进攻。这时,高延寿、高惠真率领十五万高句丽、靺鞨联军支援安市城。面对气势汹汹的高句丽援军,唐太宗亲自指挥唐军作战,他在驻骅山设伏,引诱敌军进入唐军的埋伏圈,唐朝将士经过一场激战后,唐太宗如愿击溃敌军,并迫使高延寿和高惠真带领残部投降自己。此后,唐太宗使用各种攻城手段,对安市城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围城战,不料安市城城主守备有方,致使唐太宗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最终,唐太宗因天气转冷,运粮不便,选择了从安市城撤兵(重点强调!唐太宗是全身而退,眼睛没有中箭!眼睛中箭的说法是古朝鲜史学家捏造的!)

▲《安市城》中安市城城主杨万春的形象

对于唐太宗东征高句丽,主流观点是唐太宗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这场战争算不上是一次成功的战争。从战争结果来看,这种说法是成立的,但是纵观战争全过程,唐军展示了强大的战斗力,尤其是比隋军强大很多的战斗力,这预示着战争的天平已经倒向了“传统的大霸主”中原王朝,而不再是“临时的小霸主”高句丽。唐太宗通过这场战争,向高句丽表明了自己绝不会放弃中国领土的决心,即使中原王朝对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失去控制已经三百多年。

唐太宗东征高句丽是一次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军事行动,它延续了隋朝四次东征高句丽,也伸张了自己重新控制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权力。此后,唐太宗和唐高宗使用不断袭扰的战术逐渐削弱高句丽的实力,668年,已经改名为李勣的李世勣、以75岁高龄领兵攻克平壤,灭亡高句丽,实现了唐太宗的愿望。


(0)

相关推荐